“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个公式是有局限性的,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后来的实际也真这样,盲目实践,大跃进,大炼钢铁,直至文化大革命。因为“实践”,就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这里主观主体起决定作用,偏离了客观第一性这个唯物主义精髓。较完整的表述似应为“信息-实践-认识-新信息-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循环比较符合实际,比较彻底的客观第一性。因为,信息是所有客观物质第一属性,也是我们认识客观物质的唯一途径。比如伟人所举例子“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辩革梨子”,就把“要想”放在第一位了,而“要想是”纯主观的。为什么“要想”呢?一定是有梨子的形状、香味、颜色这些纯客观的信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才引起我们“想要”这个实践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