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60 0
2007-05-11
说不尽的文艺复兴(艺术评论第五期)
一、 文艺复兴是有文化前提的

今天仍然有学者热衷于谈中国当代的文艺复兴,希望中国当代文化有一个大繁荣,大发展,以人为本,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主流,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我们要知道,文艺复兴是有文化前提的,西方文明史中的文艺复兴目的是结束中世纪神权与政权的一统天下,它的文化前提或者说文化基石就是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童年时代文明的范本,而且是"高不可及的范本",它以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让神与人同形同情,神的世界是一个超人的世界,它使早期人类有了精神寄托,也有了共同的文化源泉与范本,正是这样的文化范本,才有了他们的希腊民主政体、人本精神、科学的意识、完美和谐的雕塑与建筑艺术,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精神、民主理念、运动方式、科学理性几乎都源于古希腊。

正是有这样一个文化基础,当中世纪的黑暗笼罩欧洲大地时,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到的希望之光就是古希腊文明的火炬,他们点燃心中的追求自由真理人权的火炬,突破中世纪精神禁锢,通过文化自由情感解放,而引导政治变更与社会进步。

我们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并不反对人本精神,而科学民主自由的旗帜也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尊崇,但我们的文化却没有人本主义意义上的主体精神,只有小桥流水闲情扯淡与枯藤老树情色涂鸦,没有宏篇巨掣没有大山一样矗立的里程碑式伟大作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文化没有真正"复兴",却一直在"翻新",金庸的武侠小说翻新中国传统侠文化精神,看起来是声张正义,其实是沉缅于恩怨情仇嗜血如命,正义与人文价值不是小说的核心价值,而更多的只是重复江湖暴力与乱世闲情,单田芳们的说书,也是停留在民间故事叙述上,只是让人们过一次爷爷讲故事的耳瘾,翻新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是宫廷戏,没有历史是非,只有寻隐秘彰权术加情色血腥,宫廷文化被当代人做大做强 ,喧嚣一时;四大名著甚至民间传说都被一一翻新,不过是讲那名著讲过的故事,并没有提升人们心灵的新的文化观念,百家讲坛讲三国讲明清,也多停留在用学者的身份讲古代故事的水平上,于丹主讲的《论语》不过是诠释孔子说的话加上当代励志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自由、民主、正义、博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具有普世价值。我们的文化翻新者们讲故事有余,而倡导普世价值则弱。因为主导传统中国文化的是皇权,是一种扼杀文化创造精神的极权,它直接使中华传统文化孱弱而无思想力,而文化翻新追求的是文化市场商业价值,而不是人文价值,所以才出现我们今天这样的文化低俗化、情色化、无厘头化的局面。



二、 我们的文化复兴中的反人文现象

我们的社会资源也在进行所谓的文化复兴,郑州的水泥巨龙,陕西的黄帝公祭,山西的大槐树寻根,还有某地对炎帝的祭祀,百名学者签名让汉服成为奥运礼服,还有就是儿童读经学国学,都可视对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

(一)、学院派的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国学

如果将所谓的国学放在书斋里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它与甲骨文或红楼梦研究一样,只是一门有特指的学术研究而已,它可以将汉民族传统经典原著作为研究对象,与其它文化传统经典相对分开,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

舒芜 先生在《国学质疑》里说: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

国学被赋予泛国家民族价值,强化它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让它成为身份识别的重要载体。人民大学在成立国学院时,就强调,要续民族文化之血脉,复兴传统文化之鼎盛。学术课题变成昂扬的泛政治化的话语,有一种民族文化救亡图存的况味。

国学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但社会总体的认识与理解将其限定在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领域,也就是儒家经典与道家思想,范畴放大一些包括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载体。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佛教思想算不算国学,或者说中国化的外来宗教可不可以归入国学?汉时佛教就开始传中国,唐以后则极其兴盛发达,对中国政治社会与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我们将儒释道精神互补而影响中国社会思想与精神割裂开来,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研究。还有就是像胡琴、琵琶这些原为边境少数民族的乐器,逐渐融入中华传统艺术之中,成为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弄出一个汉族的"国乐",又该陷入怎样一种学理上的窘境?

如果将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都视为国学,那么过去的佛教文化近现代的共产主义文化都应该归入国学文化之中。所以,国学不应该泛学术化泛政治化,如果将它限定在汉民族经典文化范畴之内,思想汉民族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它与其它文化融合过程,发现其规律与内在价值,不失为一大学术功德之事,一旦将其张扬为文化大事,完全是一种学术浮夸,营造宏大的文化叙事,以谋取学术之外的利益,这不是学术研究与学院之正道。

所以,过分倡导国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庸俗爱国主义的表现。



(二)、开发商的文艺复兴就是文化搭台

无论是早期一些地方开发的西游记宫之类的人造文化景观还是时下人们热议的河南新郑市人造水泥巨龙,我们都看到古代文化元素被当代人功利性的利用,古代文化名人与文化名著已成为经济开发中的重要元素,不幸的的,这些古代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发扬光大,没有获得文化新的生命,而多是被滥用,甚至是恶搞式的滥用。

新郑市始祖山国家森林公园里已初步开始建设的水泥巨龙,号称 " 华夏第一祖龙" ,设计长达21.916 公里,龙身高9 米,宽6 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龙身上将镶嵌560 万片汉白玉或铜底镀金龙鳞甲,人们可在鳞甲上镌刻祝福、寄意、纪念等文字;龙腹内将镶嵌" 南阳黄玉" ,设立慈孝廊、忠义廊、报国廊、英烈廊等。

这一不顾生态与人文环境的项目,一经媒体曝光,立即遭到国家环保局与林业部的高度重视,当他们派员调查时才发现,整个工程的背后还藏着开发的秘密,他们圈地完成之后,还将有宾馆饭店甚至度假村的项目跟进。表面看来是为了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龙,还有龙文化博物馆 ,借着龙翼之荫,他们却要得到经济开发的巨大利益。

这种借龙文化生财的事情古已有之,早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道士李国正奏请皇帝在昭应县建立一系列祠堂,包括建立一座龙王庙,皇帝恩允,但昭应县令梁镇却直谏皇帝,说龙生渊水之中,建庙之地涸而无水,何必劳民伤财?皇帝看见县令言之有理,收回自己的批文,不建龙王庙了。

文化搭台已形成搭台文化,它是经济开发牟取企业或个人利益的一种文化假像而已。在中国,还有多少借文化复兴的名义而搭的台或正在搭着的台呢?



(三)"场面美学"与无人文内涵的祭祀复兴



据中新社 4月 10日报道,历时 20年、投资一点八亿的炎黄巨塑在河南郑州落成。 这座巨塑高达一百零六米、单眼长三米多、鼻高八米,坐落于中国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它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八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二米,巨塑前面是十五万平方米广场。

与此报道相映成趣的是郑州市所属的新郑市始祖山上的水泥巨龙,由于媒体广泛报道与质疑,林业与环保部门也快速介入调查,使这一人造景观停建并有可能被拆除。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经济权力仍然握在政府手中,为地方政府大手笔运作提供了无障碍条件,一项宏大的计划提出来,地方政府就会动用手中的权力,将宏大叙事变成社会现实,没有真正的科学测评,不需要地方人大的审批,当然更不需要广泛听证,这些新的神像就昂然矗立起来,成为新造的人文景观。他们在建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的同时,也将新造神运动与场面美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通过唯大为美、因大而闻名天下。

这种造神行为已遍布全国各地,有造宗教神灵的,有造传说人物的,钢筋水泥、金装银饰,让人仰望敬拜。毫不夸张地说,中华大地已形成一场新的造神运动。从新闻报道也可看出,这些新造神运动者们,他们并不问所造神灵的真正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而注重的是它的投资规模、它的占地面积与它的高度,因为这些人为因素将是旅游卖点与新闻宣传点。如果在高度上压不倒美国的自由女神、俄罗斯"母亲",它就在形象上矮一人等,新闻效果也就会弱化很多。

这些地方官员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价值观,就是数量巨大并不等于价值巨大。自由女神的价值核心是"自由",当美国独立之后,法国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国人民的祝贺,赠送了自由女神像,象征着一个民族与它的人民从此获得独立自由、走向幸福。而俄罗斯母亲塑像则是将母亲与民族国家抽象为一尊塑像,它是一个精神与情感象征,并不是对过去某一位女皇的宣传与纪念,而我们为炎黄二帝塑像,要弘扬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呢?只要翻开历史传说,我们看到的是黄帝部落对炎帝部落的征伐,最终黄帝部落获得胜利,入主中原。古代二个部落的首领,一场残酷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人文意义可言?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就已是多民族共居共荣、多元文化发达的时代了,我们今天仅用两个部落的首领为人文始祖的象征,既不科学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炎黄子孙"这样的称呼对海外汉族华人来说可能是适用的,它可能是一种象征,但这一称呼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现实,历史传说中,炎黄二帝并不是血缘意义上的人文始祖,他们只不过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两个部族的首领而已,在当时已是多部族的一个国家,用部族首领来象征人文始祖不对历史的不尊重,而当代中国更是多民族多信仰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 信仰者有不同的人文始祖,有不同的崇拜,所以改用中华儿女这样的称谓可能更能为海内外华人接受。

新造神运动与官家的场面美学相呼相应。

我们看到清明时节各地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公祭已成一道新的文化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在三大特点,一是政府行政支持参与,也就是公祭而非民间祭祀行为,场面宏大、铺张奢华;二是官员着西装,而参祭者着古装,幡旗招展,鼓乐暄天,但任何人都无法说明古服是何时代的服装,鼓乐是哪个时代的乐章;三是官员们念文言祭文,抑扬顿挫,没有古汉语水平更本不知其所云何意。

无论是给那些活动参与者还是给电视观众留下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就是场面宏大,规模气派,没有文化创意,但有宣传效果。

无论东西方古代祭祀都是一项祭神或祭祖的行为,这一行为在西方国家基本已经废止了,代之而用庄重神圣的纪念仪式的方式,譬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它起源之时就是伴以隆重的祭祀奥林匹亚主神宙斯的仪式,点燃圣火、屠宰牺牲品,还有各种游行与歌舞仪式,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代之以各国的民族文化表演展示。而当代希腊人也没有为了纪念自己民族古代神灵而重新举办公祭宙斯的大型活动,并以此提升地方国际影响力、招徕天下游客。

当代人要有当代人的文化自信,不能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重新神化、祖宗化。我们应该让传说成为传说记载在书里,让景点成为单纯的景观留存在大地上,既不要毁弃它,也不要过分张扬它、神化它,不要让历史与传说成为巨大的塑像让当代人仰视,要让人们有一颗平静的心来慎终追远、遥想怀思。

希望各地的造神运动不再跟风而起,希望各种公祭与场面美学逐渐消停。

当我们说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生态的产物,它们在过去的时代里服务于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提倡的人文 精神多有相悖,所以,传统文化的负价值应予重视,只有通过净化传统文化,才能为今天所用。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文革时代逢旧必摧,而现在却逢古必复,唯古是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