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育在中国之杂论之一:错一次算你幼稚,再错就是你固执
上财的
凡是挂上一点经济学教授头衔的人物,尽
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有何问题?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先入为主”——态度决定一切。换句话说,在经济学教育中,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观点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观点的问题。坚持马经的人执意认为西经错误,说你错你就错不错也错,尽管对它似懂非懂说不清楚它错在何处;而坚信西经的人则笃信不疑,说它对就是对不对也对,尽管面对具体问题的质疑无言以对。
比如,中国经济学界现在的主流是什么?这是一个路人皆知却无人愿意回答的问题。有人认定,资本主义就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尽管他同意资本主义有好坏之分,还是“善意”地告知要学习好的资本主义而不要学习坏的资本主义,总而言之就是咬定资本主义不放了。但是,还有人坚定地声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才是中国的主流,视明显的被边缘化的局面而不见,自得其乐,自我安慰。而这个实质的主流的正确与否无关紧要,关键的是它即时而恰当地配合了某种政治需求。纵然是经济学需要一颗思考的脑袋,但是在这里,屁股决定脑袋,被决定的脑袋只需要去不断地证明决定它的屁股所在位置是正确的就可以了。
但是反过来看,一门科学当然不需要什么“主流”的称谓。主流称谓之争本身就说明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科学性,还是一种政治工具。只有“政见”、“民意”这类玩意儿才会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如果某学科被区分为了主流和非主流,势必会压制科学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客观唯物精神,进而扼杀其发展。
尽管经济学以政治制度选择为前提,因而可以冠以“政治”前缀,但是,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不是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更恰当的含义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和对象的政治理论”。错误地把政治学说当作经济学说,是我们过去半个世纪在经济学教育上面所犯的一个幼稚错误。
现在,我们的政治偏见在明显消退。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许多人纷纷从极左转向了极右。我们刚刚摆脱笼罩在经济学上面的政治迷雾的困扰,却又被布施其上的伪科学迷雾所迷惑。
这种转变,既可以说是从一种错误转换到另一种错误,也可以说是同一种错误的延续。什么是“同一种错误”?——盲从,而不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转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和盲从的习惯。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出版两年了。有人不屑地说,作者太狂妄了,竟然用这种书名,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有人指责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说你们太不严肃了,这种名字的书都出!有人讥讽地问,你这书一出经济学就算完了?有人质问:亚里士多德、斯密、李嘉图、缪勒、马克思……在你看来都一钱不值?!
然而,西方经济学的伪科学性质不是钱皮发现的,钱皮不过也是自以为找到了其错误根源,并另行构建了一个自以为内部逻辑较为圆满的体系。
现在流行法理之外的潜规则。经济学圈的潜规则就是圈中不少人都知道经济学大厦危危可岌,尽管可能说不清楚到底是那根柱子朽蚀了,但是不能推倒,推倒了对人对己都不利,属于损人不利己的缺德行径,因此要维系它,维系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环境。
其实,事情到了要考虑“潜规则”的地步,终结荒谬的西方经济学已经不是一个学术难题,而是要不要终结的政治问题了,依靠这个伪科学体系生活而且是有滋有味地生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推倒这座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大厦,对于居住其中的经济学人来说,是一场生存灾难。
据说,在各种“家”中,经济学家为数最多,全球有数万人是或自称是经济学家,这可能还不包括在大学讲坛上的经济学教授以及现在讲台下听课、将来也会从事这个伪科学传销业的学生们。有些自以为属于经济学家的人直言不讳地将现有的伪科学体系视为自己的饭碗,对砸饭碗的事情当然是难以接受的。
要想在几年之内置荒谬的传统经济学于死地的确是一个极不现实的想法,不管你是多么确认自己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这几乎和你的理论的正确性无关。那些在钱皮看来将来注定要成为谬论的许多理论现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都是在观点出台几十年之后、其得主已是风烛残年的时候,可见经济学观点要被认同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经济学圈本身就是一个吵吵嚷嚷的地方,“每一个经济学家对面都有一个和其观点相对的经济学家”,这在所有的敢于自称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西洋景观。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现状。钱皮要说的是,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学子来说,如果过去抱着马经不放,不是你傻!但现在抱着西经不放,绝对就是你傻!
基于混乱的内部逻辑矛盾,西方经济学已经无可药救了,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声称:下一代人无须跟随萨谬而森学习经济学。对
如果还想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学界有一点话语权的话,就快去读《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吧!http://ecoblogger.bokee.com;
你是在宣传<<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吗?
我觉得凡是学经济学的人,经典书籍是必须要看看.现在说要抛弃这些理论是说不过去的.
在宣传那个博客?
你是在宣传<<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吗?
我觉得凡是学经济学的人,经典书籍是必须要看看.现在说要抛弃这些理论是说不过去的.
在宣传那个博客?
温顺有德的mm:你说得对。经典一定要看,但要用自己的脑子去看,要有去伪存真的心态。
其存在的必要性大多在于它是当下许多人的“饭碗”,而不是其正确与否。
我鼓足勇气才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封底写上:或许,下一代人不再跟随萨谬而森学习经济学。是“或许”,而且是“下一代”。
你比余斌稍强一些,他才是无知无畏的典型,我都懒得提他的那些幼儿园的观点,居然还印成书.
你没有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的部分,而且你的许多观点都是似是而非的.
你应该感谢中国的经济学出版界的左派们,对他们说来,凡是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不管观点多么肤浅和荒谬,都可以出版;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研究,那就是禁区,我只写了本<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书印刷好没有上市,就被销毁了,找谁喊冤去.
你没有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的部分,而且你的许多观点都是似是而非的.
呵呵。你不妨举出一例西经中的科学部分,或者举出一例我的观点中的似是而非之处,咱们讨论讨论?
经济学人口中的术语往往是含混的,即使在被称为已经数学化的微观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这包括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在内。经济学人自称以完全信息作为理论前提条件,但是,经济学却自己的对象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信息都说不清楚;经济学以交换现象为对象,却把交换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这个最基本的信息有意识隐藏起来,把西方经济学当作一种科学来传播。
经济学一直吵吵嚷嚷,而基本上都是源于对对方所用术语的含义的解读有歧义。一门学科可以在对基本概念的不断争吵中膨胀到今天如此地步,是其它科学门类所不具有的,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除了前帖提到的“储蓄”、“投资”等概念之外,“需求量”是一个被经济学学生较早接触的、定义相对详细的一个术语,但是,也是经济学中问题最多最大的一个。何出此言?我们先看看一些经济学教材书籍当中对需求量是如何定义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2001)
“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物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市场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经济学》,P 萨谬而森,W 诺德豪斯著,第十七版,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保罗·萨谬而森是世界级的经济学教育大师,高鸿业在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我们就以上述两位教授对需求量的这种定义加以讨论,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问题和异同。
1.都没有对其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价格”加以事前界定,默认读者是知道价格为何物,而实际上没有人知道经济学意义上的“价格”是什么意思。关于价格的理解五花八门各执一词。高鸿业定义中使用的是“价格水平”,而萨谬而森直述需求定律,用的是“价格”,“价格”和“价格水平”究竟有何差异?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得而知。
2.两种定义都默认价格是事前变量,是独立于交易行为外的东西,不需要交换者去参与确定,也不知道确定机制和来历。在此,我们看不到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理性人”的影子了,每个人都无须侃价,只需要被动接受价格就行了。
而事实上,价格都是交换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的一个交换比例,是一个事后变量而非事前依据。有一个宗交易达成,才有一个价格数据出来,没有满足双方要求的交易达成,就没有价格。
3.高鸿业定义中出现了“一定时期内”的限定词,而萨谬而森似乎考察的是一个时点上的情况,没有提到“时期”的概念。这个差异非常重要。前者是有意识强调“需求量”是一个对应于“时期”的流量变量,而萨谬而森所说的实际上是“购买量”,而“购买量”对针对一个时点上发生的交易的变量,是一种存量而非流量。需求量是购买量的累积结果,一连串的购买量加起来才有一个需求量,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举个例子说,你每个月的用水量是需求量,而你水表上的读数是购买量,你每月只有一个用水量数据,但是,你可以随时看看水表知道自己截至看表时的购买量。然而经济学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总是把需求量和购买量混为一谈。
4.高鸿业定义中,强调需求的有效性,描述的是需求意愿,把尚未发生的购买都考虑进来了。而萨谬而森是默认了需求的有效性,是从既有的购买事实中归纳规律,既然已经购买了,当然就不存在强调需求的有效性问题了。
5.单从高鸿业定义的词面上,我们不知道那个“价格水平”为何物,也不知道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是什么意思。是在整个“时期内”价格不变保持一个水平?还是在同一个“时期内”价格是一个变量?
如果在一个时期内价格是可变的,高鸿业的这个定义倒是具有实证的可能。你在一个市场上针对一种商品观测一个时期,把价格变量的变化记录下来,再把所有的购买量记录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实证的结果。
但是,按照这种方法绝对得不到需求定律!因为你观测的一段时期内,只有一个需求量(把每个购买量数据加和),而价格却有各种可能的很多数据。无法构建价格和需求量一一对应的需求表。
6.萨谬而森说“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并在其前冠以“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然而,这个结论既非“常识”也不是源于“细致的科学观察”,而是典型的闭门造车的杜撰,所谓“细致和科学观察”是大言不惭的欺骗。
而真正的“细致的科学观察”得到的常识是:在卖方事先出价的情况下,人们是否购买一种商品取决于它的价格。和老萨的叙述有何区别?少了“数量”二字,这里和“数量”无关。购买者需要某种东西,数量是一定的,它取决于需求得到解欲的要求,只要你出价在其接受范围内,他就购买这么多,而超出他接受的范围,他就不会购买。
再严谨一点,事实上,是否购买和价格有关的论断也是有条件的,即购买对象不是必需的,消费时间可以随意推延的。如果是必需的急需的,被需求的物品对于需求者就有了“救急”的额外价值,就会接受任意苛刻的出价。因此,更完善的“常识”是:对于非必需的物品,在卖方事先出价时,人们是否购买这种商品取决于它的价格。
7.高鸿业和萨谬而森的需求量概念都完全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高鸿业用“消费者”代表了整个人群,而萨谬而森定义只有“人们”,在此没有个人。这两种定义里的“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人们”,都都仅仅是市场中的一方而没有交换的另一方,这也是前面我特别指出“在卖方事先出价的情况下”的原因,因为市场状态不可能只有单方面决定。既然默认需求必须要从市场上解决,那么,交换这种事情就不可能由单方面决定。事实上,任何市场都有两个交换方——互为买方和卖方,每一方都有自己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和对自己商品的供给,完成一宗交易(即确定一个价格)必然涉及到这四个供求量。岂能只用消费者惟一的需求量来描述市场规律?
人们(消费者)是否购买某种商品的确是取决于价格,但是由于人与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做出的结论有“买”或“不买”之差异。
8.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价值判断因人而异的主观特点,实际上每个人采取的行为是有差异的。在一个以富人为主的社区里,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到一般人都可以消费的水平,可能就销量锐减了,因为富人不愿意消费这种有失身份的商品。
有些商品的价格下降,意味着处于被逐步淘汰的过程当中,喜新厌旧的心理使得人们转向对新生替代产品的购买而放弃对过时产品的需求。
抑或有人说,西方经济学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即在需求定律中,偏好是被假定不变的,不存在嫌贫爱富、喜新厌旧这种情况。
这就是需求定律中一个重要的瑕疵了。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主观价值论之上的,主观价值论无疑是正确的,即强调价值判断的因人而异和随时变化。为何偏好某物?因为它对自己有用呗,或者说有价值吧。因此,假定偏好不变,本质上就意味着放弃了主观价值论,就意味着需求定律其实是建立在价值不变前提之下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主观的价值决定效用、效用决定价格,那么,与价值同义的偏好不变就意味着价值不变、效用不再变化,进而价格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化了。
假定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条件相同准则”只能适用于彼此独立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而不能用于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变量间的分析。比如,不存在对某种商品需求量不变之下的供给量的变化,因为供给量是根据需求量而确定的,如果独立变化,就否定了供给者作为理性人的身份,只有非理性的人才会盲目地、我行我素地决定供给量。其它也是如此,经济学中许多变量都说密切关联的,并不具有独立变量的独立变化。(参阅《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0)
9.“高”和“低”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高低标准。我们仔细揣摩萨谬而森的叙述,就可以看出在这个高低问题上的错误了。因为我们不知道“高”和“低”是什么意思。
我们用数学化的语言来叙述这个问题。价格是一个存量,是随时变化的。在价格-时间坐标系当中,如果某点的价格P0大于之前价格P1,而小于之后的价格P2,这个P0算是高还是低呢?
市场上的交换者,实际上众多的不是高鸿业概念当中的“消费者”,而更适合用萨谬而森定义中的“人们”,这些“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有消费和投机两种。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求量是个常数,价格比前期上涨,只要他可以接受,他还会消费那么多量,价格比前期下跌,他依然消费那么多,因为“理性”决定了他会把省出来的钱用作其它用途之上。
对于投机购买者来说,他看一个价格是否高低,是看其后走势而定的,比历史价格低他并不一定就会购买,同样,比历史价格高,他也不一定就不买。投机购买不是为了必需消费,买还是不买,取决于未来的价格预期。进一步,投机购买者的购买量也和价格无关,也仅仅是买和不买的问题。一个小商贩去进货,产地价格一定要低于销售点价格一个预期的程度才会购买,而购买多少和这个价格无关,取决于他对销量的预期或者已掌控订单的大小。
投机市场上的追涨杀跌现象也是因为对“高”和“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致。对市场参与者来说,历史是一个既成事实,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可以操作的是未来而不是历史,因此,高和低,都只能与未来的预期相比。
比如说,你的上述观点2部分就是错误的,而8部分对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的批判就是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21:19:10编辑过]
除了前帖提到的“储蓄”、“投资”等概念之外,“需求量”是一个被经济学学生较早接触的、定义相对详细的一个术语,但是,也是经济学中问题最多最大的一个。何出此言?我们先看看一些经济学教材书籍当中对需求量是如何定义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2001)
“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物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市场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经济学》,P 萨谬而森,W 诺德豪斯著,第十七版,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两种定义都默认价格是事前变量,是独立于交易行为外的东西,不需要交换者去参与确定,也不知道确定机制和来历。在此,我们看不到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理性人”的影子了,每个人都无须侃价,只需要被动接受价格就行了。
比如说,你的上述观点2部分就是错误的,而8部分对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的批判就是正确的,
fujo11你好,
你是说价格作为自变量是正确的?
我认为: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对交换的描述,只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你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泛泛批评没有任何价值。
你应该指出,哪一点宣传是错误的,错在何处(定义不当、推导有误、事实不符等等)。
而8部分对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的批判就是正确的,
一个理论体系的成立与否,就在于它能不能做到不自相矛盾,即内部逻辑一致性。
既然你承认我的批判是正确的,也就是等于承认了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或者说,承认了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一个人的思想不能简单概括地用“正确”二字描述。
如果我宣传的东西大部分被认可,而小部分不被认同,那叫不叫“正确”?我还是否“难得”?
嘿嘿。
当初我也是抱着学习知识的态度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不是刻意的,只是在学习中认识到其根本性的错误才促使我转而批判它。
一个理论体系,在基础概念系统,基本理论层面出了问题,就只有全面否定。
假如基础概念部分没有问题,最多是推论错误和应用对象失误,你就是想全面否定也是不可能的。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源于其内部,而不是我这个外力。
fujo11你好,
你是说价格作为自变量是正确的?
我认为: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对交换的描述,只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现在工厂用的电是八角/度,请你告诉我,这个电价对于我来说,是自变量吗.
我现在工厂用的电是八角/度,请你告诉我,这个电价对于我来说,是自变量吗.
供电公司对电能和货币的交换的比例的出价是“低于0.8元/度不供”,用户的出价是“高于2元/度不用”,现在既然供电公司的出价符合用户的要求,用户当然要用,而且不会主动加价了。
如果供电公司不先出价,而是让你先出价,你就会说“高于2元/度不用”了,这时,只有供电公司会窃喜了,他一定会满口答应:行行行,就2元吧!
这就是在交换中,首先出价的一方(如供电公司)会丧失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权力,价格一定会落在价格区间(双方出价构成的一个区域)先出价的一方,但是,它依然是后出价者的一个自主选择的结果。
什么电价之下你承受的了,你一定有自己的核算,否则你就不是理性人了。换句话说,最终的成交电价一定符合你核算的结果,符合你的出价,也就是说是你的选择!你说电价是自变量吗?
如果认定电价是自变量,请问:这个“自”是谁?是供电公司还是“电”本身?如果是供电公司而不是你,请问为何会有这种权力不对等的交换?如果是权力不公平的交换,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
供电公司对电能和货币的交换的比例的出价是“低于0.8元/度不供”,用户的出价是“高于2元/度不用”,现在既然供电公司的出价符合用户的要求,用户当然要用,而且不会主动加价了。
如果供电公司不先出价,而是让你先出价,你就会说“高于2元/度不用”了,这时,只有供电公司会窃喜了,他一定会满口答应:行行行,就2元吧!
这就是在交换中,首先出价的一方(如供电公司)会丧失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权力,价格一定会落在价格区间(双方出价构成的一个区域)先出价的一方,但是,它依然是后出价者的一个自主选择的结果。
什么电价之下你承受的了,你一定有自己的核算,否则你就不是理性人了。换句话说,最终的成交电价一定符合你核算的结果,符合你的出价,也就是说是你的选择!你说电价是自变量吗?
如果认定电价是自变量,请问:这个“自”是谁?是供电公司还是“电”本身?如果是供电公司而不是你,请问为何会有这种权力不对等的交换?如果是权力不公平的交换,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
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纵使我的理性再高,也改变不了电价.
说电价是自变量,当然是对于我对电的需求来说,它是自变量.
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存在,难道我们能因此就不研究经济学了吗.
再说,纵使没有理性人假设,我们仍可以研究客观存在,因为人的行为的经济结果是客观的,我们研究它可以不毕考虑人的行为是否理性和主观上是否出于善恶.
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纵使我的理性再高,也改变不了电价.
说电价是自变量,当然是对于我对电的需求来说,它是自变量.
1。最终你和电力公司就电的价格(电和货币的交换比例)达成一致了,才能成交(×你总不能说没有达成一致就成交了吧?),因此,成交的价格是你的自主选择,是你选择的结果。
2。你可以选择0价位——不使用电力公司的电。你选择了使用,只能说明使用它仍然有利可图。
3。你执意把你和电力公司之间的交易看作是强迫交易的话,这就远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了。
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存在,难道我们能因此就不研究经济学了吗.
再说,纵使没有理性人假设,我们仍可以研究客观存在,因为人的行为的经济结果是客观的,我们研究它可以不毕考虑人的行为是否理性和主观上是否出于善恶.
在私有制度这个大前提下,信息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商品,因此信息不存在对称、完全。所以,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是同一个问题,即私有制下的私有权问题。交换就是互通有无,如果都对称了,大家都是“有”,就无须交换了,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什么经济了。
经济学不可能不假定对象是理性人。理性,意味着行为和动机的逻辑一致性,意味着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可能。例如你用了电力公司的电,我就可以根据你是理性人这一点推定电力成本一定没有超出你的承受能力;你的公司在运行,我推定你是为盈利而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不仅仅是经济学,心理学、刑侦学、法学等等都是以理性人为基本前提的,如果否认了理性人,就只有送到精神病院了。
1。最终你和电力公司就电的价格(电和货币的交换比例)达成一致了,才能成交(×你总不能说没有达成一致就成交了吧?),因此,成交的价格是你的自主选择,是你选择的结果。
2。你可以选择0价位——不使用电力公司的电。你选择了使用,只能说明使用它仍然有利可图。
3。你执意把你和电力公司之间的交易看作是强迫交易的话,这就远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了。
不知所云
在私有制度这个大前提下,信息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商品,因此信息不存在对称、完全。所以,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是同一个问题,即私有制下的私有权问题。交换就是互通有无,如果都对称了,大家都是“有”,就无须交换了,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什么经济了。
经济学不可能不假定对象是理性人。理性,意味着行为和动机的逻辑一致性,意味着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可能。例如你用了电力公司的电,我就可以根据你是理性人这一点推定电力成本一定没有超出你的承受能力;你的公司在运行,我推定你是为盈利而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不仅仅是经济学,心理学、刑侦学、法学等等都是以理性人为基本前提的,如果否认了理性人,就只有送到精神病院了。
如果没有这个假定,就没有经济学了吗
一个酒鬼买酒喝,而且把给孩子上学的钱拿去买酒喝,他是理性人吗
全中国有几亿烟君子,他们都是理性人吗.他们支付的货币对烟草价格的影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否理性,而有根本的不同吗.
如果没有这个假定,就没有经济学了吗
一个酒鬼买酒喝,而且把给孩子上学的钱拿去买酒喝,他是理性人吗
全中国有几亿烟君子,他们都是理性人吗.他们支付的货币对烟草价格的影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否理性,而有根本的不同吗.
我上面不是说了吗?理性意味着行为和动机的逻辑一致性。根据这一点,你说烟民是不是理性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