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783 3
2007-04-14
<P ><FONT face=宋体 size=3>在最近的一周里,由中国有关机构公布的两项数据再度将一直受到外界关注的中国教育问题推向舆论的峰尖。 </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一是“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这份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榜单表明,世界科研竞争力排行前100所大学,有近80%的名额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五国包揽,中国(含台湾与香港地区)则没有一所高校能进入百强。<B><U>分析指,中国的科研实力与世界科研强国相比不仅仍存较大差距,而且中国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一流学科群,整体学科水平还有待提高</U></B>。这既与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相符,更与中国迅速提升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符。 </FONT></FONT></P>
<P ><v:shapetype><v:stroke joinstyle="miter"></v:stroke><v:formulas><v: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v:f><v:f eqn="sum @0 1 0"></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2 1 2"></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6 1 2"></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sum @8 21600 0"></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10 21600 0"></v:f></v:formulas><v:path o:connecttype="rect" gradientshapeok="t" o:extrusionok="f"></v:path><o: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o:lock></v:shapetype><v:shape><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v:imagedata></v:imagedata><w:wrap type="tight"></w:wrap></FONT></FONT></v:shape><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二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天前通报的“2006年价格举报情况”。中国教育乱收费投诉又被排在了第一位。在过去6年中,教育收费有5年被排在各类价格投诉的第一位,一年排在第二位——看来,<B><U>教育与住房、医疗同时被中国民间称为压在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绝非诳言</U></B>。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我们认为,中国已形成从民间到官方对教育的重视共识十分必要,但如何真正办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却必须认清下列问题: </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B><U>第一,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有泛滥的现象</U></B>:近年来,中国教育在“市场化”的引导下走上了高速扩张的道路。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路子虽然是对的,然而,教育的庞大市场需求,使学校有了利润冲动。社会的市场化对教育的影射表现为浮躁和急功近利。因此,中国教育的膨胀风大兴,ZF也没有用政策进行合理的规范和严格限制。 </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国的教育界已形成一种风气:一方面一谈及教育中的问题就直指ZF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动辄与外国高校比收入,如哈佛大学一年收入是中国高校的多少多少倍等。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高校的合幷风、升格风、改校名风、建大学城风盛行,不少学校不断圈地扩张,人为升格,这不仅使学校经营处于高风险中,幷逐渐陷入债务泥沼,更使一些面向培养中级实用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大专学校拔苗助长到高等教育中,教育的扩张幷未提高教育质量,反而降低了整体的水准。 </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B><U>其次,ZF应当支持的公共教育服务部分缺位</U></B>。教育市场化幷非要ZF退出教育,而是要求ZF财力和精力除了投放在战略性领域外,还需集中在基础与公共教育。过分强调市场化的负面例子是,国家对于基础学科的投入不足,迫使文史哲数学等基础学科纷纷转向社会实用问题。 </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B><U>第三,过分市场化使得教育失去方向</U></B>。长期以来,中国应试教育机制不仅导致学校逐渐偏离“教书育人”的基本教育价值观,成为追求“升学率”的工场。而过分强调市场化,更使得人才培养染上金钱的铜臭,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投射到教育领域,这也使教育迷失方向。“大学企业化”,“教授商人化”对教书育人的负面作用不言而喻。 </FONT></FONT></P>在美国,大学是非营利机构。<B><U>中国的国情不同,但过分强调“教育市场化”,弊大于利</U></B>。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教育,还必须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勿以金钱与市场论英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4 09:45:00
在最近的一周里,由中国有关机构公布的两项数据再度将一直受到外界关注的中国教育问题推向舆论的峰尖。 一是“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这份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榜单表明,世界科研竞争力排行前100所大学,有近80%的名额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五国包揽,中国(含台湾与香港地区)则没有一所高校能进入百强。分析指,中国的科研实力与世界科研强国相比不仅仍存较大差距,而且中国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一流学科群,整体学科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既与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相符,更与中国迅速提升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符。 二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天前通报的“2006年价格举报情况”。中国教育乱收费投诉又被排在了第一位。在过去6年中,教育收费有5年被排在各类价格投诉的第一位,一年排在第二位——看来,教育与住房、医疗同时被中国民间称为压在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绝非诳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我们认为,中国已形成从民间到官方对教育的重视共识十分必要,但如何真正办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却必须认清下列问题: 第一,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有泛滥的现象:近年来,中国教育在“市场化”的引导下走上了高速扩张的道路。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路子虽然是对的,然而,教育的庞大市场需求,使学校有了利润冲动。社会的市场化对教育的影射表现为浮躁和急功近利。因此,中国教育的膨胀风大兴,政府也没有用政策进行合理的规范和严格限制。 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国的教育界已形成一种风气:一方面一谈及教育中的问题就直指政府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动辄与外国高校比收入,如哈佛大学一年收入是中国高校的多少多少倍等。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高校的合幷风、升格风、改校名风、建大学城风盛行,不少学校不断圈地扩张,人为升格,这不仅使学校经营处于高风险中,幷逐渐陷入债务泥沼,更使一些面向培养中级实用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大专学校拔苗助长到高等教育中,教育的扩张幷未提高教育质量,反而降低了整体的水准。 其次,政府应当支持的公共教育服务部分缺位 教育市场化幷非要政府退出教育,而是要求政府财力和精力除了投放在战略性领域外,还需集中在基础与公共教育。过分强调市场化的负面例子是,国家对于基础学科的投入不足,迫使文史哲数学等基础学科纷纷转向社会实用问题。第三,过分市场化使得教育失去方向。长期以来,中国应试教育机制不仅导致学校逐渐偏离“教书育人”的基本教育价值观,成为追求“升学率”的工场。而过分强调市场化,更使得人才培养染上金钱的铜臭,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投射到教育领域,这也使教育迷失方向。“大学企业化”,“教授商人化”对教书育人的负面作用不言而喻。 在美国,大学是非营利机构。中国的国情不同,但过分强调“教育市场化”,弊大于利。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教育,还必须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勿以金钱与市场论英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13:43:00

实力没进前100,居然乱收费拿了第一.说甚么好.

不过我觉得好点的大学应该不会乱收费吧.又不缺钱,一曝光又没面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18:17:00

之所以那么乱,是因为国家财政没有把经费拨下,让学校自己找发展道理,必须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