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皓月吟风在2007-4-25 22:50:00的发言: 你说的话有问题..个人认为..实质上日本人说的没错..起码对我们而言是很好的警醒..中国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上有很大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上也有很大缺陷..最基本的表现是中国企业平均投入技术研发的费用占企业利润的百分比较日美有很大差距..
你这里说到比较优势.事实上中国现在不和以前一样..劳动力的确丰富..但是资金也并不稀缺..现在表现出来的资金稀缺..是相对的..看看股市..看看一季度的M1.M2增长量..看看贷款增长比率..中国的流动性泛滥造成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中国的比较优势在现在看来和多年以前相比已经被弱化不少..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等地方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昂贵..而这些地方又恰恰是资金最充裕的地方..相反..很多内部城市却缺少建设资金..所以说..中国需要产业升级..但这是区域性的..产业的升级..需要伴随产业的转移..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在这种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中..促进人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国内的消费需求..当然..很多制度性的国民福利保障措施也很必要..可谓任重道远..
我想就您提到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的资金为什么这么多?它和欧美资金积累的途径是否一致?
首先,“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本源在三方面,第一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但,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变成“钱”或“资本”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能被买卖,最好是能自由买卖。
如果退回到1978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时,所有土地和自然资源都为国有,当然不能交易买卖,所以,那时的土地、自然资源是财富,但没有资本价值,因为它们是“死”的。企业基本全是国有、集体所有,它们的财产和未来收入流当然也不可以交易,不能买卖,更何况这些产权也没清楚界定过。那时,老百姓的未来劳动收入流是否能被“资本化”呢?当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老百姓,换工作、结婚都没有自我决定的自由、都要领导批准,个人的一双手、一个大脑也属于国有财产,未来劳动收入不可能被金融票据化。所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改革头十几年里,人们终于享有把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自由,在农村如此,在城市先是个体工商户的出现,商品市场化也同时发生。特别是人力交易也开始有自由,人们可以选择辞职换工作, 也可以选择以自我创业的形式使用自己的劳动力,逐渐有创业自由,这些从本质上让劳动力开始市场化。
但是,商品交易自由、劳动力交易自由在中国恢复,还不等于有企业资本化、收入流资本化、人力资本化了!在财富、资产、未来收入能资本化之前,它们首先必须被产权化,产权的范围和归属要清晰,而且这些产权必须可以通过票据化形式自由交易,流通起来才变成资本。
从80年代末开始,首先是股份制企业形式的恢复,在一片争论中股票市场于1990年推出。对此后的资本化改革来说,当时围绕股份制和产权的讨论是非常基础性的铺垫工作,没有那些讨论,就没有后来资本化改革所需要的认知储备和法律制度上的深化。当然,在明晰了产权制度的同时,企业产权还必须从国有转变成可以私有,否则,明晰后的产权只要还是国有,就不能真正做市场化的交易,从而就不能被资本化。好就好在从90年代初到现在,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断民营化,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股市也在发展,包括境内股市和境外股市。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资本化的能力,到今天A股市值近9万亿元,境外上市的公司市值近1万5千亿美元,值11万多亿元,境内外股市共为中国经济提供了20万亿元的资本!上市后的公司股票本身就是新的资本供给,新资本供给量等于股票价格。
这20万亿元资本代表的是什么呢?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厂房、设备等等,相当于公司的账面价值或说净资产,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但这只是公司市值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的市值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以无锡尚德为例,它的市值是53亿美元,但其净资产只有6.6亿美元,是公司总市值的八分之一,所以,有46.4亿美元是无锡尚德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今天这46.4亿美元的资本供给是没有的,中国的“钱”就会少46.4亿美元!中国银行A股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3.8倍,其中2.8倍是未来收入预期的贴现,因此中国银行近四分之三的市值是未来收入资本化的结果!
除股市之外,各类企业债也是将企业未来收入流做证券资本化的方式,可惜中国企业债市场规模还只有2千亿元左右,为GDP的1%。当然,企业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也是对企业未来收入的资本化,只是期限往往较短,资本属性相对较低。
其次,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资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和土地国有不能交易,这块财富巨大但也是死的。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方式在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本身还不是资本化。卖土地的收入是为地方政府贪污和浪费埋单的主要方式。按平新桥教授的估算,仅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大约有6150亿元的“土地财政收入”,这当然为腐败浪费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土地使用权由政府出售之后,这种使用权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让使用权证具备了资本的属性,而且是相对独立于土地之外的资本,使全社会的资本供给又因此增加。换言之,那些土地照样存在、不会跑掉,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
其二,房地产商品化带出的不只是住房交易这种实物市场,而且在住房私有并可交易的情况下,房产又可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也就是说,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所以,住房按揭贷款体现的主要是买主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价值,而这种资本化也是在土地使用权私有、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才有的事。因此,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1997年时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是190亿,2006年底升到2.2万亿元,也就是说,所有住房按揭贷款票据所代表的资本总值为2.2万亿元,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所以,那次改革为今天提供了至少2.2万亿的金融资本,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人们未来的收入照样会有,但却无法变成今天的资本了。
第三,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最后,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也是资金表面丰富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现在最火的莫过于楼市和股市,以至于有人大声疾呼:楼市股市的泡沫的破灭只是时间问题。没错,老百姓,国外的资金,金融贷款,甚至不法的黑钱,都想趁机捞一笔,这样就造成国家大部分的资金都集中在楼市,股市中。那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国家的资金在短期内市一定的,楼市股市,投资得多了。那其他社会产业部门自然就会投资不足。那怎么办?办法很简单啊,印钞票啊!去年是个农业丰收年,按道理,农产品的价格应该下降才对呀,但不降反升10%-20%,那你想想,中国多印了多少钞票,而且这只是一个农业部门的缩影而已。全体中国人民都得为政府的腐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