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出席了11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报告厅举行的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针对近期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国进民退”的说法,马建堂选取了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和就业人数等指标论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力量对比,马局长说“总体来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 据马建堂提供的数据,民营(非国有控股)企业2005年占所有企业数量的比重为89.89%,去年提升至95%,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6.72%上升至去年的71.66%,资产比重由2005年的51.95%升至去年的56.62%,利润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55.96%升至去年的70.34%,就业人数比重由2005年的72.81%升至去年的79.70%。
对马局长的此番数据和说辞,我并不认同,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马局长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时段是2005年至2008年,而全球金融危机真正对中国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的时间始于2008年末,国务院为应对经济危机,出台计划到2010年底为国企总投资约达4万亿元的十项措施,是在2008年11月做出的,众多国进民退的案例也是伴随这些事件产生的。因此马局长提供统计数据与近期“国进民退”现象有时间段不吻合的地方,其说理的力度显然不足。
二是由于单个民企员工数量普遍较小,因而民企总数永远大于国企总数。拿企业总数作指标,评价国企与民企孰进孰退、孰大孰小是很不科学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是马局长的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是否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关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评价社会上是否有“国进民退”的现象的风向标应该是发生“国进民退”的案例数和一些政府官员的心理取向。马局长如此轻率地使用统计数据否认国进民退的逆流,这说明了马局长的内心价值取向。
王德禄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