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04][em0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21:35:00编辑过]
在我看来,马克思本人是一位继承了德国思辨传统的决定论者--表现在其哲学上的“物质决定意识”和经济理论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外,他同时也是一位彻底的可知论者(如果他活到量子力学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得时代,或许会有所“扬弃”自己的理论)。
废话少说,个人认为马经理论上出现了几个“小小”的问题,在此想与各位仁兄探讨一下。
第一.商品价值一定是由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吗?剩余价值率=M/V,也就是说科技越进步,资本有机构成越高,V就相对越小,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重。假想将来生产某种商品的过程实现了无人操纵或只有几个工人,只需要每天按下按钮就能自动按程序生产,那么我们可以说整个社会分享的商品价值全部来自那几个按按钮的人吗?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不是劳动者,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当今那些推销人员,那些管理人员,那些CEO等等的工资全部是间接“剥削”自劳动者的?假如有一天,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我们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世界所有商品价值吗?哪怕是其中所有的技术,资金,管理全不属于中国?
个人认为,商品价值不是简单的资本要素加生产要素,这只是表面现象,资本家也是劳动者。我无法想像一群工人+一堆原料机器=一堆商品。至少还要加上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
第二.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工人会越来越少,失业问题加剧,工人将趋向于“绝对贫困化”。可惜,无论你如何粉饰,当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的确享受着比马克思时代好的多生活。问题在于,科技的进步不仅能够提高单个行业的生产率,它还能创造更多的行业部门或更细的分工。尽管对与特定行业来说所需要的工人少了,但少的工人会被新的或更新的行业所吸纳,并不必然导致工人倾向于成为“社会储备军”。
第三.马克思似乎避免了“分配”这个环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只会在一个“无干预”的条件下形成,西方福利国家可以用税收和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1960年的31:1扩大到1997年的74:1,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内部的基尼系数却普遍下降了。这就说明了政策调节作用的有效性,国际间显然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
第四.个人认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恰恰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那个时代的矛盾的确和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似,源自于“零和”的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工人收入少了,资本家就相应增加了收入,其和为“零”。而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一种“非零和”关系--即只有当工人收入增加,资本家收入才增加--双方是双赢的,否则只能双输。因此,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以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预示资本主义必定灭亡)将逐步消失。
任何不稳定的对立社会其结构必定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上游阶级占据了社会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权力,两个阶级是缺乏联系的,是对立的,这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如此。而如今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化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事实上阶级也随之淡化了,阶级对立更是越来越不可能。
马经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本质内容没有任何更新;相反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却蓬勃发展,社会是多元化的,经济理论也拥有多个面孔。我不相信任何终极经济理论的存在,一个“完美而无法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欢迎大家多多PP!
[em04][em04]
很有思想。
试想,加入马克思是终极真理,那么注定马克思后的整个人类都是白痴。n年后,人类还是靠马克思的思想活着,你说这个人类跟垃圾有什么区别?
总之,个人以为,马经理论虽然具有自恰性,在逻辑上很完美。但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其中的概念已经不能成立,那么逻辑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个人以为,马经理论虽然具有自恰性,在逻辑上很完美。但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其中的概念已经不能成立,那么逻辑也就失去了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系统论、信息论、产权论等等尚不发达,所以马的破绽没有显露。加之由于各国阶级斗争激烈、社会动荡、战争乌云笼罩而找不到出路,整个世界弥漫着一种将左右罪恶归于市场经济的阴霾,导致许多当时西方学者思想左转,在不完全理性的条件下,宣称“马经具有自洽性”,从而使马经人有了自称为“永恒真理”的本钱。
在我看来,马克思本人是一位继承了德国思辨传统的决定论者--表现在其哲学上的“物质决定意识”和经济理论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上述“生产力”称呼为“生产力活动”或“生产活动”,考虑到广义的生产,我们又可以称呼为“社会劳动”。
那么,上述话,也就是:社会劳动决定社会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社会劳动”是什么呢,社会劳动属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是什么呢?社会关系也属于社会生活。
那么,我们可以把上述话,笼统(而不是确切地)说成是:社会生活决定社会生活,或者,某一些社会生活决定另一些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又是什么呢?是人的活动。那么,上述话,又可以变成是:
人们的一些社会活动,决定人们的另一些社会活动。
从以上推理,我们可以判断上述话的对错了。显然,上述话,至少是,很有可能成立的。
第一.商品价值一定是由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吗?剩余价值率=M/V,也就是说科技越进步,资本有机构成越高,V就相对越小,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重。假想将来生产某种商品的过程实现了无人操纵或只有几个工人,只需要每天按下按钮就能自动按程序生产,那么我们可以说整个社会分享的商品价值全部来自那几个按按钮的人吗?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不是劳动者,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当今那些推销人员,那些管理人员,那些CEO等等的工资全部是间接“剥削”自劳动者的?假如有一天,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我们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世界所有商品价值吗?哪怕是其中所有的技术,资金,管理全不属于中国?
个人认为,商品价值不是简单的资本要素加生产要素,这只是表面现象,资本家也是劳动者。我无法想像一群工人+一堆原料机器=一堆商品。至少还要加上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
很早之前,人类就有非常高级的自动化机器了----母鸡。这个机器,人们甚至看都不看它一眼,都是它自己出去找食物,找水喝,自己回来住宿。人们只是定期到鸡的宿舍,拿鸡蛋。在这里,我们就说:人类具备了生产鸡蛋的技术了。从而,人类生产了人类的鸡蛋。
科技是什么呢?是生产力。科技的运行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包括按按钮---相当于小孩子在鸡住宿的地方一伸手,拿了一个鸡蛋出来--------但是这一伸手,包含了人类所具备的生产鸡蛋的技术了,也是人类劳动。
资金资本是什么呢?代表了什么?是财富,即劳动成果。
销售,管理,都是劳动。
至于说,某个资本家,他除了是资本家之外,他还亲自管理,亲自销售,亲自按按钮,亲自发明创造,那么,他是一身而兼二任了。
第二.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工人会越来越少,失业问题加剧,工人将趋向于“绝对贫困化”。可惜,无论你如何粉饰,当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的确享受着比马克思时代好的多生活。问题在于,科技的进步不仅能够提高单个行业的生产率,它还能创造更多的行业部门或更细的分工。尽管对与特定行业来说所需要的工人少了,但少的工人会被新的或更新的行业所吸纳,并不必然导致工人倾向于成为“社会储备军”。
随着科技进步(这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以前和现在,同样用一天来生产面包的话,以前一个人能生产一百个,现在一个人能生产一千个了。假定,以前的工人拿50%的劳动价值,则能分到50个面包,现在是拿10%的劳动价值,则能分到100个面包了。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剥削本国劳动者之外,还共同剥削落后国家,并且,他们科技管理水平高,因此,老牌国家的劳动者,生活水平高(表现为,拥有的消费品多)
总之,老兄所说的现象,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
很早之前,人类就有非常高级的自动化机器了----母鸡。这个机器,人们甚至看都不看它一眼,都是它自己出去找食物,找水喝,自己回来住宿。人们只是定期到鸡的宿舍,拿鸡蛋。在这里,我们就说:人类具备了生产鸡蛋的技术了。从而,人类生产了人类的鸡蛋。
科技是什么呢?是生产力。科技的运行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包括按按钮---相当于小孩子在鸡住宿的地方一伸手,拿了一个鸡蛋出来--------但是这一伸手,包含了人类所具备的生产鸡蛋的技术了,也是人类劳动。
资金资本是什么呢?代表了什么?是财富,即劳动成果。
销售,管理,都是劳动。
至于说,某个资本家,他除了是资本家之外,他还亲自管理,亲自销售,亲自按按钮,亲自发明创造,那么,他是一身而兼二任了。
对于资本家的认识很有见地。有的资本家的确一身二任。
比如乔致庸,他本身是CEO,这是做为高级管理者出现的,是高档的工人阶级。
而他又是董事长,凭借对于资本的占有,而进一步的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比如他在山西困顿期间,自己十年不许出门,不许经营,而是潘先生替他经营,而他独享财富的增殖,这就是资本家的身份。
第三.马克思似乎避免了“分配”这个环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只会在一个“无干预”的条件下形成,西方福利国家可以用税收和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1960年的31:1扩大到1997年的74:1,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内部的基尼系数却普遍下降了。这就说明了政策调节作用的有效性,国际间显然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
老兄这里所说,属于人权问题。人权的集合,导致公权的建立与发展。公权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对任何人的任何法定权益的保护---包括对任何人的任何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权意味着宪政。
人权的建立和发展,也使劳动者的权益和实力在逐步发展。而社会主义是什么呢?就是提出和解决劳动者权益问题和实力问题。所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意味着社会主义成分的发展。
人权、公权问题,属于法治问题,不属于公有制、私有制问题。法治,是国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公有制、私有制,是劳资关系问题。
对于资本家的认识很有见地。有的资本家的确一身二任。
比如乔致庸,他本身是CEO,这是做为高级管理者出现的,是高档的工人阶级。
而他又是董事长,凭借对于资本的占有,而进一步的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比如他在山西困顿期间,自己十年不许出门,不许经营,而是潘先生替他经营,而他独享财富的增殖,这就是资本家的身份。
假若乔,仅仅是高级管理者,则在他能力不变、出力不变、经营效果不变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得到那么多收入的。他如果仅仅作为管理者,是不会有那么多钱的。他得是老板,才得到了那么多钱。
第四.个人认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恰恰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那个时代的矛盾的确和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似,源自于“零和”的社会关系--这就意味着工人收入少了,资本家就相应增加了收入,其和为“零”。而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一种“非零和”关系--即只有当工人收入增加,资本家收入才增加--双方是双赢的,否则只能双输。因此,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以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预示资本主义必定灭亡)将逐步消失。
这里,确实有阶级关系的改善。这种改善,是由于劳动人民的不满和各种各样的斗争,而导致的人权的改善,进而,由公权的强大,产生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对任何人的任何权益的保护。同时,这有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嘛。生产发达了,阶级矛盾就缓和了。因为,以前给工人一半的劳动价值,工人可能还吃不饱,现在呢,给工人10%,则工人还吃不了。
这种缓和,这种人权的发展,同时说明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发展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关系,才有所谓的双赢啊。
至于上述现象,是否表明劳动价值论等等落后了呢,有缺陷呢?那倒不是的。
任何不稳定的对立社会其结构必定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上游阶级占据了社会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权力,两个阶级是缺乏联系的,是对立的,这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如此。而如今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化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事实上阶级也随之淡化了,阶级对立更是越来越不可能。
哈哈,请老兄把上述理论,去应用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看看是否符合你老兄那枣核理论或者纺锤理论。
老兄,你为什么不就事论事呢?为什么不说说国际先进之人权、公权的相对发达呢?兄弟感觉,老兄你的上述理论,是理论不经济啊。
马经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本质内容没有任何更新;相反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却蓬勃发展,社会是多元化的,经济理论也拥有多个面孔。我不相信任何终极经济理论的存在,一个“完美而无法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欢迎大家多多PP!
[em04][em04]
老兄说的道理,是对的。但是,并不顶多少用。我们还是需要具体来指出任何理论的任何具体错误,才行啊。
另外,老兄这里有辞不达意----兄弟没有讽刺挖苦的意思,兄弟的意思说:所谓“终极经济理论”,“完美而无法证伪的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或者什么人的意思,而是代表了一种人治的现实。这种人治的现实,是我们所不满的,同时也是压抑理论的发展的。也就是说,这跟马克思本人、跟马克思的理论本身,是无关的,而跟我们的现实、我们的人治问题,有关。
中世纪后期从伊斯兰教到基督教出现了所谓原教旨主义,即认为《古兰经》或《圣经》上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有的错误只来自于对它们的诠释。
我想马克思一定不愿意自己的《资本论》成为《圣经》,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成为“马克思诠释者”。毕竟,他说过:宗教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贫穷与富裕之间处于真空地带。中产阶级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充裕,更重要的是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可惜如今的中国人可以分三类:富人(有两个面孔:权力和金钱),穷人(也有两个面孔:勤劳和“一无所有”),依附富人的人(有很多面孔)。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贫穷与富裕之间处于真空地带。中产阶级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充裕,更重要的是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可惜如今的中国人可以分三类:富人(有两个面孔:权力和金钱),穷人(也有两个面孔:勤劳和“一无所有”),依附富人的人(有很多面孔)。

8错,中国没有完整的“中产阶级”,只能说是“有待成为中产阶级的中产阶级”。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贫穷与富裕之间处于真空地带。中产阶级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充裕,更重要的是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可惜如今的中国人可以分三类:富人(有两个面孔:权力和金钱),穷人(也有两个面孔:勤劳和“一无所有”),依附富人的人(有很多面孔)。

某人的丈母娘死了,他想去祭奠,就委托私塾先生撰写祭文。先生按照古书,抄写了一
篇祭悼岳父的文章。主人责怪先生,先生振振有词地说:“古书是白纸黑字,印得好好的,
怎么会错?只怕是你岳父家死错了人!”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表现的是同一时代的生活差距。现在的工人比过去的工人生活的好多了,但是现在的工人与现在的资本家比起来,生活差距还是巨大的,比过去的差距更大。
当只有几个工人按电钮的时候,其他人都没工作了,那么其他人就只能吃救济了,或福利。
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贫富差距问题,只要有差距,就要想是为什么有这个差距,如何解决。而不是专门为了社会稳定而解决这个差距,而不是穷人温饱了,社会稳定了,不管差距多大,都不过问。
我说一楼的对马克思别太认真,马克思为什么要写N本《资本论》,我推测马克思的一个命题要写一页纸,非超人看不懂,因此,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五十种解说。五祖和尚为什么让惠能做传人,看中的是其能直面真理(本性是佛)。有时间去研究现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9 20:21:09编辑过]
很大部分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有个别地方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的理论却是有问题(没有理论是完美的),但是不是这些问题。
没有时间讨论,但是鼓励楼主继续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是研究的起点。
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贫富差距问题,只要有差距,就要想是为什么有这个差距,如何解决。而不是专门为了社会稳定而解决这个差距,而不是穷人温饱了,社会稳定了,不管差距多大,都不过问。
这就是个度的问题。在按劳分配上也存在了度的问题吧。
总之,个人以为,马经理论虽然具有自恰性,在逻辑上很完美。但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其中的概念已经不能成立,那么逻辑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知自恰性是啥意思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