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96 0
2007-05-04
与三户王勤君探讨“免谈陈寅恪”
刘松萝

读了三户王勤先生最近的大作《我劝易中天“免谈陈寅恪”》以后,耐心看完了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劝君免谈陈寅恪》。

1.关于易中天

我与易中天先生有一面之交。易先生像旧时代的学者,侃侃而谈,不装模作样,他的学识和见解还是不错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在观点上不怎么趋时,有一些坚定的信念,这与很多学者是不同的。当时只知道他在电视上做节目,不了解更多的情况。初步的印象,他是一个杰出的人。以后关于易中天的报道多起来,让我小有成就感——看对人了。

易中天先生的书我看的不多,我认为《帝国的惆怅》中讲述王安石变法的文章,《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写得最好。他在文章中对于改革的目的与手段,初衷与后果的矛盾做了精辟的阐述,破除了改革天然正确的迷信。对于官本位,易中天在《非典型腐败》中这样说:

所谓“对症下药”,也无非是两条。一是杜绝权力的赎买,二是将权力社会改造为非权力社会。也就是说,不能让可赎买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能让原本通过正常渠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进行权力的赎买,不能让一些原本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具有权力赎买的性质,不能让权力的赎买成为人们的习惯。这当然都非一日之功,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有些事也可以先做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淡化权力关系和权力意识。比如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和主持的各类学术评审(评奖、评职称、评博导、评博士点、评重点学科、评国家社科基金)就应该尽快取消。

应该说,易中天的这些见解现在仍然是前卫的。

2.易中天的局限

易中天的问题在于他主张趣说和妙说历史,没有认识到其分寸是不好掌握的。就是那些戏说历史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也许是想妙说呢。其实大众的领悟能力是足够的,所谓的照顾大众的领悟能力和欣赏习惯最终会导致学者的水平下降,直到学者的见识降到水平线以下。过于追求通俗的结果是,本来想表现风趣,结果却显得有些庸俗了。用文人的话,就是“笔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近年来市侩史观的泛起。在探讨历史的时候,不少人常常从生活中的视角来看问题。本来这种方法作为一种补充是有益处的,问题是总是用这样狭窄的视角,研究历史的结论就只能是有关个人吃亏占便宜的要领了。所谓的市侩史观,就是着重于考虑历史人物的作为是否对他自己合算。比如那些否定岳飞和文天祥,为暴君和奸臣翻案的文章,有些是破除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更多的是在潜意识甚至意识里感到做英雄很不合算。

易中天在研究中与市侩史观没有关系,甚至是反对的,但在有些表述上受到了影响。最近出版的《品三国》,既有“笔俗”的问题,也有市侩史观的问题。以他的名望来重复那些为残暴和背信辩护的言论,是有害的,让人有些失望。

3.关于《劝君免谈陈寅恪》

现在具体到《劝君免谈陈寅恪》。《帝国的惆怅》因为是根据讲稿整理的,通俗一些尚可以理解。但是《劝君免谈陈寅恪》运用同样的笔法,条理上就不够清晰,容易被人误解。对令人尊敬的陈寅恪先生做具体的分析是需要的,但运用轻飘飘的语调谈论他,负面的效果是明显的。必须认识到,社会主流并没有强迫学者去效法陈寅恪,而是觉得那样做有些傻。

总体上,易中天是赞同陈寅恪的。他说:

就说前面那些东西吧,当真想通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学术地位吗?不就是话语权力吗?不就是科研经费吗?不就是岗位津贴吗?不就是当教授当博导,吃香的喝辣的,坐飞机住宾馆,在主席台前排就坐,放个屁都有人鼓掌吗?我们能不能不要?不要,你可就管不了我啦!平时我们总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也就是说,豁出去,就能“了”。

应该说,易中天上面的观点是透彻的。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能,还是不能?这样的问题,曾经使哈姆雷特终日处于沉思之中。

4.再谈文章的写法

易中天有独到的见解,而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他过于名士气派了,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没有突出重点。对于这个问题,Shalala先生最近有精辟的看法,正好可以用在这里:

按照我的经验,我想你是在写作的时候被你内心过于丰富的观念所困扰,而你似乎想一次性的把所有的观点全部表达出来。这是文字写作经常出现的问题,不单你有。多年前,我的导师在看了我的稿子之后,对我说,一文一事,一事一议,即使是煌煌巨著,也只说了一个观点,写了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运用最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Shalala是有感而发,不过对于易中天这样的高手,这些话也是中肯的。《劝君免谈陈寅恪》中精辟的见解被东拉西扯淹没了,是可惜的。

有人说,你应该仔细看完易中天的文章再发表看法。我想说,易中天应该表达得顺畅一些。其实,这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鉴于目前的社会气氛,那些有关气节的问题最好板起脸来讲,因为对有些事情不可以开玩笑。在知识分子已经犬儒化的今天,用自嘲的口气谈论原则问题,不论观点是什么,效果都是不好的。有正经,有正色而谈,才有真正的幽默和趣说、妙说。

当然,对于易中天先生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耐心地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是另一个问题。

5.小结:两个易中天

怎样看待易中天先生的走红呢?这里有媒体和商业的力量,更是对他长期坚持和努力的肯定。社会开始冷淡没有内容的余秋雨后期散文,重视有见解的易中天,是一种进步。易中天先生与于丹女士,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与我们有类似见解的人获得成功,我感到高兴,看到了一丝希望,或者说看到了一根稻草。

至于在媒体上的表现,易中天也是身不由己的。可以借用他的话:“你不能和体制对着干。你得自觉地纳入体制,在体制规定的轨道上运行。” 应该说,对于商业和媒体也是这样。因此,现在畅销的易中天著作,就只能是《品三国》了。

我们应该记住,与权力类似,媒体和商业也是有腐蚀性的。

对于易中天先生,我相信他是一位学者,仍然有见解,有坚持,《品三国》并不是他的代表作。

2007.5.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