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主播康辉说:美国凭借着一张只有大约17美分的百元美钞,就让其他国家向美国提供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他的观点应代表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对货币的所有认识,这些低成本得到的产品,它是如何能够产生让人接受交换。
纸币的制作成本比金属货币的成本低,而数字支付的终极证明,当货币彻底数字化,制作10亿100亿美元的成本无限趋近于0(仅为服务器耗电和算力的微量成本)时,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会不会又回归到蚌壳的零成本得到原理上。
人类原始时代的对自然物的发现和利用,是不是只能从,也只能从摘取或拾起从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开始,从零成本得到的物品开始。
早上菜市场卖的猪肉屠户开价是每斤11元,晚上7点过后屠户将价格降到每斤7 元或更低,屠户或菜贩是因肉和青菜难于保存会变质而不得不降价,尽量当天销售完成而得到别人来共同保存。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用几个铜板或几张长主形的纸片来换几斤肉,只是现在人类或经济学就是还没有能够知道,几粒或几张制作成本很低的铜板或纸片它们的交换能力是如何进化而得的,真正的最原始的货币是如何产生,是人类社会用了多少万的思考才发现的。
---------------------------------------------------------------------------
附1《蚌启文明,汉字里的货币起源和货币本质》
第二章 工具
第九节 语言 文字 工具 货币
贝壳是古代货币,珍珠成为上币这一传统的固定观念,使今天的人们和社会没有看到货币的真实本质,没有看到货币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分”。
蚌是由两块石质硬壳组合而成的水生动物,这两块石质硬壳可以能天然地分开,而“分”是货币最小单位的分,现实中又是能分开自己成两块的分,能分开它物的分,能用来分配兽肉的分,能用来分开兽肉兽皮的分,可以勺一蚌壳的米分给每一个人,使人分得的量平等的分,使蚌壳也能用来度量多少,人类社会从蚌壳身上得到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社会中扩展,人类从蚌壳的“分”孕育了文化,孕育了人类的思想,孕育了亚当斯密的人类自身的分工,分出了很多贝字旁的文字,人类用这些文字解释着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蚌是由两块石质硬壳组合而成的水生动物,这两块硬壳的合,产生了自身的合作,使蚌壳里面的肉得到保护,得到更长时间保存,这种坚硬的能存在长时间的壳和容易腐烂的肉的结合,孕育和启发了人类社会如何去保存劳动产品,孕育了今天的人和今天的人合作,孕育了昨天今天未来人类社会的合作。
传统经济学中的看到“分”以创造效率,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看到“合”以保存价值。蚌壳的分和合,人类社会中的分和合,完整地将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存在和本质结合在一起。
由于金属工具代替了石质工具,由于货币量值“分”的价值量低,由于人类发展需要的货币量扩大,逐渐让货币从零成本得到进入到廉价成本得到,人们渐忘了零成本的蚌壳的货币性质,蚌壳逐渐退出了交换中的度量物,就象今天纸币中淘汰了分币一样,考古看到只保留了价值符号的贝壳,今天里只保留了上币珍珠,使人类社会对货币的认识只停留在贝壳的“角”和珍珠的“圆”上。
语言从何而来?语言要表达的是什么?人类从古到今对语言的表达意义改变了多少?人们今天在买卖的口语上常说一个“块”字,多少块,多少块钱一斤,十块五毛,用了多少块钱,一共十块五毛,口语上以块代纸币的角,以块代圆,难道这个“块”的口语得来不是从以前的一块蚌壳到一块银元发展过来的吗?纵使蚌壳在外形就能看到它的半圆形,角,分的形状,内中含有上币珍珠,但今天的人类只能从语言上记下了它是一种“块”状形,蚌壳的货币性质到今天只保存保留在人类的口语中,人类无意地将语言和具体事物结合在一起保存起来,利用语言去完成交流和交换。
人类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用文字作为记录保存工具,用蚌壳作为生产工具,组合出一种新的工具一一货币,这种工具具备着语言文字工具的内在本质,可以用来交换和保存产物,能重新反复用来利用的工具,使语言,文字,工具,货币这四种人类产品,成为人类社会每个人最常使用,最熟视无睹的物品,人类依赖于这四种物品反复利用,推动了社会快速发展。
附 2 《蚌启文明,汉字里的货币起源和货币本质》
第二章 工具
第五节 交换萌芽--产品和交换的经济学推论
交换萌芽,交换双方从零成本产品和归零的产品交换开始。
从蚌壳产生的少量交换的货币萌芽,完成着少量简单的交换,使用蚌壳作工具后,劳动产品增加后的交换扩大中,产生了甚至是体力劳动产品和脑力劳动产品的交换,我在打猎中得到一头山羊或野兽,反正我带走不了,也啃不完,留在哪里的兽肉肯定会腐烂归于零,那我不如就给你一块肉,你给我你正在用来分割兽肉,还在手上那块蚌壳,因为我知道这块石质蚌壳可以保存持有,到下一次捕捉到山羊野兽时,我那时还可以用来分割兽肉和兽皮,而让我得到完整的兽皮作为衣服,从蚌身上分出了吃的肉和蚌刀,从蚌刀下分出吃的兽肉和穿的兽皮,个人得到了食物和衣服,人类社会得到了食物和衣服。
一种会腐烂归零的产品和一种可以零成本得到产品很容易的达成了交换,显然这种交换使得将会腐烂归零的兽肉得到另一个人的共同保存,使另外一个人的生存时间得到保障延长,以这种方式相对是将兽肉通过积聚在人的身上,相对地将兽肉的保存时间延长,这种交换方式使一方个人的体力劳动所得产品得到了保存,另一方将人类的脑力劳动所得产品得到扩大,人类产生了体力劳动产品和脑力劳动产品交换的萌芽。
蚌壳工具在得到了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了另一个人的保存并且得到了新的发现,它的需求量由此更加固定并且增加,每一个狩猎者都希望持有几块蚌壳,使坏了一块再用另一块,在蚌壳上打个孔,串起来随身而带,随时使用,甚至可以用这随身而带的蚌壳,在自己打不到猎物时,去和打到猎物的人交换得到兽肉,贝壳由此完成了二次交换,每一次交换都让双方交换者得到了利益,它开始超越以前易于腐烂归零的具体物和具体物的交换,它在完成了一个交换的闭环而没有损耗,由此还存在第三次第四次交换的可能,它即使不能交换,但蚌壳也可以用它来作为工具永远随身附带,在时间里寻找得到交换的机会,它的工具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和能长时间保存的性质结合,具备了货币的基础本质,使社会对它的需求扩大。
两种产品,一种是产品从零成本得到并能保存很长时间,又可通过轮回反复交换产生增值。一种是产品从需要付出劳动成本中得到,但如果不能交换,它将会腐烂而归零,以前所付出劳动归零,于是两种产品的交换对于个人是最好的和必然的选择。
由此,一个群体聚在一起交换产品的市场必然会产生的,手工场生产和企业生产由此发展出来,个人利润,企业利润,国家利润,人类利润由此产生,城市也必然会产生,因为人类社会需要交换,以使各自的劳动实现价值,需要交换使各自的劳动所得得到保存,在时间中得到更多的反复使用和交换,去实现其全部价值。
每个人可以认为自已持有的需要付出体力劳动产品更具价值,拒绝和零成本得到的贝壳交换,但零成本得到的贝壳凝聚了人类社会的脑力劳动,它凝聚劳动的功能,它的工具价值,交换价值,保存价值的功能,贝壳从功能具备而来能交换的萌芽一产生,将势不可挡向整个人类社会扩展。
从语言产生交流开始,人类开始懂得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拒绝交流交换,不需要更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偶合中介物的解释,人类社会的交换在必然中扩大,货币的本质由此全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