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221 56
2007-04-25
给银行编一个故事
(货币金融学入门知识讨论)

一、商品交换

某一天,A,B两个外国企业家来到某海岛,每人身上各带1万克黄金。

该岛有1万居民,以农业为主,生产的粮食足够1万人吃,余粮适当存储,以备灾荒之年,以及留作种子。如果储备粮存放年头过多发了霉就扔进大海,粮食从来不缺。

农民除了种地,还采集树叶做衣服,养马,砍伐木材盖木屋、做家俱、农具、马车,因此,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都是自给自足,日子不算富裕,但劳动也不辛苦,不需要满负荷工作,处于半休息状态。

企业家A先生掏出1000克黄金要换粮食。一些农民喜欢黄金留作收藏品,反正家中余粮足够多,年年都把过旧的陈粮扔进大海,便与A先生成交。

A先生对农民们说:你们平均每天做农活4个小时,做其他木匠活等等3个小时,共7个小时,得到了现在水平的衣食住行。到我这里来,每天只劳动5个小时,我让你们得到同样的生活,多出2个小时可以增加休息时间。

家家户户本来就劳动力过剩,便有一些胆大的农民100人,愿意到A先生的住处做工。

A先生首先教会木匠打造新型采叶机器,并把制造木屋和马车的新技术教他们,果然,做衣服、盖房子、造马车的速度明显加快,他们便在A先生这里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穿自己做的树叶衣服,坐自己制的木车,吃的粮食从A先生那里领取。他们尝到了甜头,A先生暂时用自己的1000克黄金换取了农民们更多的休息时间。也换取了农民对新型工作技术的兴趣,和对A先生的信任。A先生此时是亏损的,花出1000克黄金,自己一无所获。

岛上的荒地很多,由于岛民的衣食住行从来不缺,对荒地从无地权意识,A先生的试验使他在岛上威望日增,他提出要占用100亩荒地,岛民无人反对。

A先生便拿出棉花种子,教自己的农场工人(那100名大胆的农民)学习种棉花。又教他们制造纺纱织布的木制机器,一年下来,这些农场工人不但吃、住、行的生活水平与原来一样,休息时间延长,还人人穿上了比树叶衣服好得多的布衣服。

这些布衣服的产量足够1000人穿,A先生便把多余的衣服拿来与农民们交换粮食,A先生的100名农场职工的吃粮问题从此解决了。而农民们本来就有许多余粮,拿出来换布衣服,都很愿意。所有岛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只有A先生付出了1000克黄金,自己一无所获。但是得到了岛民的信任,有了威望。

示范效应的效果很好,A先生的农场现在土地扩大,种更多棉花,做更多布衣服、木制马车和家具等。农场工人也增加到500人。

B先生也与A先生一样,花1000克黄金开了示范性农场,得到了农场工人的信任。不同的是,他在后来又用一部分产品,从岛外换来炼铁设备,让职工们开采铁矿石,造出许多铁制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换得农民的粮食,养活他的职工,农场转变成了工厂。还换了A先生农场的马车,木制家具等,供工人生活和生产使用。

这时,这个海岛上形成了三个生产体:原农民继续生产粮食,A先生的农场生产衣服和木制产品,B先生的工厂生产铁制工具和铁制日用品。三者之间采用以物易物的产品交换方式。

二、货币产生

随着衣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的品种不断更新,交换中的数量难以估算,需要一种价值计算标准。A和B先生便提出,用黄金作为交换的价值单位。经过农民们的竞争报价,100升粮食标价为1克黄金的价格被岛内所有的人接受。再用原来粮食与其他产品的交换数量,定出各类产品的黄金价格。而新产品,则需要交易双方商量价格。有时候,先把产品试用,再确定价格。

A先生和B先生就把黄金用于交换中,有时候,他们多存些粮食,黄金就存在农民手里,有时候农民愿意多买些新产品,黄金又流回A和B先生的手中。

三、利润的概念

A和B先生去世后,他们儿子C和D先生分别继承了农场和工厂,但他们不想象父辈一样做慈善事业,希望从办农场和工厂的过程里得到自己的利益。这时,农场和工厂分别不断提高产量,开发新产品,生意规模扩大,换得更多的货物用于农场和工厂的生产,还出现了更好的奢侈用品,由C和D及家人享用。C和D先生的生产目标,从慈善事业转变为自己的生活享受。他们发现,要想自己得到更多的奢侈生活品,必须在销售增加的时候,不给职工相应增加报酬,把一部分黄金不用于生产,而用于购买奢侈品,给C和D先生自己及家人用。

这时,C和D先生有了利润的概念,生产的目标是农场或工厂的利润。职工的工资增长放慢,有时候不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25 09:15:00
四、利润的保证

多数职工感谢A和B先生的善事,当劳动时间延长,工资增长不多,生活提高不快的情况下,他们对C、D先生的做法有些意见,但还是宽容了。

不过后来,看到C和D先生的日子向神仙档次迈进,职工们仍停留在父辈的生活水平,职工们就忘记了A和B先生对自己的父辈的恩情,要求C和D先生提高工资,工资的增长要与产量和销售收入挂钩。否则,他们就回家当农民,不当工人。“众怒难犯”,C和D被迫适当提高一点工资。但由于岛上人口的多数仍是农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工人,C和D大体上并不惧怕职工离开,因为还有很多农民愿意报名当工人。这样,C和D的利润不断提高,除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产也不断扩大规模,技术也不断创新。

C和D的超额利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大量农业人口,劳动力的半闲置,使他们可以驾驭职工,获得不公平的超额利润用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工抵抗力的制约,众怒不能太盛。

五、竞争的出现

C和D去世后,儿子E,F,G,H继承了父辈的家产。A农场和B工厂各自分成了两家,出现了同行竞争,在价格、质量方面不能象以往一样搞垄断,不再是独此一家。接着,原来的职工中,有技术的工人,找亲戚朋友借了点黄金,买了些生产设备,也开起了农场和工厂,生产棉花的农场有了三家,生产衣服的工厂两家,生产铁器的工厂四家。产品的价格无法保持在高位,新品种必须越来越快地开发出来。

其中有两个儿子E、F看到了竞争的未来趋势,率先提高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对职工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压低工资成本。因此,他们的企业,在同行中稳住了阵脚,成为名牌企业。

六、销售的瓶颈
各个企业主,虽然都在提高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压低职工工资,但他们发现:当价格尽量压低,产品性能尽量新颖和方便,成本(主要是工资)尽量压低都做到之后,能够扩大利润的主要方法只有提高产量和销售量。可是,谁来买这些越来越多的产品呢?农民和职工的人数最多,企业的产品主要是面向他们,如果主要生产奢侈品,一是职工会由于自己的生活没有提高而不满,二是新出现的奢侈品生产厂会和他们抢生意,反而减少他们的利润。所以,能够扩大销售和利润的,不能主要靠奢侈品,而要靠大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量。

可是,每个企业都在压低工资,职工哪来的钱买更多产品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5 09:15:00
七、纸币的产生

这时,所有企业主开了一次会,商讨提高工资,促进销售量一事。直觉上,大家都承认工资压得过低是害人也害己,是销售和利润瓶颈的真正原因。但不等他们讨论提高工资,货币专家先提出了如下问题:

岛上的全部工业财富用黄金计算是2万克,分别属于九家企业主。虽然实际上黄金有时也在农民和职工手上停留,但他们是穷人,只是过路财神,很快那些黄金又流回企业家手里,穷人没有真正的财富。

去年,九家企业共销售产品价值4万克黄金,扣除工资为主的成本2万克之后,利润是2万克黄金。咱们用2万克黄金在岛内一年周转了两次。现在,如果想把销售量提高到8万克黄金,需要把这2万克黄金一年周转4次,从结算的速度看,达不到这样快。况且每年黄金都有一部分沉淀,退出流通,大概是企业家们作为财富存储起来了。实际流通的黄金在逐年减少。黄金作为货币,难以满足生产和销售不断扩大的需要。

九家企业主达成一致意见: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取代黄金。

九位企业家都看好银行的赢利前景,把全部黄金作为资本投给了银行。并商定了100元的纸币,等于1克黄金的纸币含金量。同时规定:任何人,在银行营业时间,都可以用纸币向银行用每克100元的固定价格换回黄金。

银行收到了2万克黄金,并向企业家付出了200万元的纸币,进入流通。

由于银行手中有大量黄金,信用很高,任何一个企业主想借钱,不再需要向别人分别去借黄金,向银行借纸币“岛元”即可;任何企业主想把结余的黄金借给别人,不用担心别人不还,因为银行是大家共同投资,任何人想赖账,都会受到多数投资人的谴责和惩罚。于是,企业家之间的借贷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与黄金不同,纸币本身没有储藏价值,完全是结算符号,这200万元的纸币完全都会处于流通之中,不象黄金那样,容易沉淀在民间,妨碍货币功能的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5 09:15:00
八、再谈利润的保证

货币、借贷问题通过成立银行解决了,企业的核算也改用岛元,发展出一套财务会计体系。在企业家会议上,再次讨论增加销售与提高职工工资的问题。

财务专家提出了给工人增加工资会导致企业主利润减少的观点,专家说:

从直觉上说,工人工资不提高,大众产品无法增加销售量,光靠增加奢侈品的产量,是企业家自己在赚自己的钱,而且新的奢侈品生产厂还会分走利润。但是,提高工人工资等于减少利润。我细算账给你们看。

去年,岛内企业销售80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600万元,企业之间购买生产用品200万元,利润为0万元。

“等一下,干了一年,怎么总算账利润为0?”E先生问。

我来简化一下模型,就容易说清楚了。假设老板不需要消费,职工吃的粮食是农民无偿赠送的。职工只需要购买木制品,由E企业生产,企业只需购买铁制品,由F企业生产,其他企业都分别合并到E和F两家。

年初,E和F企业在银行各有存款100万元。一年之中,分别生产了价值600万元的木制产品和200万元的铁制产品,木制产品销给两个企业的全体职工,铁制产品由F企业销给E企业,F企业自用的铁制产品,不计算在销售数字之内。来看看账面:

年初:

E企业:银行存款100万元

F企业:银行存款100万元

销售后:

E企业:

收到职工购买木制产品货款600万元,支付职工工资350万元,向F企业购买铁制生产用品250万元,利润0,银行存款100万元。存货为0。

F企业:

收到E企业购买铁制生产用品的货款250万元,支付职工工资250万元,利润也是0。银行存款100万元。

E企业如果要扩大销售100万元,两家企业必须增加职工工资100万元,否则,扩大的100万元的木制生活用品就卖不完;F企业要扩大销售20万元,必须E企业增加购买铁制生产用品20万元,否则F企业铁制产品卖不出去,就会亏损。现在预演一下扩大销售后的账面情况:

E企业:销售木制生活用品从6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支付工资从350万元增加到430万元,购买铁制生产用品从250万元增另到270万元,利润为0,银行存款100万元。

F企业:销售铁制生产用品从250万元增加到270万元,支付工资从250万元增加到270万元,利润为0,银行存款100万元。

F先生也说话了:“我听明白了,买方有职工和E企业,卖方有E和F企业。买方花的钱,等于卖方得到的钱。谁要是想有利润,除非有人亏损。可是,一直亏损下去,企业就会倒闭。要想没人倒闭,必须大家的利润都是零。可是,谁会为了没利润而去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5 09:16:00
九、如果投资也是支出

财务专家对F先生解释如下:

如果你有了利润,体现形式就是银行存款增加了。如果把你的存款行为也看成是一种成本支出,你的利润就还是0。只不过这种支出不是成本,而是借钱给了银行。如果银行能给你付利息,存款就不是成本支出,也不是借钱出去,而是一种投资行为。不管是什么行为,你自己口袋里的钱还是0,利润交给银行,银行又把钱给了别人花。

你有利润,必然有人是亏损,他要想维持企业生产,只能从银行借钱,银行的钱就是给了他。他口袋里也是没钱,用你的钱堵上了亏损。如果把借钱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收入,他还是收支平衡。

但是,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亏损的企业,况且,你投资想要利息,亏损企业怎么给你付利息?那样岂不是亏得更多,破产更快?

E和F先生都站起来:“听你这么算账,确实找不出错误。可是,原来没有采用岛元结算,没有搞财务会计的时候,我们的父亲到我们,生产一直是扩大的,感觉上,我们的企业财富一直在增加啊,怎么你一算账,谁也不可能有利润,如果暂时有,等亏损的企业破产了,本企业的产品也就销不出去了,迟早本企业也会破产。这和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嘛。你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十、借钱的人创造了利润

财务专家接着解释:

如果这时候来了一个L先生,向银行借了200万元,100万元用来付职工工资(职工是从岛内农民里招聘的),100万元买铁制产品,建一个生产铝制产品的新工厂。这时,E先生的木制产品就会增加100万元的销售收入,假如职工工资不增加,就产生了100万元的利润;F先生的铁制生产用品也增加销售收入100万元,利润也有了100万元。而你们双方银行账上增加的这200万元的利润,正好是L先生借走的,现在又买了你们的产品,钱又回到了你们的账上。E,F两位先生,原来账上都有100万元存款,现在又多出100万元的利润,每人都有200万元的存款。L先生,原来账上存款为0,借入200万元,又买了你们的产品,全花光了,现在账上存款还是0。最有趣的是来看看银行的账。

银行账上,原来呆呆放着200万元,没人借走,现在E,F二位放在银行账上的岛币共有400万元,其中有200万元是L先生欠银行的,尚未归还,由于银行采用划账式,而不是用钞票收付,纸币还是200万元,还放在银行,纸币没有增印。

这时,E,F先生在银行有400万元存款,L先生在银行有200万元借款。

“可是,当L先生的新工厂开始生产和销售,他的销售收入,谁付钱?”E先生马上想到这个问题。

财务专家说:

简化一下。假设E和F先生的工厂,生产中采用了新技术,正好需要L先生的铝制生产用品,当然就是你们花钱买。不过,由于你们的技术提高了,可以生产更多木制生活用品和铁制生产用品,你们在增加了铝制品的支出之后,自己的产品也会多卖一些,还是会有利润的。因为,产量的增加会导致职工工资增加,木制产品可以多卖;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铁制产品可以多卖。

如果你们没有新的工厂投产,你们的利润将始终只有200万元,后边每年的生产,没有新的利润。而L先生的铝制品新工厂,始终只有你们投资的200万元资本,而没有利润。他和你们二位一样,都指望着有第四家企业出现,再建新工厂,招聘新工人。新工厂可以买更多生产用品,新工人会买更多生活用品。

假如你们E和F先生初始建厂的投资是从银行借来的,那么,有了L先生建新厂,你们就有了利润,那些把钱借给你们的银行存款人,他们的投资就有了利息。

假如你们有了利润之后,暂时不可能扩大生产,利润存在银行,L先生就会把钱从银行借出,建新厂,等待M先生之类的再一个新工厂创建时,L先生也得到利润,付给你们利息。L先生的新厂需要一年赚到利润,银行就会对你们承诺,这笔存款的期限为一年后付息。

E先生再次提问:“可是,如果我在一年后不但要利息,还要取出本金怎么办?L先生哪来钱还我的本金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5 09:16:00
十一、投资与借款确实不同

银行专家此时出场了,他来继续回答E先生的问题。

作为一般的储蓄存款户,在约定存款到期后,可以续存,但也确实可以支取本金,而不仅仅是支取利息。不过这有两个问题:第一,你支取本金作什么?不可能放在口袋里,一定是买生活用品,或者买生产用品。前者是消费,后者是支出生产成本,或者扩大生产能力。那么,你的钱一定给了其他的企业,买了它们的产品。它们拿到你的钱,也不会放在口袋里,又会再消费,或者用于生产。这样,一定会在某个环节,你取出的钱流到了L先生的企业账上。这中间可能有一个时间差,L先生的钱被你索回了,他暂时还不能马上得到同样的钱,维持企业开支。但这时候,会有其他暂时不用钱的人,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可以把这样的钱借给L先生,临时周转。

“可是,如果L先生建的新厂选项目错误,或者经营错误,不但不能有利润,还亏损,导致最终破产,我的本息都要收回的,谁为L先生的损失负责?”这次是F先生提出了问题。

银行专家说:

银行本身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个利息差,银行在支付职工工资、房租等成本之后,还会有利润。当一笔贷款的风险比较大的时候,贷款的利率就会相应提高,把积累的利润中的一部分,用来承担借款人无力还款付息情况下的银行损失。而对存款人,仍能如约还本付息。

当然,仅仅靠存贷的利息差额,某些情况下难以承担风险更大的借款项目,或者无力承担太多这样的风险较高的借款项目。当本岛的经济发展到更大规模,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银行和各位企业家,会提议建立股票市场。这时候,购买股票的人就不同于银行存款的储户,股东们没有按期收回本金的权利,只能在企业有利润的情况下,从企业得到红利,或者把股票转让给新的股东。如果企业亏损,没有人愿意买股票,原来的股票持有者只能亏损。

如果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企业只承担到期还本付息义务,不需要分红。但是企业如果亏损,债券的本息都可能无法如数偿还。由于企业在短期内的经营情况容易判断,短期资金可以由银行贷款,长期资金有风险,发行债券一般是为了长期资金,于是,长期企业债券表面上是借贷关系,实际上属于投资行为,不是借贷行为。当然,企业债券由于有一定风险,利率会定得稍高一些。

E先生说:“银行和货币我听懂了。还有个问题,提高职工工资,增加消费,才会增加消费品生产企业的销售和利润,这类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又会增加生产性产品(投资品)的制造企业的销售规模和利润。于是,提高职工工资后,全社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企业的利润都会增加。但是,全社会的财富都增了,多余的钱由谁来提供?我听说,银行并不凭空送给任何企业或个人钱的,印发的钞票,都是银行借给贷款企业或个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