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专家指出,总部经济可带来如下区域效应产业效应、示范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税收供应效应。如此多的区域效应引起了许多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各中心城市纷纷启动了总部经济项目,有的甚至把总部经济当作地区发展战略写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此外,总部经济区域效应中的“产业效应”一一即企业总部可带动当地写字楼、金融、信息、物流、饭店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联动效应已日益成为相关行业关注的焦点。
“总部经济”一般聚集在大城市的CBD区域,需要“总部物业”来支撑,即需要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办公商务环境。我们对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写字楼市场的影响作了一番调查,发现企业总部在选择落脚点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形成了以深南大道为纽带,东起罗湖区政府辐射区域,连接中心区,西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写字楼总部经济带。在总部经济背景下的深圳写字楼市场,能不能成为企业的总部集合地?牵一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使得企业在选择好城市后,对写字楼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这无疑加剧了深圳写字楼市场的激烈竞争,当然,这种竞争是项目之间质素、环境、营销上的竞争,是一种导向良好的竞争。深圳中原地产在做商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一般都会将项目周边有哪几家知名企业的总部作为衡量该地段价值的一个参考指标,可见总部经济对于写字楼的指标意义。
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三大板块。珠三角的起飞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形成的“总部一一加工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长三角也是如此,它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为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产业链,由此使整个区域很快发展起来。上海的复兴正在使中国经济版图失去原先的平衡,企业向上海的迁徙当然只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竞走运动中的一环,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失衡态势,一定让珠江三角洲的市长们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和失落。从2000年开始,有关深圳的明星企业兼纳税大户华为电子准备从深圳搬到上海的传言开始悄悄流传,其力量强大到了当事者不得不出面辟谣的程度。
而“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开拓一种区域间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强调,地区总部经济在中国发展已经具有多元地区选择的格局。其中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如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设在北京,一家企业为他生产液晶显示屏,北京生产一些配套产品,而大部分零配件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样就形成一个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大规模产业群,它的产业链条在配置上也更为合理方便。
“总部经济”的概念,最好是以推展新生产业的发展为主旨,这才能带给中国真正辉煌的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台湾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则提醒说:“区域经济的成功靠的是适宜的产业环境及政策、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企业和产品及服务的延伸发展等,‘总部经济’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生产力,否则,号称‘总部之都’的新加坡则应发展最快,但事实并非如此,过于强调所谓‘总部经济’这一概念,可能本末倒置。在创新中不断调整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