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经济学有感(二)-----沉没成本和生活态度
呵呵,学习经济学一年了,写点东西纪念一下~~~
在我的理解里,经济学是用沉没成本表示已经付出并无法收回的东西,对于过往的岁月,沉没成本也是无法改变的过昔。那些曾经的人和事,终究“黄鹤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在我的心里,是否依然有“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情怀呢?
社会浮躁人亦然。每每夜深人静,总是不自觉回首往事,辗转反侧偶尔夜不能寐。于是惊觉,生活痕迹原来有这许多分支呵,把它映射在回忆中:有了生之无奈的叹息、有了前事如云的感怀,原来人的过往也如沉沉成本的----轻舟泛,载不动,几多愁。
当此情景,放下过去,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成本既已沉没,便无法追悔。即使追悔,也只徒增新的成本。长此以往,产出越发疲累,心灵的收益率亦随之下降。终有一日,空杯不成,何以续水?同理推断,心灵不减压,何以容其他?放手是一种从容,我们应在人生的其他渠道里,增加自我的经营能力,扩大诸如快乐、自醒、明理、审慎等要素的投入,得到一个心性入定、通透澄澈的绿色GDP。
跨专业学习经济学有一年了,越发觉得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控制自己的心情。心情本身也是一种成本,甚至是更大的成本,对于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妨挥一挥手,让它化作西天的云彩。人生就这么一辈子,到底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来过、活过、爱过,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少年时代的我,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充溢着“匹马西风听大潮”的激情,满怀着“仗剑江湖载酒行”的向往。彼时的心中,积蕴着万古诗意,是无法与寂寞同藏的。经事之年,阅历渐长,慢慢的学习,点点的领悟,渐渐的沧桑-----或许是学习工学的原因,越发的讲究逻辑、程式、数理了,于文字一道,也日渐疏远。曾经也是难过的,那些灵动的文字和诗意,竞被生活一点一滴磨平了吗?多年后的今天,重新拿起笔,突然发现,有些人生经历的沉没成本,本就该让它“沉没”的。在人生的进退、成败、得失间,对道路的选择,或许意味着对生活状态的选择,但或许我们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只是生命序列的排列组合罢了,曾经走过的风景和远处欲望不可及的风景,它不应成为断桥,它只是一种先后。这样子,真正的生活之笔,从今日开始了。它不只有文字,也有了内容,不只有虚华,也有了意味,不再是修词,也有了生命力。为了这一点灵犀,我愿意,我放弃,我经历,那真是江湖风雨十年灯了,可以风云际会,可以风云再起,到如今笑看风云。在这个起点上。开始庆幸,我的心灵的赢利能力,终是大大长进了。
我爱繁花、我也爱落叶,前者是“知春”的惊喜,后者是“零落成泥辗作尘”的深沉,如同我的生命阅历,一样的喜爱,一样的珍惜。
我爱过去,我也爱未来,前者是我的“沉没成本”,后者是我的“后发能量”,我为过去舒怀,于是我轻装。从此之后,心底无私天地宽,拈花一笑的我,从此好好看一番人世风光......
适当的理性、适当的热情
适当的严谨、适当的放纵
适当的死板,适当的灵活
适当的执著,适当的放弃
人生过程中,我精心的调味,用这些适当,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优。那个时候,心灵内外和谐统一,不再拘泥,不再沉溺,不再放任
从此,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心绪,有心智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心情去体验生命中的花开花落。。。。。
以这篇小文,纪念生命中所有曾经的生活成本,而明天,明天将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