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257 116
2007-05-05

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式:总投资=总储蓄,它是从凯恩斯收入决定论定义推导出来的。凯恩斯认为:投资通过消费需求函数倍数地创造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总投资等于总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总储蓄。

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关系式简单地表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储蓄大于投资表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投资需求不足;储蓄小于投资表示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投资需求过度。储蓄等于投资表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国民收入达到供求平衡。

老师们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在宣讲凯恩斯的这条基本理论,有人怀疑过这理论有多少正确性吗?如果我说它可能不对呢,你们会研判我的观点吗?向人大的同学们讨教了。

常识告我们总投资并不等于总储蓄。因为投资是流量,储蓄是存量,两者不可能在数量上完全对等。正确的表述是:某时期的初期收入与投资乘数的乘积等于总投资。储蓄恒等于初期收入,而不是总投资。这就意味着某期发生的实际总投资大于储蓄。总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并不对等反应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均衡关系。

我举工资收入和银行储蓄存款的例子来解释收入流量与存量的关系。假如,我们每人每月有1仟圆人民币的货币收入,每人一年就有1万2仟圆的货币收入。若每月把1佰圆存入银行,一年每人只有1仟2佰圆的储蓄存款。而l万2仟圆的收入大多被我们在一年内开支了。大家想想,我们年收入有1万2仟圆,但年未留在手里的钱只有1仟2佰圆。在经济学术语中,每人l万2仟圆收入就是收入流量,而其中的1仟2佰圆银行储蓄则是存量。显然,年总收入(流)量大于货币储蓄(存)量。

投资是存量还是流量呢?投资应该是流量。这里用只有投资支出的简单过程来举例说明投资形成的原理。举例说,某企业年初用去年未的1仟万圆的利润购买设备和建新厂房,这笔支出转变为其他企业的1仟万圆收入。其它企业所得1仟万圆又用于新投资。再次转变为另一些企业的收入。1仟万圆周转3汣就变成3仟万圆的投资和3仟万元的收入了。周转n次就形成n仟万圆的投资和n仟万圆的收入了。但是货币资金只有1仟万,n仟万圆收入是由期初的这1仟万圆资金再支出周转形成的。到了期未,1仟万圆货币资金没有减少,1仟万圆货币资金形成了n倍的总收入,以及与总收入相等的n倍的总投资。

在这个简单分析的模型中,总收入等于总投资,收入和投资是总量相等的流量。期初的1仟万圆是不变的存量。进一步地,若把某时点上(如期未)没有用于再支出的货币资金定义为储蓄,则(期未)储蓄恒等于(期初)的收入。而不是总投资。

当我们把以上两段分析的数据简单加总,就构成了该期的国民收入。即国民收入Y=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储蓄S=居民货币存款M1+企业货币存款M2;居民和企业货币存款M=期初货币收入Y0。

所以有:总投资I>总储蓄S

我想问人大同学,是教科书错了,还是我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9 14:37: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5 20:27:00

哥们我先不回答你问题,我先问你几个问题

总投资I>总储蓄S

你拿什么来进行超过S部分的投资?

因为投资是流量,储蓄是存量,两者不可能在数量上完全对等

是吗?流量的加总就不能等于存量吗?

另外,哥们儿,经济学不是货币银行学,把“货币”的概念从你的头脑中彻底抹去吧,只考虑“实物资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5 23:19:00

问:"你拿什么来进行超过S部分的投资?"

答:本文中的储蓄是有严格定义的。储蓄等于事前(期初)货币收入。这个关系式是恒等的。沒有你思考的超储蓄部分。

问:"经济学不是货币银行学,把“货币”的概念从你的头脑中彻底抹去吧,只考虑实物资产"

答:国民收入是用货币表示的,离开货币西方经济学就消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5 23:45:00

经济学中的投资和储蓄和现实中一般人们理解投资和储蓄是有些区别,现实中一般认为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而储蓄的主题是居民,但经济学的投资和储蓄的主体可以企业,可以是政府,可以是居民,甚至可以是外国的企业政府居民。

宏观里讲的总储蓄等于总投资是指事后核算的相等,关键差在了存货投资这一项,其实没什么现实含义。

西方经济学论述并非一定要引入货币市场,国民收入其实也可以用实物来度量,只是因为加总问题,才多用货币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6 09:08:00

jerryliu的观点沒有正面回答我文中的主要提问。我想继续请教各位同学,为什么实际中投资必然大于储蓄?凯恩斯主义有关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理论,如果与常识不相符合,更重要的如果与常识的逻辑不相符合,这理论就是错误的。

强调用实物来解释均衡这在方法论上是一种倒退。翻翻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哪本书在主要用实物解释国民收入均衡问题呢,如果有些论述,也只是辅助性的解释。不代表主导性的货币分析方法。因为用货币表述国民收入更接近经济活动的现实状況。而且与实物分析并不矛盾,能够更好地表述实物经济的状況。

jerryliu还谈到了经济学中的投资和储蓄与一般人理解投资和储蓄有些区别这个问题。鉴于jerryliu的议论,有必要用更规范的语言来表达首贴的观点。在首帖的分析中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支出等于收入,即A的支出是B的收入。二是收入的支出分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至于投资和消费主体是谁这并不是前提条件。投资、消费和储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将这些不同的主体纳入货币收入的再支出过程,并不会影响到文中的观点。而且会使经济分析更贴近实际。

我理解jerryliu的“宏观里讲的总储蓄等于总投资是指事后核算相等”这个观点。这实际上是接受凯恩斯国民收入均衡论的学者的共识。然而这种共识仅仅是一种猜想,虽然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设计中有这个恒等式,但却不能用数据来证明这个关系式实际存在。很遗憾的是人们把于常识相矛盾的猜想当做了基本原理,它广为传播,结果却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6 14:22:00

货币能干吗?能吃还是能穿?

假如每年你收入2吨粮食,吃掉1吨,储蓄1吨,你能投资1.5吨?

储蓄等于事前(期初)货币收入

期初的货币收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背后一组实物收入在支撑啊。没有作为支撑的实物收入,货币有什么用?

国民收入是用货币表示的,离开货币西方经济学就消失了

这更没谱了。离开货币大不了物物交换,麻烦点而已。离开实物资产整个经济活动就没有了。现代货币是工具性的存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把货币概念抛掉。学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结合货币理解实际经济运行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