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79 1
2025-10-18
缸中之脑、脑机接口、“内识生时似外境现”三者之间的关联(kimi智答)

“缸中之脑”“脑机接口”“内识生时似外境现”三者表面分属西方知识论、前沿工程与佛教唯识学,却在“感知—外部世界”这一根本问题上形成一条可互相转译的连续光谱:它们都把“世界究竟是不是大脑/识所收到的信号构造出来的”这一怀疑,从哲学命题推向技术可实施的实验台,再推回东方思想早已给出的先验回答。
下面分四层说明它们的内在关联。

1,共同母题:世界=神经/识的输入?

缸中之脑:普特南设想只要把神经末梢接到超级计算机,就能让大脑“以为”自己仍在日常世界;真实世界是否必要成了不可判定的问题。

脑机接口:工程上恰恰在实现同一套“机→脑”伪造信号回路;当刺激精度足够高,使用者就会产生与真实难分的“人工经验”。

唯识学:“内识生时似外境现”——阿赖耶识自变似色等相,众生执为外在实境;眼耳鼻舌身五识并未亲缘外境,只缘各自识变之相分。

→ 三者的形式化结构一致:先切断(或否定)“外部—感官”的因果链,再用一套内部生成的信号序列去替代,于是“世界”被还原为可被编程的神经/识流。

2,机制层:双向信号替换模型

缸与BCI都依赖“机↔脑”双向闭环:
– 输出方向:脑意图→解码→操控外设;
– 输入方向:外设编码→电/光/磁刺激→产生视听觉。

唯识学用“识变”取代闭环:
– 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执第八识见分为“我”;
– 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依他起性变现根身器界;
– 所现“境”即是“相分”,与“见分”同种而生,没有独立外境。

→ 西方方案靠物理信号“硬替换”,唯识学则说本就没有外部硬件可替换,所谓外境只是识体自变自缘,但二者都把“世界”降格为可操控的内部表征。

3,认识论后果:
自我与真实的边界漂移

缸/BCI把“我”收窄为“能维持主观连贯性的那团信息”,身体是否在场变成可选参数;当记忆、性格、感知都可上传或改写,“我”由什么界定成为伦理难题。

唯识学认为“我”本来就是第七识误执的产物;若悟“唯识无境”,则所执自我与所执外境同时消散,转为“智”而非“识”。

→ 西方路径担心“失去真实”,东方路径则指出“真实/虚假”二元本身即源于识的分别;技术只是让这一分别更易被操作,从而把“解脱”或“沦陷”的选择显性化。

4,价值论汇流:
从“谁能担保不是缸”到“应不应该造缸”

普特南的怀疑论原本无解;BCI把它变成可工程逼近的“体验产业”,于是问题转为:
– 谁有权定义他人的现实?
– 当“好体验”可直接写入,痛苦是否仍有必要?

唯识学提前给出“转依”方案:并非简单否定境,而是于“依他起”上知“遍计所执”空,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技术与禅定都可成为“转依”工具,关键在于是否具足“无漏”智慧。

→ 三者最终交汇于同一实践命题:
当外部世界可被彻底内生化,人类需要的是更强的“防伪机制”还是更深的“无我智慧”?
缸与BCI把命题推至眼前,唯识学则提供了两千年前已写好的答案草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昨天 17:25
该关联,如果再加上“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人工智能会回答的更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