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4 18:26:1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6:44:43编辑过]
当这种债务重组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债务—通货紧缩”的故事就开始了。该故事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企业的普遍性债务重组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商业信用,从而导致企业销售量的全面下降,企业销售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存款货币增长速度和整个货币流通速度的下滑,这种双重下滑引致了物价总水平的下跌(回想“费雪方程式”所揭示的有关原理),物价的下跌降低了企业的净值和利润率,净值和利润率的降低意味着企业资信水平的降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收缩,货币流通速度和物价总水平又因此而下降(即通货紧缩越来越严重)。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货紧缩会提高债务的真实利率,真实利率的上升则意味着企业真实负债的扩大(根据费雪的计算,到1933年3月, 由于价格和收入的下降,整个社会企业的平均真实负债已经比1929年初上升大约40%)。这样,上述逻辑过程又再一次重现。从上述故事“情节”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以及通货紧缩所具有自我循环和自我加速的特点。
晕了,南开今年考试宏观第一个题目居然是这个,我根本没听说过咯。

如果让我回答,我会这么回答:
当债务在GDP中的比重过高的时候,会造成货币流动性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推高利率,
降低持有货币的激励,整个社会中的钱越来越少,所以通货紧缩,如此周而复始~~~~
不知高人可以给我打几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5 14:11:49编辑过]
个人感觉:这种提法称作“信用-物价”理论也许更“顾名思义”一些。
当信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体内的系统性风险增强(显然,所有参与人都不违约的概率一般随着参与人的增多而迅速减少,而当信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即使只有少数人违约,也可能引发大量债务链条崩溃的结果——这根源于实体经济增长总是有限的),为规避风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紧缩信用,而这些做法恰好又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债务链条崩溃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信用紧缩使得实体生产企业的经营(无论从生产看,还是从销售看)面临更大的困难,产品价格下跌。而产品价格下跌同样可能引起“恶性循环”,人们更急迫地紧缩信用……
(1)信用紧缩(说俗一些,就是人们都很小心或者不愿意当债主,“惜贷”)时,利率高是一种表现,但信贷配给等也可能成为重要手段,因为高利率又可能面临逆选择问题。
(2)不过,债务/GDP比重过高,也许对应的是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可能担心信用风险增加,于是想紧缩信用,而这种行为又加大了信用风险。
简言之,中国有一句智慧的古语“物极必反”。只不过,中国的智慧并没有告诉你如何“事前地”判断何时何处才是“极”。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极”,而这样的人们大量聚在一起博弈,确实恐怕谁的智慧都难以提前准确判断。
(1)信用紧缩(说俗一些,就是人们都很小心或者不愿意当债主,“惜贷”)时,利率高是一种表现,但信贷配给等也可能成为重要手段,因为高利率又可能面临逆选择问题。
(2)不过,债务/GDP比重过高,也许对应的是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可能担心信用风险增加,于是想紧缩信用,而这种行为又加大了信用风险。
简言之,中国有一句智慧的古语“物极必反”。只不过,中国的智慧并没有告诉你如何“事前地”判断何时何处才是“极”。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极”,而这样的人们大量聚在一起博弈,确实恐怕谁的智慧都难以提前准确判断。
这就是大学问啊,佩服。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