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用户为王” 的数字化时代,企业的核心挑战早已从 “获取用户” 转向 “读懂用户”—— 为何同样的营销活动,对部分用户转化率达 20%,对另一部分却不足 5%?为何有的产品功能,老用户高频使用,新用户却视而不见?答案藏在 “用户画像” 中。作为连接数据与用户需求的核心载体,用户画像是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 师的 “核心武器”: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提炼用户特征、构建立体模型,让抽象的 “用户群体” 转化为可感知、可运营的 “具象个体集合”,最终实现 “千人千策” 的精细化运营。
一、用户画像核心认知:从 “标签堆砌” 到 “立体用户模型”
提及用户画像,不少人误以为是 “年龄 + 性别 + 地域” 的简单标签组合。实则不然,科学的用户画像是 “基于多维度数据,刻画用户属性、行为、需求、价值的立体模型”,其核心是 “还原用户真实状态,支撑业务决策”,而非零散标签的堆砌。
(一)什么是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指通过收集用户的基础属性、行为数据、业务交互记录等多源信息,经过清洗、加工、建模后,形成的对用户 “是谁、做过什么、需要什么、能带来什么价值” 的结构化描述。它不是单一用户的 “个人档案”,而是 “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群体的典型画像”(如 “25-30 岁北京女性、近 30 天浏览女装 3 次未下单、偏好平价商品的新用户”),可直接用于定向运营。
例如,电商平台的 “高价值复购用户画像”,不仅包含 “年龄 30-40 岁、一线城市” 等基础属性,还涵盖 “近 90 天下单 5 次、客单价 800 元、偏好周末购物、对促销敏感度低” 等行为与价值特征,甚至包含 “潜在需求为母婴用品” 的预测信息 ——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可落地的运营依据。
(二)用户画像的核心构成维度
CDA 分析师构建用户画像时,需围绕 “业务目标” 覆盖 4 大核心维度,确保画像 “全面、精准、可用”:
维度
核心内容
典型特征示例
数据来源
业务价值
1. 基础属性
用户静态、相对稳定的信息
年龄(25-30 岁)、性别(女)、地域(北京)、学历(本科)、职业(互联网运营)
用户注册表、实名认证信息
初步用户分层(如 “一线城市本科用户”)、基础定向运营
2. 行为特征
用户在产品内 / 外的动态操作记录
近 30 天登录 10 次、浏览女装品类时长 2 小时、加购 3 件未下单、直播互动 2 次
用户行为日志表、APP 操作记录、订单表
分析用户偏好(如 “女装偏好”)、识别行为习惯(如 “周末活跃”)
3. 需求偏好
用户的潜在需求与消费倾向
偏好平价商品(客单价 < 500 元)、关注防脱发功能、常用优惠券购物
订单表、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问卷反馈
个性化推荐(如推荐平价防脱发洗发水)、产品功能优化
4. 价值分层
用户对企业的商业价值与风险程度
高价值(近 90 天消费 2000 元、复购率 60%)、流失风险低(近 7 天活跃)、高毛利贡献(购买商品毛利率≥30%)
订单表、营收表、用户活跃表
差异化运营(如高价值用户专属权益)、资源倾斜决策
(三)用户画像与标签体系的关系
用户画像是 “结果”,标签体系是 “基础”—— 标签体系为用户画像提供 “原子级特征”(如 “近 30 天未复购标签”“女装偏好标签”),用户画像则是对这些标签的 “整合与提炼”,形成 “可描述、可运营的用户群体模型”。例如:
标签体系提供 “近 30 天未复购”“女装偏好”“客单价 < 500 元” 等单个标签;
用户画像则将这些标签整合为 “近 30 天未复购、女装偏好、平价需求的流失风险用户” 群体模型,直接支撑 “推送女装复购优惠券” 的运营动作。
二、CDA 数据分析师构建用户画像的全流程:从 “数据” 到 “价值”
用户画像的构建不是 “一次性项目”,而是 “数据采集 - 加工 - 建模 - 应用 - 迭代” 的闭环过程。CDA 分析师作为全流程的核心操盘手,需每一步都紧扣业务目标,确保画像 “能用、有用”。
(一)步骤 1:需求拆解 —— 明确 “为什么构建画像”
构建用户画像的起点不是 “找数据”,而是 “对齐业务需求”。CDA 分析师需先明确画像的应用场景,避免 “为画像而画像”:
业务场景定位 :与运营、产品部门沟通,确定画像将用于什么场景(如 “提升新用户首单率”“降低老用户流失率”“优化商品推荐”);
核心目标拆解 :将场景需求转化为 “画像需回答的问题”,例如 “提升新用户首单率” 需回答:
目标新用户是谁?(基础属性:年龄、地域、注册渠道);
他们有什么行为特征?(如 “近 7 天浏览 3 次未下单”);
什么激励能促使他们下单?(需求偏好:如 “对满减优惠券敏感”);
维度确定 :基于目标确定画像需覆盖的维度(如 “新用户首单” 场景,重点覆盖 “基础属性 + 行为特征 + 需求偏好”,暂不强调 “价值分层”)。
(二)步骤 2:数据采集与清洗 —— 筑牢 “画像的数据源基石”
数据是画像的 “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画像准确性。CDA 分析师需多渠道采集数据,并完成 “去伪存真”:
内部数据:用户注册表(基础属性)、行为日志表(操作记录)、订单表(消费行为)、客服聊天记录(需求反馈);
外部数据(可选):行业报告(用户偏好趋势)、第三方数据(如征信数据,金融场景);
补全:填充缺失值(如 “地域为空” 用 IP 地址映射补充);
纠错:修正异常值(如 “年龄 = 200 岁” 改为 “未知”);
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如 “北京”“北京市” 统一为 “北京”,“2024.10.01” 改为 “2024-10-01”);
工具应用 :用 SQL 从数据库提取数据,用 Python(Pandas)完成清洗(如df.drop_duplicates()去重、df.fillna()补全缺失值)。
(三)步骤 3:标签加工 —— 将 “数据” 转化为 “画像特征”
标签是画像的 “原子单元”,CDA 分析师需基于清洗后的数据,加工生成符合需求的标签(详见 “标签加工方式” 相关内容),核心分为 3 类:
基础标签 :直接提取或简单转换(如 “年龄标签” 从注册表提取,按 “18-25 岁、26-35 岁” 分组);
行为标签 :通过规则计算(如 “近 7 天活跃标签”= 近 7 天登录≥3 次);
预测标签 :通过模型生成(如 “首单概率标签” 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
示例(新用户首单画像标签加工) :
用 SQL 加工 “近 7 天浏览未下单标签”: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user\_tag\_browse\_no\_order\_7d AS SELECT user\_id, 1 AS browse\_no\_order\_tag -- 1=近7天浏览未下单,0=否 FROM user\_behavior\_log WHERE behavior\_type = '浏览' -- 行为类型为浏览 AND behavior\_time >= DATE\_SUB(CURDATE(), INTERVAL 7 DAY) AND user\_id NOT IN ( -- 排除近7天下单用户 SELECT user\_id FROM order\_table& WHERE order\_time >= DATE\_SUB(CURDATE(), INTERVAL 7 DAY) ) GROUP BY user\_id;
(四)步骤 4:画像建模 —— 从 “标签” 到 “立体用户模型”
标签加工完成后,需通过建模将零散标签整合为 “可描述的用户群体画像”,CDA 分析师常用两种建模方式:
1. 规则式建模(适用于需求明确、逻辑清晰的场景)
通过业务规则筛选 “具有相似标签组合的用户群体”,直接形成画像。例如,“新用户首单潜力用户画像” 的规则:
基础属性:年龄 18-35 岁、注册渠道为抖音 / 小红书;
行为标签:近 7 天浏览≥2 次、加购≥1 件、未下单;
需求偏好:对 “满 50 减 10” 优惠券点击过≥1 次;
用 SQL 筛选该群体: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user\_portrait\_new\_potential AS SELECT u.user\_id, u.age, u.region, u.register\_channel, '18-35岁抖音/小红书注册、近7天浏览加购未下单、满减敏感' AS portrait\_desc FROM user\_table u INNER JOIN user\_tag\_browse\_no\_order\_7d b ON u.user\_id = b.user\_id INNER JOIN user\_tag\_coupon\_click c ON u.user\_id = c.user\_id WHERE u.age BETWEEN 18 AND 35 AND u.register\_channel IN ('抖音' , '小红书' ) AND c.coupon\_type = '满50减10' AND c.click\_count >= 1;
2. 算法式建模(适用于需求模糊、需挖掘隐性特征的场景)
通过聚类算法(如 K-means、DBSCAN)将用户按 “标签相似度” 分组,挖掘隐性用户群体。例如,电商 “用户价值分层画像” 的建模:
特征选择:近 90 天消费金额、复购次数、客单价、活跃天数;
算法选择:K-means 聚类(分为 “高价值、中价值、低价值、流失风险”4 类);
工具应用:Python(Scikit-learn 库)实现聚类: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user\_features = pd.read\_sql("" " SELECT user\_id, consume\_90d, repurchase\_count\_90d, avg\_price, active\_days\_90d FROM user\_value\_features " "" , conn) \ scaler = StandardScaler() features\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user\_features\[\['consume\_90d' , 'repurchase\_count\_90d' , 'avg\_price' , 'active\_days\_90d' ]]) \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random\_state=42) user\_features\['cluster' ] = kmeans.fit\_predict(features\_scaled) \ cluster\_desc = { 0: '高价值用户(消费高、复购多、活跃)' , 1: '中价值用户(消费中等、复购稳定)' , 2: '低价值用户(消费低、活跃少)' , 3: '流失风险用户(近90天消费少、活跃低)' } user\_features\['portrait\_desc' ] = user\_features\['cluster' ].map(cluster\_desc) \ user\_features\[\['user\_id' , 'portrait\_desc' , 'consume\_90d' , 'repurchase\_count\_90d' ]].to\_sql( 'user\_portrait\_value' , conn, if \_exists='replace' )
(五)步骤 5:画像应用 —— 从 “模型” 到 “业务价值”
画像的最终价值在于 “落地应用”。CDA 分析师需将画像结果转化为可执行的运营策略,并跟踪效果:
精准营销 :针对 “新用户首单潜力画像” 用户推送 “满 50 减 10” 优惠券,转化率从 8% 提升至 18%;
个性化推荐 :针对 “高价值用户画像”(偏好母婴用品)推荐高端母婴礼盒,客单价从 800 元提升至 1200 元;
产品优化 :针对 “流失风险用户画像”(反馈 “APP 卡顿”),推动技术部门优化加载速度,流失率降低 12%;
效果监控 :用 SQL 或 BI 工具跟踪应用后核心指标(如转化率、复购率),例如:
\-- 监控新用户首单优惠券推送效果 SELECT 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1 THEN user\_id END) AS portrait\_user\_count, 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1 AND is\_paid = 1 THEN user\_id END) AS portrait\_paid\_count, ROUND(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1 AND is\_paid = 1 THEN user\_id END) / 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1 THEN user\_id END), 4)\*100 AS portrait\_conversion\_rate, \-- 对比非画像用户转化率 ROUND(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0 AND is\_paid = 1 THEN user\_id END) / COUNT(DISTINCT CASE WHEN has\_portrait = 0 THEN user\_id END), 4)\*100 AS non\_portrait\_conversion\_rate FROM user\_coupon\_push;
(六)步骤 6:迭代优化 —— 让画像 “持续贴合业务”
用户行为与业务场景会随时间变化(如用户偏好从 “平价” 转向 “高端”),CDA 分析师需定期迭代画像:
数据更新 :每月更新基础数据(如新增 1 个月的行为日志、订单记录);
标签迭代 :新增业务相关标签(如电商新增 “直播互动标签”),删除过时标签(如 “PC 端浏览标签”);
模型优化 :每季度重新训练聚类模型,调整规则(如 “高价值用户” 消费阈值从 2000 元提升至 2500 元);
效果复盘 :结合运营结果调整画像维度(如发现 “地域” 对转化率影响下降,可降低其权重)。
三、行业实战:CDA 分析师构建用户画像的 2 个典型场景
不同行业的业务逻辑差异大,用户画像的侧重点与应用方式也不同,CDA 分析师需 “量身定制”。
(一)电商行业:新用户首单转化画像
业务目标 :提升新用户(注册 30 天内)首单转化率,从 10% 提升至 15%。
画像构建与应用 :
需求拆解 :需定位 “易被转化的新用户”,明确画像需覆盖 “注册渠道、行为特征、优惠券敏感度”;
数据采集 :用户注册表(渠道、年龄)、行为日志(浏览 / 加购记录)、优惠券点击表(是否点击满减券);
标签加工 :生成 “近 7 天浏览≥2 次”“加购≥1 件”“点击满 50 减 10 券” 标签;
规则式画像 :筛选 “注册渠道为抖音 / 小红书、年龄 18-35 岁、近 7 天浏览加购未下单、点击过满减券” 的用户群体;
运营应用 :向该群体推送 “满 50 减 10 券 + 专属新品推荐”,首单转化率提升至 16.8%,超额完成目标。
(二)金融行业:信贷高风险用户画像
业务目标 :降低信贷业务不良率(逾期 90 天以上),从 5% 降至 3%。
画像构建与应用 :
需求拆解 :需识别 “逾期风险高的申请用户”,画像覆盖 “基础属性、征信记录、资金行为”;
数据采集 :用户征信表(逾期次数)、银行流水表(月均流水)、信贷申请表(职业、收入);
标签加工 :生成 “征信逾期≥2 次”“月均流水 < 5000 元”“自由职业者” 标签;
算法式画像 :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 “逾期概率”,结合规则筛选 “逾期概率≥60%” 的高风险群体;
运营应用 :对高风险用户要求补充 “近 6 个月社保记录” 或降低授信额度,不良率降至 2.8%。
四、CDA 分析师构建用户画像的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
(一)误区 1:标签堆砌,缺乏核心逻辑
表现 :画像包含 “年龄、性别、星座、喜欢的颜色” 等数十个标签,但无明确业务关联,运营部门无法使用;
规避策略 :按 “业务目标” 筛选标签,每个画像保留 5-8 个核心标签(如 “新用户首单画像” 聚焦 “渠道、浏览行为、优惠券敏感度”),剔除无关联标签(如 “星座”)。
(二)误区 2:脱离业务,纯技术导向
表现 :过度追求复杂算法(如用深度学习 构建画像),但忽略业务需求(如运营仅需简单规则筛选用户),导致画像无法落地;
规避策略 :优先选择 “业务适配” 的建模方式 —— 需求明确用规则式,隐性特征挖掘用算法式,不盲目追求技术复杂度。
(三)误区 3:数据单一,画像片面
表现 :仅用 “APP 行为数据” 构建画像,忽略 “客服反馈、订单备注” 等非行为数据,导致画像失真(如用户 APP 行为显示 “不活跃”,但客服反馈 “用户电话咨询多次,意向强烈”);
规避策略 :采集多源数据(行为 + 业务 + 反馈),例如整合 “客服聊天记录” 中的需求关键词(如 “想要防脱发产品”),补充画像的需求维度。
(四)误区 4:画像静态,不迭代更新
表现 :2023 年构建的 “高价值用户画像” 未更新,2024 年仍按 “近 90 天消费≥2000 元” 筛选,未考虑用户消费能力提升(实际需调整为 2500 元);
规避策略 :建立 “月度数据更新 + 季度画像迭代” 机制,结合运营效果(如高价值用户复购率下降)调整标签阈值与模型参数。
五、结语
用户画像的本质是 “用数据还原用户需求”,而 CDA 数据分析师的核心价值,是让这一 “还原过程” 精准、高效、可落地。从需求拆解时的 “业务翻译”,到数据清洗时的 “去伪存真”,再到画像应用时的 “效果追踪”,分析师的每一步工作都需围绕 “业务价值” 展开 —— 避免陷入 “技术炫技” 的陷阱,确保画像能真正解决 “如何找到目标用户、如何满足用户需求” 的核心问题。
在精细化运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用户画像已不再是 “可选工具”,而是 “必备基础设施”。CDA 分析师作为画像构建的 “核心架构师”,需持续深化对业务的理解、对数据的掌控,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支撑,让画像成为连接企业与用户的 “桥梁”,最终实现 “企业增长与用户体验” 的双赢。未来,随着实时数据处理、跨域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用户画像将向 “实时化、全景化” 演进,而掌握核心构建能力的 CDA 分析师,必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引领者。
推荐学习书籍 《CDA一级教材 》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累计已有10万+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