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8374 20
2007-02-18

由是否需要进行文艺复兴引起的一场讨论……

中国在走向未来世界中,在实现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决定了她必须在吸收全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后,建设中国自己的新传统文化和新思想体系。而这些也只有对人类的终极问题和自己的现实处境有了深刻洞悉,中国新文化才能面对各种文化的挑战做出创造性的回应,并以自己的新文化理念为世界不断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那么中国是否需要进行一场文艺复兴耶或是制度建设、价值观重建或者是道德的重建呢?我现将《南方周末》中有一些“大家”就中国需要进行文艺复兴、从而引起的不同观点上的争论文章汇集在一起,让各位看一看,也不妨进行一些思索……

这并不是事关教育问题的直接讨论,但与教育休戚相关,作为教育中人或知识分子一族,是很有必要需要关心与思索的。或许你会倾向于什么观点或另有一番思考呢?不妨或读或议。

目录:

1、 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 刘军宁(《南方周末》2006-12-72楼帖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人文运动 杨鹏(《南方周末》2006-12-143楼帖

3、 文艺复兴岂需良辰吉日? 熊培云(《南方周末》2006-12-144楼帖

4、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还是别的运动? 秋风(《南方周末》20061221)5楼帖

5、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余英时(200714《南方周末》)6楼帖

6、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 崔卫平(2007111《南方周末》)7楼帖

7、道德重建、社会建设与个体尊严 秋风2007118《南方周末》)8楼帖

8、个人的精神成熟与中国文艺复兴李静 (2007125《南方周末》9楼帖

9、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吗? □薛涌 (2007年2月1日《南方周末》10楼帖)

10、 文艺复兴,还是道德重建? □秋风 (2月8日《南方周末》11楼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8:47: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18 08:50:00

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
  ———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南方周末》2006-12-07)  

刘军宁(作者单位: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编者按: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讲话中,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经济的大繁荣往往会带来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我们已经具备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良好基础,进而指出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让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温家宝对正在民族复兴的中国的走向进行了精辟分析,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寄予了厚望。为此,本报特刊发刘军宁的特稿,此稿断言中国需要文艺复兴。敬请读者垂注。
  
  人是观念的动物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吃饭的动物,而且是观念的动物。人靠食物充实自己的肚皮与躯体,靠观念与信仰充实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而一切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认识自我的观念。换句话说,人类不是在食物的摄取中提升自己,而是在观念的升华中提升自己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不断重新认识自身的过程。新的观念通过文艺形式的传播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一场文化运动(革命)也就发生了。
  这样的文化运动在中外历史上一再发生。在西方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中国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还有一场由上至下的文化大革命。这种以思想观念变革为核心的文化运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许多文化运动往往不成功,没有像发起者所预期的那样改变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哪怕其所提倡的观念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二是并非每次文化革命所传播的观念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真的有助于提升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这样的运动,最终还是要归于失败。
   
  文艺复兴,个人的复兴
  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这一明白无误的事实却被无视了数千年,而且在许多地方继续被无视。卑躬屈膝的个体能够昂首挺胸,冰封在群体中的个体得以复活自我,在西方,启动这一进程的正是文艺复兴。作为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整个西方的一场空前而持久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乃至影响到全人类的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精神枷锁,塑造并普及了关于个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观念。
  在没有出现文艺复兴的地方,理想中的人应该是卑微的、驯服的、听命的。个人不把自己看成是自己,他什么都可以是,就是不可以是他自己。个人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被固定在命定的角色中,在僵化的社会秩序中动弹不得。他们被迫终身带着自己的身份与政治标签。凭借权力可以任意剥夺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自身的价值来衡量的,而是由他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个人身份来决定的。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人,而只是为掌权者所用的人!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不是活生生的个人,而是那些冰冷无情的集体。
  文艺复兴的最大成就是在观念上复活了真正的个人,否定了抽象的、集体的、附庸的人,肯定了个人和个体的价值、尊严与伟大,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文艺复兴向我们揭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宇宙,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并拥有实现这一潜能的权利。而这正是现代世界文明及其制度架构的观念基础。世界虽然不是由观念决定的,但是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制度都是建立在某种观念基础上。
  这场文艺复兴表明,以对个人的发现和确立个体价值为使命的文艺复兴,是任何文明的成长必须经过的阶段。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人类的一次精神涅?,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次观念上的破茧。
  
  复兴,为何是文艺?    
  文艺复兴不是复兴文艺,而是借助文艺的文化复兴与观念创新。为什么要借助文艺?因为文艺是人性的镜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其成就无一不是个性的淋漓发挥。文艺复兴时期的每一幅杰作,无一不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艺术作为传播观念的一种手段,与学术相比,具有无限的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扩散力。学术是为同行的,艺术却是为公众的。携带价值观的文艺是联通哲学观念与大众文化的桥梁,是把知识转化成文化观念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艺术能够在人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还能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文艺本身又是最具个性、最离不开自由的社会活动。这使得文艺格外适合于传播观念、塑造信仰。没有文艺,哲学观念难以变成大众所认可、接受的价值观。只有学术,没有文艺,是不会有文艺复兴的。所以,即将到来的中国文艺复兴一定是而且必须是一场通过文艺来传播的文化运动。学术与思想繁荣是文艺复兴所必需,但是,没有文艺,就没有文艺复兴。
  值得提醒的是,文艺复兴,不是文化复古。文艺复兴虽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旗帜,但实质上是为了建立新思想和新文化。文化像人类自身一样是演化而来的。任何新文化都一定能够从既有的文化遗产找到种子、找到养分。文化不过是人性的再现。凡是人性中所蕴涵的,在文化中一定有积淀。文化擦不掉,就像人性改不掉一样。没有全新的人性,当然也就没有全新的文化。所以,任何新文化不论多么新,都是对既有文化传统中的某种成分的继承和放大。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中国有过文艺复兴吗?  
  关于中国是否发生过文艺复兴,有过很多争论。有的人说,有!不仅有,而且从先秦、汉唐,到宋明、清末民初,发生过多次。如果把文艺复兴看作是通过重新发掘、肯定古典文化来确立人的价值,来发现个人,那么,文艺复兴从来没有驻足于中国。中国也许有过文艺繁荣,出现过好作品,但是,中国没有成功的文艺复兴,只有文艺复兴的尝试。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这场完全由民间发起、民间主导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观念上进一步瓦解了持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推动了人性的解放,引进了民主科学等现代概念,初步普及了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观念。即便如此,经历种种历史关口,个人的主权者地位在中国仍未被确立,普世价值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联性,也未真正建立起来。文艺复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貌似悖谬的道理,创新只能通过复兴才能实现。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们根本来不及明白的道理。文艺复兴成功的标准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显然并未达成这一目标。
  未竟的事业必须要完成,中国今天仍然需要有场成功的文艺复兴。这样才能对今天的和未来的每个中国人有个交代,对历史上那些致力于张扬个人价值的人有所交代,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所交代。
  
  文艺复兴,条件何在?
  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
  欧洲文艺复兴的最根本原因是发达的商业,即市场经济的萌芽。文艺复兴因市场经济萌芽而起,又服务于商业文明。文艺复兴不是孤立的,没有市场经济,文艺复兴不过是句口号。中国的今天有比上个世纪初更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润。导致发现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正在形成。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空间给思想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温室。市场经济所孕育的中间阶层日益茁壮。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所带动的全球化推动中国人与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有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向内走得更深、向外走得更远。
  事实上,中国已经悄然处于一场新人文运动的前夜,中国的文艺复兴甚至正在悄然来临。中国从未如此接近过一场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文艺复兴。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文艺复兴前夜的热身动作,从对古典的着迷,到个人自主意识在一部分人中的初步觉醒、再到文艺的民间化,而且躁动热切的个人无处不在。由于传媒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一个自我解放的时代正在到来。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个体传播,将是中国新人文复兴运动的新景观。
  毋庸置疑,中国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才能重建文化自信。文艺复兴首先是普世价值的文化寻根。只有确立、发现并承认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当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只能从自己固有的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和人文传统中寻找支援力量。今天的中国既可以内引自身的传统资源,也可以外联西方的人文遗产。因此,中国文艺复兴的目标是发现个人,方法不是复古、不是媚外,而是内部发掘外部引进。
  天地之间,个体为尊!只有个人的站立,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西方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要归功于文艺复兴运动,归功于个人的觉醒。中国的落后首先要归因于个人和个体意识长眠不醒。中国需要一场文化风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需要一场新人文运动来唤醒沉睡了几千年的民众!唤醒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
  只有观念的进步,才有社会的真正进步。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表面上是靠脚带动的,实际上却是由思想驱动的。而任何思想首先都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文艺复兴的贡献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个文明的衰落,归根结底是失去了思想的驱动力。对中国来说,这样的驱动力有待进一步解放。
  在即将到来的观念变革风暴中,当个体本位的思想闪电击断无形镣铐,当反人性的恶之花不再绽放,就会从我们中凸现出来,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如果先天没有获得,那就在后天争取;如果过去没有获得,那就从现在开始争取。这片土地上的文艺复兴,这个国度中的个人觉醒与人文精神的确立,已经晚了500年,还能更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8 08:51:00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人文运动杨鹏(《南方周末》2006-12-14
  编者按:上周本版刊发刘军宁先生《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一文后,在网络舆论和国内思想界引发了热烈回应。为把讨论引向深入,本期特刊发两篇反馈文章,以飨读者。是耶非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辩论思考中凝练问题意识,获得人文情怀。
   一
  2006127,《南方周末》发表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一文,倡导中国的文艺复兴。作者以先知般的激情,宣告自己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而写,他预言一个激动人心的新人文时代将降临中华大地。这篇文章带着特有的青春理想气息,搅动了沉闷疲软多年的思想世界。有网民这样欢呼:恶俗世侩的大地上空,卷起了激越的理想之风。阅读网民热烈的回应,不由得让人感到,人们已经厌恶透了思想文化界弥漫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风气,人们欢迎独立自尊的人格,欢迎自由平等的精神,欢迎理性而刚健的理想主义。
  我归纳出刘军宁文章提到的新人文运动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弘扬个体本位价值。第二个要点,是生动的艺术形式。以个体为本位而形成的自由、平等、民主、宪政这些价值诉求,应当以文艺的形式走向大众,以构建民主宪政转型的健康的大众文化。因为学术是为同行的,艺术却是为公众的没有文艺,哲学观念是无法变成大众所认可、接受的价值观。第三点,是复兴中国古典文化中符合普世价值的要素。要重视中国古典文化,重新研究和清理中国文化遗产,从中寻找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这些普世价值相通的文化要素,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因为任何新文化都一定能够从既有的文化遗产找到种子、找到养分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个人心中产生的观念和情感,往往是对社会历史精神变化的某种感悟和回应。刘军宁提到的这三个核心要点,得到不少学者和网民的回应,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变化呢?我将其概括为自由民主精神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诉求。大众最易接受的,是形象化、感性化的方式。大众最易接受的,是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方式。没有普世价值的文艺,普世价值就难以大众化,没有普世价值的民族化风格,普世价值也难以大众化。人性是相通的,普世价值建立在人性相通的基础上。普世价值已不满足于以专业知识的形式在知识界流动,它要求超越大学的讲堂,冲出学院的围墙,与大众的心灵互动,激发出中国人心灵深处潜藏的普世价值,将普世价值转化为中国的大众文化,为民主宪政制度转型和顺利发展奠定大众文化和风俗的基础。我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是正确的,新人文运动兴起的预测是正确的,它表达的是时代的需要,它传达的是心灵的渴求。中国正进入一个正义情感的积累期,以自由和人格尊严为核心的、诉诸人心灵和情感的新文艺,将超越经济学和法学,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更为广泛深入的影响。
  
  
  二
  改革以来,以自由、平等、法治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精神伴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工商业发展及城市市民阶层的发展而悄然兴起。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自由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经济学中。经过几十年经济学界的努力,现代经济学知识逐渐转化成了学界和政界的常识。惟有开放的自由竞争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的持续繁荣,这些观念已得到现实经济发展的证明。尽管不合理的干预及官商垄断仍在不断扭曲着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则,不断制造出严重的腐败和两极分化,但人们知道这样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回到官僚主导的计划经济铁笼子来解决,只能通过继续深化市场经济和完善法治来解决。
  近十多年来,继经济学之后,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在法学中兴起。经过十多年的迅速普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社会、权力约束与权力制衡、民主参与这些观念已逐步变成了知识界的常识,并在政府的政策调整和民间的维权实践中逐步得到了体现。
  改革30年来,现代经济学已大体讲清楚了理想经济的道理,现代法学已大体讲清楚了理想政治的道理,但问题是,人们却仍然不得不无可奈何地面对价值混乱、权力腐败、垄断利益、市场扭曲、司法不公、权力不受约束、欺诈横行等等问题。我们的经济进步了,我们的社会公共领域似乎并没有因之而进步。
  知易行难。中国的问题,已不再是道理讲不清的问题,而是道理与信仰及情感没有结合起来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不是认识不到问题的问题,而是认识到问题而缺少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勇气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不再是专业性社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而是民众缺少参与的激情与动力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不再是认识世界的困难,而是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改造世界的困难。我认为,刘军宁倡导文艺复兴和预言新人文运动,正是基于对此现实困境的感悟,正是基于对被压抑的灵魂的烦闷和不满的感悟。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正是自由民主价值的大众化与民族化,因此他呼唤文艺界自觉起来,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创造出以新价值为核心的文艺作品;他呼唤学术界行动起来,从中国传统的经典中寻找有利于自由平等法治的思想要素,将它们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建立起中国自己风格的自由平等法治的思想文化传统。因为,普世价值必须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中国传统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文化要素必须被激活,中国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三
  历史的发展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90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那是一个以科学反对迷信,以人权反对专制,以平等反对特权,以自由的个体反对伪集体的文化运动,它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一次精神动员,是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坚实的一步。刘军宁今天所诉求的一切,都已被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们所提到甚至开始实践。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之一,就是颂扬个体的价值和权利。新文化运动提出过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要素,为此它还有一个整理国故的运动。新文化运动创造出了许多至今仍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战争和动乱打断了它的延续性和建设性,新文化运动只是如同流星一般划过中国的思想上空,没有能触及到大众的心灵深处,没有建设出构建现代中国心灵的深厚的大众文化传统。而且,时代的环境,使新文化运动表现出一些今天的中国人应当警惕的特点:它更多是否定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它更多是激烈的,而非理性的;它更多是叛逆性的,而非治理性的;它更多是打破规则的,而非重建规则的;它更多是急躁的,不是坚忍的;它更多是浪漫的,不是理性的;它迅速地政治冲突化,而不是耐心地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革新基础。
  更为值得警惕的是,它在颂扬个性自由的同时,忘了惟有平等参与的公共精神才是个人自由的保障。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就个体而言要有自由精神,对群体而言要有公共精神,唯有具有公共精神的自由人,才能建立起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没有公共精神,如果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改善公共领域的行动中来,如果不能建立起保障个人自由和人格平等的公共制度,那么个性自由与意志放纵的结局,就只会是集权与专制。权力不受约束和权力腐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去约束和制止,是因为我们缺少公共精神。垄断利益与市场扭曲,是因为我们没有信心去清除它,是因为我们缺少公共精神。司法不公与欺诈横行,是因为我们没有行动去抗拒它,是因为我们缺少公共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公共精神就没有自由,我们缺少的不是自由,而是争取自由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自由人的联合精神,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体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担当起个体自由的责任,建立起保障自由的道德、法律和制度。没有公共责任的担当,没有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尊重,个体意志自由的追求就会脱离它原本的美丽,演化为野兽争强斗狠的暴力的搏斗。
  个体自由的追求,需要公共精神的支撑,这可能是新文化运动可以留给我们反思的地方,也可能是我们展望即将来临的新人文运动的起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8 08:52:00

文艺复兴岂需良辰吉日?熊培云(《南方周末》2006-12-14
  有人梦里回到唐朝,有人梦里回到先秦。自从意识到本国沦落为文化小国,中国人对文艺复兴一词可谓梦萦魂牵———既痛彻骨髓,也爱彻骨髓。
  审时度势,刘军宁先生最近在《南方周末》上撰文呼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其情也殷殷,其势也磅,读来令人唏嘘感动。然而,文中部分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
  
  文艺复兴与盖屋上梁
  比如,刘军宁先生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
  不知何故,先生在此用了绝对成熟这个歧义丛生的概念,却未做任何解释。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诚然不假,然而,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这样今天是个好日子式的论据来吁请今世之文艺复兴,在客观上贬低其他历史时期的愿望,不说是曲解了文艺复兴,至少对于此番呼吁陈情而言有如狗尾续貂
  不可否认,一切文艺都是人的文艺,除了人之外,本无所谓其他重要条件。文艺复兴事关创造,而创造源自于人类追求自由与美的本性,它是一种自发的秩序,只有在客观上争取到多和少的问题,而无主观上可有可无的问题。试问古往今来,大凡智力正常者,有谁甘心自己的创造被权力、社会或旧有观念所湮没?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艺复兴的种子,都渴望生根发芽。
  进一步说,文艺复兴发生于日常生活,发生于每个人对自己创造力的坚持与创造物的坚守,我们认同文艺复兴的价值,但不必像乡下迷信的人盖屋上房梁一样,非要择一个良辰吉日才肯文艺。如果我们承认文艺复兴是个体力量的崛起,就必须承认,只要对文艺的压抑存在,只要对个体创造的压抑存在,那么任何时间都是文艺复兴的最佳时间。就像我们承认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拥有人权,因为人是人权惟一真实而持久的条件。
  
  不是运动,也非项目
  所谓文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谋求文艺复兴的结果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常态,它决定了作为过程的文艺复兴既不是一场可能随时结束的运动、一个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其愿望与前景也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盛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只是对人类过往生活的一种抽象的概括,是一种去芜存精的历史的减法。事实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繁荣与历史增量,并不是因为有人响应文艺复兴的号角才得以实现。换言之,并非有了文艺复兴的文化动员,才有了一代或几代人的同去同去;并非有了文艺复兴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才有了那些辉耀今世的美轮美奂的创造。
  与此同时,当我们将文艺复兴比作一个需要等到时机成熟方可启动的项目,那些反对文艺复兴或创作自由的论争者们,就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来反对你。承认现在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变相认同文艺复兴是一场有最佳时间的运动,更意味着在客观上对历史上种种压抑文艺的行为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合法性辩护。任何不开放的时代,都可能借口时机尚未成熟来压抑文艺与个人,或者轻描淡写地声称——“既然有更好的时机,我们为什么不稍安勿躁,再耐心等一等呢?
  
  是文艺复兴,还是社会重生?
  弗朗索瓦一世被尊为法国的文艺复兴之父,他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意大利战争,结果功败垂成,当了俘虏;二是积极向当时已经气象万千的意大利学习,他也因此青史留名。打意大利战争,人为刀剑所消受,向意大利学习,人因思想而上升。显然,刀剑对人类做的是减法,而思想却在做加法。以此为鉴,我们相信,坚持文艺复兴时代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个人,无论他生活于一个怎样的时代,都要而且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创造做历史的加法。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
  事实上,无论在英文,还是法文中,“Renaissance”一词都没有文艺内涵,其本义只是重生新生。由此出发,文艺复兴不过是个人及其创造从神权统治下被救赎出来的过程与结果——只不过此一时期的光怪陆离,多通过文艺表现并流传于后世,因此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彼一时代的赏心悦目全在文艺。如果我们承认艺术源于生活,承认艺术自由源于个体自由,就不难发现,文艺复兴的出现,不过是个体生活再造后的必然结果与外在表征。
  显而易见,文艺复兴不只是文艺上的复兴,人本主义的降临也不是对希腊文明的简单复制。这场揭开中世纪葬礼序幕的重生本质上说是个人与社会的重生,是一个以人本主义为美的新时代的呱呱坠地,是一个以个体创造为价值指引的新社会的脱颖而出。它四射的光芒穿透中世纪的黑暗,既续接了古希腊文明的人的传统,又对即将到来的启蒙时代敞开了大门。
  应该说,希腊文明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希腊的神没有丧失人性,他们永远和人类纠缠在一起。众所周知,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无不满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与哀乐喜怒。那些手眼通天的神,亦不过是人世间被夸大的英雄。回望中国,意味深长的是,就在不久前,当有雕塑家在网上公开制作哭泣的孔子的泥塑时,立即有网民怒不可遏。在我看来,网民表达自己对孔子的独一无二的爱戴时,似乎也剥夺了孔子身为凡夫俗子的哭泣的权利,压抑了当代人基于历史的创造。
  个体创造是人类一切创造的基石。如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中所说,考察人类理性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类理性的几乎全部杰作,都应当归功于那些独立思考而且常受迫害的人。援此而论,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竭尽可能确保人类进入凡创造者必得时代报偿的正义之境。
  如果我们承认文艺复兴只是个体重生的意外惊喜,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日中国所需要的与其说是一场文艺复兴,不如说是一次社会再造运动。中国需要重新发现社会,需要重新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及其聚沙成塔、创造历史的一切可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8:57: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8 08:54:00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吗?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还是别的运动?□秋风(2006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
  
  刘军宁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国需要文艺复兴。这个命题的论证基础是:“天地之间,个体为尊”。为树立个体的这种尊严,需要一个文艺复兴运动。
  然而,这一“个体为尊”具体是什么含义?个体为尊换一个说法就是“个人主义”。而哈耶克当年曾经区分过“真个人主义”与“伪个人主义”。殷海光先生反思新文化运动的一句话颇可概括其间的区分:“五四人的意识深处,并非近代西方意义上‘to be free’(求自由),而是‘to be liberated’(求解放)。这二者虽有关联,但究竟不是一回事。他们所急的,是从传统解放,从旧制度解放,从旧思想解放,从旧的风俗习惯解放,从旧的文学解放。于是,大家一股子劲反对权威,反传统、反偶像、反旧道德。

  我相信,军宁先生所说的是求自由,而非求解放。然而,假如是这样的话,则西方的文艺复兴,显然不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文艺复兴已经过剩
  兴起于中世纪中晚期的
意大利、且以该地最为繁荣的所谓“文艺复兴”,其实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文艺”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有太多文艺的情怀。文艺复兴更准确的译法就是一个简单的“复兴”:意大利人基于对遥远的古罗马荣耀的怀旧,而致力于复兴古罗马的法学、建筑、文学等等。那是文明的复兴,而非容易引起歧义的“文艺的”复兴。
  关于文艺复兴的现代叙事充满了神话,它是以中世纪的黑暗为预设的。然而,假如以古典文明的复兴而论,则中世纪甚至比文艺复兴时代更多地复兴了古典。经院哲学早就复兴了古典哲学,
托马斯主义的基础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教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罗马法。到了今天,我们似乎不必再像100年前的胡适先生那样天真地赞美文艺复兴。
  当然,复兴时代的文艺复兴及其人文主义确实最为引人注目,并且在历史叙事中获得了足够的荣耀。但当人们热烈赞美文艺复兴之时,似乎忘记了一点: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从来没有能够复兴古罗马那辉煌而坚韧的共和国政体。
  这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文艺复兴的内在逻辑所致。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时代,是一个人文主义时代,是一个个性解放时代。比如,布克哈特就说,那个时代是一个信仰普遍解体的时代。但是,哈耶克曾经力辩,这种个性解放,跟个人自由完全是两回事。现代共和主义理论家们大谈佛罗伦萨的公民美德,但事实上,这些城市共和国的公民们更多地在创造艺术、唱戏、偷情,以及玩弄权谋。马基雅维利对他们说,利益最重要的,正义根本就是虚幻的东西。而对个人欲望和利益如此狂热的追逐,并没有像很多人所设想的那样,通往保障自由的政体。
  换一个角度看,假如个体为尊所指的就是个性解放,那么,中国的文艺复兴早就在进行中,已经进行了将近100年了。这个事业始于上个世纪初,经过知识文化界及政府持续不懈的全盘反传统努力,中国的传统已经全盘解体了,个人早就从传统、从习俗中释放出来。巴金等文艺青年们早就写出了无数反抗旧家庭、旧婚姻、旧道德、旧习俗的作品,政府也曾经大规模地组织民众观赏这类文艺作品。与文艺复兴时代类似,20年代以来的商业化也彻底地冲刷了那些历经文化、社会、政治运动冲击而残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和制度。比较一下中国、欧美的门户网站即会发现,中国的性观念、个人观念已经开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今日中国人对于物质利益和权力的狂热,及社会普遍的腐败,恐怕也不是500年前的意大利所能比拟。那么,我们还要什么样的个性解放?
  
  “文艺复兴”的反动
  相反,现代的法治与宪政制度是从欧洲北方,从荷兰尤其是英格兰发展起来的。有趣的是,在这些地方,反而并没有发生引人注目的文艺复兴,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启蒙运动在英格兰似乎反响平平。至于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洲大陆启蒙运动的气质也十分不同。
  原因何在?如果说,意大利的荣耀是文艺复兴,那么,北方国家的荣耀则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有强烈的反宗教色彩,人文主义者对于教会只有怀疑和嘲笑,最终的结果是信仰的普遍解体,以及个人变成纯粹欲望与激情的载体。北方的宗教改革当然是对教会权威的反抗,但这种反抗的理由却是教会腐败了。宗教改革者希望绕开这个腐败的中介,让个人直接对上帝负责。包括清教在内的宗教改革,其实是一场宗教复兴运动。十分有趣的是,史家公认,正是清教徒的努力,最终在英国建立了近代自由市场制度及英国宪政制度。韦伯和托尼两位学者也从两个看似相反的角度证明了:自由市场体制与清教伦理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关联。
  这两个简单而重要的历史事实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的发现、个性解放,与个人确获法律保障的自由,真的直接相关吗?
  当然,文艺复兴确实对于现代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因为,它主张个人且仅有个人是自己的主宰者,人不再服从于任何外在或超验的权威。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的历史叙事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以至于人们没有或者不愿注意到个人重新寻找精神的约束、建构秩序从而获得自由的一面。自由存在于意志与理性、本能与规则、欲望与法律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英格兰人幸运地、也许只是偶然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真正地让臣民享有了一种确获法治保障之自由权。英格兰历史所透露出来的自由的秘密,值得今天中国人深思。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近乎放纵的个性解放,那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就不是意大利式的文艺复兴或者法国式的启蒙运动。相反,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场对这些运动的反动。简而言之,需要社会复兴运动与道德重建运动,重新建立起对于道德、宗教、习俗、共同体生活的尊重,建立起平衡欲望与规则的道德秩序、平衡个人与社团的社会秩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9:00: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8 08:55:00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200714《南方周末》)
  
  编者按:本文系华裔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1215接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卢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的演说全文。该奖项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翻译自先生亲自删定的受奖演说全文,尹德瀚译。本报经台北《中国时报》授权,独家刊发此文。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能够成为2006克卢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知识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幸好我得以在香港完成大学教育,并前往我现已归化的国家——美国继续攻读研究所。
  
  中国概念反映现实世界  
  这些年来随着知识领域逐渐开阔,我才认清要清楚认识中国文化,必须知道它独特的传统。中国文化形成清楚的轮廓是在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479),这在古代世界是一个关键年代———西方称之为轴心时代。根据学者的观察,好几个高度发展的文化,包括中国、印度、波斯、以色列和希腊,在这段期间都发生了一种精神觉醒或突破,其产生形式不是哲学论辩,就是后神话宗教想象,或者如同在中国的情形,是一种道德、哲学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识。这种觉醒导致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产生区隔。对超现实世界的新视野提供有思想的个人,不管他们是哲学家、先知或圣贤,必要的超越观点,从而检视并质疑现实世界。这就是一般所知的轴心时代的原创超越,但其精确形式、经验内容和历史进程则每种文化各不相同。这种超越的原创性在于它对其所涉及的文化具有持久的塑造影响力。
  在孔夫子时代,中国的原创超越系以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现,道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超现实世界的象征。但这个中国超现实世界的在初萌生时就与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点与轴心时代的其他古文化迥然不同。例如柏拉图认为有个看不到的永恒世界,现实世界只是这个永恒世界的拷贝,但早期中国哲学绝未提到这种概念。基督教文化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分为二,但中国宗教传统也没有这种清楚的划分。早期佛教文化极端否定现实世界,将其视为虚无,中国的诸子百家找不到任何类似的观点。
  
  认识中国文化须靠比较观点
  相对之下,的世界在中国的认知中一直与人的世界不远。但的观念也是由轴心时代中国所有大思想家,包括老子、墨子和庄子所共享。他们一致认为,隐而不现,但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的运行,就连凡夫俗子多多少少也知道,并于日常生活中实践。轴心时代创生的概念影响力日渐深远,特别是孔子思想和的观念,几世纪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远弗届,从这点看来,要说与历史组成中国文民的内在与外在也不为过。
  在把中国文化传统视为本土起源且独立发展的产物的前提下,过去数十年我尝试沿着两大轴线研究中国历史。第一个轴线是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在其自身的环境之下,但有时也要靠比较观点。我所谓的比较观点系指印度早期帝国时代的佛学,以及16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化。20世纪之初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不能摆脱中国对抗西方的诸多问题;如果缺乏比较观点,只在中国的环境下诠释中国历史,很可能堕入中国中心主义的古老窠臼。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我对中国知识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涵盖古代乃至20世纪,而我的第二个轴线始终把重点放在改朝换代之际。和其他文明比较起来,中国的特点在于其漫长的历史延续性,延续性与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携手并进。因此我为自己设定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辨识中国历史上知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其二是尽可能辨识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是否有其独一无二的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变迁往往超越了朝代的兴亡;朝代循环在中国自古有之,在西方也曾短暂流行,但这个名词具有高度的误导性。20世纪初年,中国历史学家开始以西方的历史模式重新建构及重新诠释中国历史。从此一般都认为,中国一定也曾经历过和欧洲类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学者采用早期欧洲的断代方式,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种粗糙套用的模式,不管它有什么优点,都不可能充分阐述具有地域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敝人深信,只有着重于中国文化变迁的独特进程和形式,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是如何被其内在的动力鞭策,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
  
  1940年代开始思索中西的对抗  
  接下来容我转到另一个问题:作为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与西方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下对抗?正如前述,我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在1940年代晚期,当时中国对抗西方这个大问题笼罩了整个中国知识界,从此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因为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且不时出入于中、西两个文化之间,这个问题对我已经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经过初期的心理调适,我早已对美国生活方式乐在其中,但同时仍保留我的中国文化认同。然而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核心价值兼容,最好途径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
  中国与近代西方初遇是在16世纪末期,当时耶稣会教士来到东亚传教,其中对文化敏感的利玛窦很快就发现,中国的宗教气氛是非常容忍的,儒、释、道基本上被视为一体的,就是在这种宗教容忍的精神下,利玛窦才得以使当时许多儒家菁英分子皈依基督教。儒家认为人心同一及人人皆可得,这样的信念促使某些中国基督教徒宣扬一种基督教与儒家的合成体,等于让中国的道把基督教也包容进去。
  19世纪晚期,一些心胸同样开明的儒家热心接受在西方当道的价值和理念,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个人自主,以及最重要的人权。当他们之中有人前往欧洲与美国,并停留足够时间去做第一手观察时,一致深感佩服,而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宪政民主的理想与制度。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两个对立的儒学派,一是现代儒学(或称新儒学、当代新儒学),一是传统儒学,两个学派都鼓吹民主,并对早期儒家经典中民主思想的起源和演化展开有系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然已经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价值系统的兼容性视为理所当然。
  最后我对人权要说几句话。人权民主一样,都是西方特有的名词,原本不存在于传统的中国儒家论述。然而如果我们同意,人权这个观念正如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下的定义,是对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的双重承认,那我们也大可宣称,虽无西方的术语,儒家思想已有人权的概念。在《论语》、《孟子》和其他儒家经典中,都载明了承认普遍人道和尊重人类尊严。更了不起的是,早在第一世纪,帝王谕旨中就已引述儒家对人类尊严的观念作为禁止买卖或杀戮奴隶的理由。在这两份年代分别为公元9年和35年的帝王谕旨中,都引述了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从未接受奴隶是合法制度,也就是拜儒家的人道主义之赐,晚清的儒学者才会欣然领会西方有关人权的理论和做法。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9:02: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