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统计数据的修订告诉了我们什么?
冀志罡/万科周刊
去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事。尽管官员和经济学家们极力淡化这件事的影响,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研究的大事。这就是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根据该结果,中国的GDP向上调整了16.8%,经济总量“增加”了2.3万亿人民币;其中第三产业修订最为惊人,其增加值整整“增加”了2.13万亿人民币。
我们都知道,做研究少不了数据,不仅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以及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甚至一些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学术研究,例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也都需要运用统计数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很大很复杂,而肉眼的观察有限,无法穷尽所有现象,我们不得不借助数据来窥伺一二。换言之,统计数据就是研究者的眼睛,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
也因此,用数据说话往往显得更有说服力,而电脑软件的发展又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这使经济学家们越来越依赖数据。从统计数据直接得出结论,已经成了不少经济学家写文章的固定范式。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统计局的数据代表着权威,理应不假思索地引用,使自己的观点也具备相应的权威性。而就算数据统计错了,也错不在己。这是偷懒的做法,是只知数据的有效性,而不知其局限性。
这次国家统计局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大幅修订,就给了这种理所当然当头一棒。它明确无误地表明,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未必就那么“权威”。具体来说,这次修订至少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件事:
第一, 数据是靠不住的。电脑运算的结果往往不是精确的对,而是精确的错。经济学家不应当推卸责任,他们有使用数据的权利,却也有小心求证的义务。至少,当公开的数据与自己的观察不够合拍的时候,他们应当对数据表示怀疑,而不是照单全收。
第二, 用数据说话未必就有说服力。很多时候,统计数据远不如经验观察来得可靠。早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修订之前,张五常教授就撰文指出,中国的实际国民所得是被大大低估了的。他依据的就是日常的观察,包括实际看到的农民生活,以及各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等等。相信自己的眼睛超过相信数据,这是张五常判断正确的原因。
第三, 我们从错误的统计数据中得出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错误判断,应该得到纠正。这些错误包括: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经济增长都变成了外汇储备而不是国民收入、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等。这些依据错误数据得出的错误观点如果不被澄清,会继续误导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
不能否认,数据的确重要。经济史上曾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的争论,最终都由数据一锤定音,决出胜负。尤其是有关宏观经济的争论,没有统计数据的检验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对错。
但同时也要知道,数据只是事实的部分,而决不是事实的全部。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数据不会自动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通过数据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举个例子。中国的投资率很高,虽然数据修正后有所降低,但比发达国家仍高出很多。这的确是事实,但不正常吗?这显然不是数据本身能够回答的。很多经济学家通过投资率的数据对比得出结论,认为投资率高说明经济增长太粗放,认为我们的GDP没有“质量”。而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压制投资,鼓励消费。
我认为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中国人之所以偏好投资而不是消费,不是他们喜欢粗放,而是因为自身财富积累不多,富裕比享受有更大的吸引力。费沙的利息理论也可以证明,越贫穷的国家,社会一般利率(不是指资金利率)越高,从而投资获得的回报也越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流向中国的FDI远比中国流向美国的要多。等中国也富裕起来,老百姓有了丰厚家产的时候,消费主义自然盛行,根本用不着经济学家呼吁。
有意思的是,经济学家的古道热肠似乎在哪里都一样。就在中国经济学家建议老百姓少储蓄多消费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学家则要求老百姓多储蓄少消费。
房价收入比是另一个贻笑大方的例子。房地产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每个人都能说几句,但又谁都说不清楚的行业。经济学家们曾拿出统计局的数据,振振有词地说房价收入比过高,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房,因而房价当降。但事实是老百姓买房依然非常踊跃,而经济学家们根本不打算面对这个事实。
国际上所说的房价收入比,是指房价中位数与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之比。这里所说的房价,是包括存量房在内的房价,而不是单指新建商品房;是指整套价格,而不是每平方米价格;家庭年收入也是指全家的收入,而不是一个人的收入。这就是说,以新建商品房平均价格作为标准,显然是高估了房价,因为新房肯定比旧房贵。而以每平方米价格来估计整套价格,也显得武断。至于家庭年收入,GDP的向上调整表明,以前是大大低估了。房价高估而收入低估,结论是过去所说的房价收入比过高完全于理无据。所谓“一个人不吃不喝要多少年才能买一套房”的说法,虽然形象,但实在谬以千里。
数据很重要,但仅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肉眼的观察比统计数据更可靠,因为大致的对比精确的错要好得多。那些对政策制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尤其不应该躺在统计数据上睡懒觉。这是我们从这次数据修订中应该学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