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描述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繁荣与崩溃时说:在美国,在“吼叫的20世纪20年代”令人难以置信的股票市场繁荣时期,火车卧铺服务员、家庭主妇、课余时间的大学生都买卖股票。
被券商称为刚步入“黄金十年”的中国股市也在出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景象,大学生炒股已不是新闻,家庭主妇和服务员都在讨论上证指数何时到达4000点。
有这样一则消息,有四名家庭主妇讨论过股票问题,她们是上海、北京和天津的退休老人,年龄加起来260岁。她们过去的职业是医生、大学教授和出版社的主管,以前并不关心经济,她们现在讨论股市走势、资产注入等问题,甚至是否购买专业的炒股软体。
有人批评这是一个“全民炒股的时代”;有人赞叹这是一个“财富觉醒的时代”。这究竟是一个甚么时代?这是一个资产泡沫的时代。
曾撰文批评股市泡沫化的两位著名人物成思危和谢国忠,他们的言论一度被投资者的唾骂声所淹没。尽管那样,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话题,毕竟为市场所关注和争论。而时至上证指数快速突破3500点的今天,“泡沫论”已无声音,“泡沫论”已被股市泡沫淹没。
再看萨缪尔森的另一段话:“假如你很明智,足以看得出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就像厚纸做的房子那样脆弱,会如何呢?假如你是一个爱发牢骚的人,抱怨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开发接近于沼泽地的状况,那又会如何呢?那么你会跟整个一代人唱反调。”对,没人有勇气和整个一代人唱反调。成思危表达了相反的观点,谢国忠的微弱声音因预测屡屡失误而无人理会。其他人呢?没人再唱反调。
据上交所统计,随股指的进一步攀升,当前市场估值水平继续抬高。显然,目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不仅远远超过发达市场,也超过了年初“泡沫论”激烈争论时的水平。导致平均市盈率水平提高的原因无疑是资金的推动。
而另一个问题是,为甚么资金能够源源不断地入场?流动性过剩问题已不是问题,因流动性已大量存在,而资金持续进入股市的原因则取决于政策的引导。
不和整个一代人唱反调不仅是成思危的选择,恐怕也是宏观管理当局的政策选择,因为选择“牛市”,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政治,这个政治不仅创造了一种财富效应,而且能够疏导房地产市场的激烈冲突。所以,央行官员称货币政策目标不考虑资产价格问题;加息政策一议再议出台缓慢;利息税坚冰不破;政府高官纷纷表示股市表现尚好。
无疑,在一代人的“牛市思维”推动下,个体投资者的资金成为股市泡沫的主要制造者。
有报道说,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单向流入839亿元,新募集基金317亿元,合计1156亿元。而2月份的保证金单向流入量为480亿元,新募集基金100亿元,合计流入580亿元。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元,增速创下了历史纪录,其中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今年一季度市场存量资金就增加了3748亿元。
资金如此凶猛,而市场的声音却如此平静。当人们的眼睛被泡沫所淹没时,显然已无法看到泡沫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