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71 0
2007-05-15

我国经济总量变化的一些主要特征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出现了多次波动。1984年到1985年,由于我国经济的逐步开放,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市场购买力加大,市场需求从原来的不足状态走向高涨,价格水平快速上升,1985年当年的GDP缩减指数达到10.14%,市场初步呈现出了需求过剩的现象。从1986年开始,我国按照国内总供需的状态加以识别,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区间。
  第一个区间是从1986年到1989年,这个区间的特征是国内总需求从回落走向上升。1986年,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降低物价的措施,使得市场价格有所回落,GDP价格指数回落到4.6%,但从1987年开始,价格又有所上升,1987年,为5.07%,1988年上升到12.12%。同年表现出了经济过热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了2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18.5%,到1989年也高达17.8%
  第二个区间是从1990年到1991年,这个区间是社会需求回落,经济走入低谷,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率放慢,1990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8%,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也急剧跌落,1990年和1991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只有2.1%和2.9%。
  第三个区间是1992年到1995年,这个区间的特征是总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由于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变,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从1992年开始,货币投放量从1991年的533.4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1158.2亿元,经济增长率上升,价格水平也快速上升,1992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4.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2年为105.4%1993年上升到113.2%,1994年继续高涨,达到121.7%,1995年有所回落,也高达114.8%。
  第四个区间是从1996年到1999年,这个区间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价格水平持续下降,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1996年为9.6%,1997年为8.8%,1998年为7.8%,1999年继续下降,为7.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6年为108.3%,1997年为102.8%,199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为99.2%,1999年继续下跌到98.6%。社会总需求不足态势明显。
  通过若干年的数据观察,我国经济总量总是伴随着总需求的上升或下降而波动,在需求不足和需求过剩的时期,政府也总是要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或抑制过剩。但有一个规律非常明显:即需求不足采取措施扩大需求过后总会伴随产生几年的需求过剩或经济过热,相反,需求过剩时采取措施抑止的结果总是会带来几年的需求不足。1988年和1994年是总需求波动曲线的高点,1990和1998年则是是需求不足的代表性年份,也是总需求曲线中的低点。这就说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可能还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政策措施。
  尽管政府在总量调控中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各项政策的配套和协调关系,但有时候是会产生某些不协调的内容的。例如,从1993年国家就意识到了经济过热和需求膨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需求,但同时货币供应量却没有收缩,1993年现金净投放高达1528亿元,到1994年仍然达到14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到1994年仍比1993年高出30%。在国内需求膨胀时期,本来应该扩大进口,减少外汇储备,但1993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的国际贮备却直线上升,1993年为212亿美元,1994年上升到516亿美元,1995年又上升到736亿美元。在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作用下,总需求的抑制效果就会大大减弱。
  1996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需求不足阶段,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面临了价格水平绝对下降的局面。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扩大的国债的发行量,但也同时,货币的投放量却没有相应的协调。1997年现金净投放量为1375亿元,而到1998年却回落到1026亿元,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局面。需求不足时期扩大财政赤字是很有力的一项调控措施,但对民众发行国债却会减少民众的购买力,对银行发行国债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银行不是扩大货币投放而是通过把存款转移给政府的办法来购买则起不到扩大国内总需求的效果,1998年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扩大发行1000亿元的国债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1999年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