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7-5-19 23:21:00

投资是存量还是流量呢?投资应该是流量。这里用只有投资支出的简单过程来举例说明投资形成的原理。举例说,某企业年初用去年未的1仟万圆的利润购买设备和建新厂房,这笔支出转变为其他企业的1仟万圆收入。其它企业所得1仟万圆又用于新投资。再次转变为另一些企业的收入。1仟万圆周转3汣就变成3仟万圆的投资和3仟万元的收入了。周转n次就形成n仟万圆的投资和n仟万圆的收入了。但是货币资金只有1仟万,n仟万圆收入是由期初的这1仟万圆资金再支出周转形成的。到了期未,1仟万圆货币资金没有减少,1仟万圆货币资金形成了n倍的总收入,以及与总收入相等的n倍的总投资。

楼主所说的"这笔支出转变为其他企业的1仟万圆收入。其它企业所得1仟万圆又用于新投资",我认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这一千万元的新投资既属于投资,又属于储蓄,因为这个企业所得的一千万元没有用于消费,按照储蓄是收入减消费的定义,这一千万元全部是储蓄,所以储蓄还是等于投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09:26:00

daniel1013 2007-5-7 10:45:00

但凯的理解是把储蓄也当成是一段时间内的流量,就比如说你上面举的例子吧:“1仟万圆周转3汣就变成3仟万圆的投资和3仟万元的收入了。周转n次就形成n仟万圆的投资和n仟万圆的收入了。”

这里1仟万圆第一次投资以后创造了收入,那这收入是不是也要去存下银行?得到这笔收入的企业应该不会把它放在自己仓库吧,所以银行在核算时,储蓄也就多了1仟万圆。以此类推,每次周转,只要有投资,就都有新的储蓄注入,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内,投资就等于储蓄了!

sea123456:2007-5-8 14:27:00

储蓄是财富的变化量.产出在消费支出和投资之间分配,同时家庭的收入也等于产出且一定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所以投资一定等于储蓄.消费和储蓄都代表国民产出中未用于现在消费的哪个部分.

zqs227: 2007-5-19 23:21:00

楼主所说的"这笔支出转变为其他企业的1仟万圆收入。其它企业所得1仟万圆又用于新投资",我认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这一千万元的新投资既属于投资,又属于储蓄,因为这个企业所得的一千万元没有用于消费,按照储蓄是收入减消费的定义,这一千万元全部是储蓄,所以储蓄还是等于投资的.

===============================

以上三位网友提出了相同的观点,感谢三位热情叁加讨论。

在这个例子分析中,你们正确地理解了凯恩斯的观点。但是,我强调指出,我与凯恩斯观点不同之处是,凯恩斯认为投资=储蓄。我认为最初支出的投资等于储蓄,因为它是实在的,留在钱袋里的货币资金。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笔初期投资才等于居民用于消费后的实际储蓄。

当你们学习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在国民经济核算教科书中学习了那个《收入循环图》。可能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并对此深信不易,你们的思考就会脱离实际。有一个新的《收入循环图》描述了我的观点,只是我不知这样发送到论坛上,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去看看书。

在新的《收入循环图》中,投资不仅来源于金融部门的储蓄资金,而且源于企业的收入,企业收入用于投资就会形成再支出链,总投资由最初投资和再支出投资组成。储蓄仍是居民用于消费后的收入。正因为有企业的再投资分析,所以当期总投资大于当期居民储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而教科书上的《收入循环图》只是一个简单的、没有企业投资再支出的循环图,因而得出了投资=储蓄的简单关糸。这是不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10:29:00

楼主:

本不想与你讨论这个问题了,因为我觉得你实在应该仔细地去读两本书了,最简单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但是,你发帖向我发问,有来无往,非礼也!

请你回答:1。企业再投资的钱难道不是来自储蓄吗?即使按你所言,来自企业自己的收入,那就叫企业储蓄啊!在你看来,是不是只有银行内的存款才叫储蓄呀?

2。拿你举的例子来说,即便同意你的说法,一笔支出可以通过投资和消费来扩大收入,那你也应该是把用于投资的200乘以投资乘数5,再加上消费800乘以消费乘数1.25呀,怎么被乘数都是1000呢?

3。再说啦,想想教科书为什么不把两个加总吧!原因是按你那样做就重复计算了,计算收入的时候,要么就按收入法,要么就按支出法。教科书中的投资乘数理论用的是收入法,而收入都是消费者的要素收入,这里,与企业无关。

楼主:还是多看书、认真看书吧!

“不要轻易说自己有创新,如果你没有读几本书,就说自己有创新的话,那只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别人早就讲过了,而你不知道;二是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人讲过,但它根本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这是我的老师对我讲的,我把它送给你,不过,我还想加上一种情况:那就是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前人的成果。

楼主:再见!好好读书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最后,我想说的如果你是一个学生的话,那我要替你的老师感到悲哀,如果你是老师的话,那我就要替你的学生悲哀。但愿你都不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0 11:00: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13:05:00
daniel1013的解释的确相当合理恰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12:43:00

楼主:再见!好好读书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最后,我想说的如果你是一个学生的话,那我要替你的老师感到悲哀,如果你是老师的话,那我就要替你的学生悲哀。但愿你都不是。

==============================

你的言论失礼了。在大学学习,就要做一个博学的人,应有谦虚的精神,既便是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也不应该用挖苦、讽刺的言论。你提的几个问题恰恰说明你沒看懂我的观点。这本无关紧要,,通过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你却摆出了一个自认为精通宏观经济理论架势,其实,你就那点学识,不必自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1 13:03: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12:58:00

“不要轻易说自己有创新,如果你没有读几本书,就说自己有创新的话,那只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别人早就讲过了,而你不知道;二是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人讲过,但它根本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这是我的老师对我讲的,我把它送给你,不过,我还想加上一种情况:那就是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前人的成果。

======================================

也请你不要在讨论中这样言称老师,这会导致误解,而有损你老师的名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13:51:00
不好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1 15:43:00

楼主:

对不起!我不想因为我的措辞而惹恼你,若有得罪,请海涵。

不过,我绝没有恶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1:06:00

ontheway:互相遵重学术讨论才会有意义。

我特别不赞同你老师的观点,怎么这般“老孔”啊,他说那话只不过是些精读“四书五经”而不知新论的老调,又一个“孔秀才”的现代版。

前文中的双乘数模型,不是拼凑的,数学推导的结果就是1000元分别乘以投资乘数和消费乘数。因为网上不方便列出证明过程,所以你的疑问可以理解。另外,从定义上有Y=I+C。而I和C是分别计算的,收入=支出,且只计算一次。固不存在你所提到的重复计算问题。

建立双乘数模型只是沿着凯恩斯开创的理论方法迈出的另一步。凯恩斯在《论乘数》中,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乘数值大小的思想。若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总收入变动由投资增量变动决定。而在双乘数模型中,当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投资增量(=初始收入)一定,总收入仍然与凯恩斯收入模型不一致。这说明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决定了总收入的值。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初始收入在每一轮再支出中的储蓄(漏出)分布,也决定了收入乘数的大小。用数学表述为⊿Y=f(⊿S)⊿Yo。

f()表示乘数,乘数是储蓄分布的函数。函数的显式已经证明出来了,这里我就不写了。总之,当一旦从否定I=S的假设开始,就可能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从而改写经济学。新的经济观向我们揭示了经济变动的内在规律,而这正是凯恩斯理论没有表述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11:19:00
太幼稚了,竟然认为“储蓄是存量”,一看就是个经济学菜鸟,赶紧回去好好学习以下中级宏观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11:21:00
连流量与存量都分不清,可见宏观的基础是多么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17:10:00

楼主:

我辈实在无法理解你的高论,也许天分不高,也许是受凯恩斯“毒害”太深!

不过,尽管凯恩斯的理论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对我而言,它无异于“圣经”!

说说凯恩斯吧:被誉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三个经济学家之一(另外两个是斯密和马克思);他的通论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写成的;并且,在写作期间,有一个近十人讨论小组,这其中包括哈罗德和罗宾逊夫人等“牛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本名著,凯恩斯被英国女王授予世袭的贵族爵位……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的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顶的星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的话,并刻于他的墓碑之上。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冷静的名言之一。


不要告诉我,哥白尼是怎样挑战权威的,也不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承认无知,心存敬畏,才能进步!

老子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亚里士多德说: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7:25: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22:28:00

中国经济的学术创新犹如死水一潭.理论要创新太不易了.我还是对楼主心存敬意!

我们应对勇于创新者多一些激励.而非一味的指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22:44:00

本文定义:储蓄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投资和消费后的货币收入

觉得这定义不对,如果是这样,行为人似乎要从储蓄余额或其它地方里借贷,来解决一个时期的货币收入不足够支付投资的问题,不考虑借贷,投资该从储蓄余额里出,从当期的收入里出不合理
如果是这样
以某时开始为期,总能有个时间流量相同,除非...


通过银行动用其它人的储蓄,借贷的结果如果是放大作用的乘数结果,储蓄会加备回流,因为债务问题,储蓄也能消失

这里的投资到底是什么?是指储户动用自己的存款还是包括借贷方式的投资?
这个理论是什么我不懂,就在这个贴里看了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22:45: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3 23:36:00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念的日子,去年的今天,中国经济出版社邀请了人大、清华、北大、北师大和中国社科院的部分学者,召开针对经济学新论一书的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把我的十年科研成果公布于众,接受评论。一晃就是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在网上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与网友进行了交流。网友的的批评、感言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人大论坛的这次交流也让我受益非浅。在此谢谢大家了!

我现在还不能够在网上更好地用数学公式和图标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主要用文字在网上表达经济理论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误解。关于投资和储蓄的问题再继续讨论下去,网友们也不会感兴趣了。所以想就这个问题暂告一个段落,再寻机会和大家探讨。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3 23:46:00
马经和西经的探讨,结果可想而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00:07:00

ontheway:不要告诉我,哥白尼是怎样挑战权威的,也不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承认无知,心存敬畏,才能进步!

老子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亚里士多德说: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

我能够理解你的学业态度,我也非常崇拜凯恩斯.我们在学习他的理论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的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何况学习容易,创新难啊!理论创新对中国经济学人仍然是一条寂寞而失败的人生之路,百年如此.而在今后,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是你们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18:52:00
楼主认为实证证明了I=S是错误的,但他偷换了I和S的概念,所以这个实证与凯恩斯的论断根本没有“证明是错误”或“被证明是错误”的关系。楼主这个讨论从已开始就已经偏离了他的主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4 20:40:00

我是敲玉观澜。

前些天在书店见了《经济学新论》一书,没仔细看。说实话楼主这个帖子的观点我也没仔细看。

楼主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我个人认为凯恩斯的整个理论毫无价值,不值一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9 17:10:00
此贴我喜欢,但请大家将讨论仅限于学术范围内,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9 17:28:00
储蓄是存量?那么储蓄额是什么量?楼主,你的基本概念没有高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 21:56:00
以下是引用马列光在2007-5-5 17:09:00的发言:

我举工资收入和银行储蓄存款的例子来解释收入流量与存量的关系。假如,我们每人每月有1仟圆人民币的货币收入,每人一年就有1万2仟圆的货币收入。若每月把1佰圆存入银行,一年每人只有1仟2佰圆的储蓄存款。而l万2仟圆的收入大多被我们在一年内开支了。大家想想,我们年收入有1万2仟圆,但年未留在手里的钱只有1仟2佰圆。在经济学术语中,每人l万2仟圆收入就是收入流量,而其中的1仟2佰圆银行储蓄则是存量。显然,年总收入(流)量大于货币储蓄(存)量。

发表一点个人愚见。首先对于这个例子而言,假若该账户初始储蓄为0,则这1200元及可以说是“流量”也可以说是“存量”。流量是时期数,而存量则是时点数。如果该账户原有1000元,则可以清晰地看出这1200元新增储蓄为“流量”。因为“存量”为2200元。

其二,(我不太懂定义)我认为投资及可以看作流量也可以看作存量,为什么呢?我们平时所说的投资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增的投资额,这时投资是流量。如果将每年的投资加总,也就是说历年来资本形成额(我也不知怎么表述清楚),而不是净投资,这是的投资可以看作是存量。此时,从存量角度来说,资本总形成额(i)=社会总储蓄(s);而从流量的角度,每年新增投资(i)也等于该年新增储蓄额(s)
我上面的表述不论是否符合定义,必然有一角度是正确的(存量角度和流量角度)。关键应该是存量对应存量。流量对应流量。一点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对不正确的多多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 22:03: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2:14:00

回复

个人感觉,投资储蓄恒等式是指单向成立,而非双向成立,也就是当年储蓄一定等于当年投资(这里的储蓄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银行储蓄,而是GDP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以这样理解,今年生产了这么多的东西,从被吸收状况看,一部分被用于居民消费,一部分被用于厂商意愿投资,另一部分没人要,被视为厂商非意愿投资。生产必然对应收入,工资、利息、税收、利润等等,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被定义为储蓄。按照实物与收入的对应关系,当年的收入来自当年的生产,当年的储蓄一定等于当年的投资。)。但是今年的储蓄却不一定多大比例用于下一年投资,可能扩张,也可能紧缩,这取决于厂商对未来状况的预期。

只是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9:38:00

均衡产出的条件:I=S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等与计划储蓄。

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后者所指的是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4 13:36:00
这个问题你去看下宏观经济学,就是高宏业的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上面,太清楚不过了,你自己怎么还在想这个问题,这个投资与储蓄相等是有特定假设条件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4 13:53:00
qw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1 14:08:00

显然,是你错了,我一眼扫过就看到“储蓄是存量”,储蓄是流量!财富才是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