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920 4
2007-04-16
<P><FONT size=3><STRONG>必须认真反思“考试产业”</STRONG></FONT></P>
<P>       颇受争议的职称外语考试政策终于出现松动,继人事部下发《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上海市人事局近日作出回应,圈定八类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两类人员可适当放宽职称外语要求,三类人员可采取考核古汉语和医古文的方式免考职称外语。   </P>
<P>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学外语的积极性甚至超过母语学习。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在大中小学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自不待言,如今还流行起所谓“双语教学”。某中学语文老师用英语在课堂上讲授李白的诗;大学更是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以突出教学业绩,为此,各种资助奖励纷至沓来;在国内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只要有少数外籍学者,英语就成为通行语言,国内学者不得不费力地、词不达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投寄学术论文,编辑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外文参考文献是否足够。早报评论员某次投稿,一位编辑认为论文引用的外文参考文献还不够多,评论员强调,所引用的一本重要的外文书正是由本人翻译成中文并出版的,编辑回答,可那已是中文了……</P>
<P>  中国人为学习外语付出的努力超乎异常。但太多的人不见得能听、说、写流利的外语。为什么?因为学习外语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交流的需要,更不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而是由各种政策所规定的考试带来的压力使然。于是,大学生进校那天就开始准备四六级考试,早报评论员在高校的教学体会是,一旦等级考试日期临近,学生在课堂上就心不在焉,英语书(或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计算机书)随手放在课桌上。这种外语热更多与不合理的政策引导有关。比如对合格证书的强调;对双语教学的鼓励。一个中国老师费力地用外语授课、底下的中国学生费力地去听这种难以流畅的表达,如此荒唐的教学方式想要达到的究竟是什么目的?除了能给学校贴上双语教学的金字招牌,有何实际用途?</P>
<P>  由政策引导的外语热,还造成人力资源造成的巨大浪费。社会本就有分工,我们为何不能鼓励外语突出、且有兴趣的人专心做些翻译工作,从而让更多的人从单纯的语言学习中脱身而出,去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呢?日本全体国民的英语素质不敢恭维,但日本的翻译出版事业却堪称一流,这就保证了日本与西方接轨走的是快速通道。我们则变相要求人人都把外语当母语来学,于是,职称评审部门强调翻译著作不是原创,作为学术成果似乎就身份暧昧,而七拼八凑弄成的专著才具正宗学术身份,当然脚注、尾注最好要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外文参考文献作为点缀,哪怕它是二手转引的也好。对于这样的专著,有人戏称,读者只有作者和编辑两个人。但在眼下,只要能评职称,有用就是大用。陈嘉映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过著名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在他的新著《哲学科学常识》中,引用的大多是中文版的外文著作,这种治学风格令人敬佩。因为他没有用外文文献来为自己装点门面,但其思想深度却令读者过目不忘。当然陈嘉映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这样做,因为他所具有的外语程度以及专业深度都是无可挑剔的。</P>
<P>  有些事情必须与西方文化接轨,比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等。但有些东西恰是确认我们民族身份的标志,比如语言文字。还记得一位法国作家写的《最后一堂课》吗?只有亡国奴才会失去使用自己母语的资格。</P>
<P>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考证热的背后,其实还有巨大的利益推动。职称计算机考试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为了一张用途不一的合格证书,各类培训辅导教材、辅导班乃至学校应运而生,更不用说还有一个专门的考证机构,这个产业链不知“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它消耗了诸多财力,更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却养肥了这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P>
<P>  需要强调,我们反对的仅是通过考试来强化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而绝非说这种工具不重要。</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6 09:17:00

“但太多的人不见得能听、说、写流利的外语。为什么?因为学习外语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交流的需要,更不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而是由各种政策所规定的考试带来的压力使然。”

职称外语考试大多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11:18:00

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才而言, 特别是律师,工程师,医生,经济师这些,连基本的外语都不过关,还怎么工作.

母语本身是中国人的都会说的,连我这个出国5,6年的人都还会说.难道你还要个工程师,律师去考的中文四级,六级啊.

你干吗不去看看,现在德国,法国的学生,谁不会说英语,英国人很多都能熟练的使用英语,西班牙语或者德语.我所接触到的日本,韩国人,一口流利的英语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我自己本身就不包括母语和国语之外,还会说英语和德语.在国外的精英教育里面,就必须要学生掌握两门或者以上的语言.

去反思外语文化,计算机文化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都已经是必须的.这对于新生代,特别是优秀人才来说,已经是必须要的技能,不是什么政策强迫.至于说荒废母语,那简直就是废话.

别去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好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20:45:00
这样的改革只是一个开始,强烈建议不对外语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和要求,那样需要的人会学,有兴趣的人会学,而那些不需要的,没有兴趣的人何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金钱、精力去学呢???这样的制度也许只有中国才有!也许只有中国的官僚才能制定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20:53:00

各类专业人才由于专,不再具有可比性了,外语就充当了进行比较的尺子。外语现在中国的作用,就是这把尺子的作用,用来度量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的能力。

四六级改革,细化到分数,这把尺子更精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