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
第一节 人因大脑而高贵
人无恐龙般高大的身躯,也无雄鹰那搏击长空的翅膀,更无“上帝”那神奇的力量,但凭着万能的大脑,揭开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奇迹。人类拥有“相对论”等大量的理论财富,种类繁多的物质财富,《清明上河图》等艺术瑰宝。人类制造的飞行器,已达超音速飞行,并能在太空遨游。人类成功地制造了核聚变,并能克隆人或动物。人类铺设了高速信息网,制造了非常科学的信息传递器械,并能在遥远的外星采集信息。世上已无比人类更聪明、更强大的生命!
人脑,是结构复杂、功能繁多、智能高超、存量巨大的物体,它是人体的司令部、参谋部、指挥部、生产智慧和信息的大型工厂。
第二节 世界因信息而精彩
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难以计算的物质,千变万化的能量,造就了客观世界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人类的创造活动和动植物的盎然生机,又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英雄们之所以能感知这精彩世界,皆因信息。无信息,便无法了解、拥有世界。
第三节 人类信息
人每天都在接触、利用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信息,却众说纷纭。已产生的信息概念,达数十种之多,它们为何各有“千秋”呢?盖因未分类而造成。因物与物不同,人与物又有所不同,形成信息的机制必然不同,信息也必然不同。所以,信息必须分类,才能确切的定义。
在人脑中形成的信息,称为人类信息。
因已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信息,多是人类信息,又因它类信息产生的原理和过程,要比人类信息简单的多,甚至有些物体形成信息的机制,与人类相似,理解了人类信息,其它类信息便易于理解。所以,本章只对人类信息作简要叙述。
人类信息,以下简称信息。
第四节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指人体与某一事物瞬间碰撞后,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总和,及其某些印象在某些载体上的再现。
所谓瞬间,是碰撞事物所用大概时间。因人、事不同,或要求不同,所需时间也会不同。因此,很难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限。如飞蝇扑面,即使一毫秒也嫌长,欣赏美玉,触摸几十秒都觉着短。
所谓碰撞,是物体与物体、能量的接触。由于物体和能量存在的普遍性,由于运动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由于运动速度、形式千差万别,因而碰撞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多种多样。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被物质和能量包围着,必能产生各种碰撞。
所谓印象,是指人脑中的某些印迹和影像,它们是事物特性在大脑中的反映。
凡是事物,都有特性。事,具有本身的活动和秩序;物,则有一定的成分、体积、质量、形状、颜色、结构、性能。
事物特性和事物总是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割。虽客观或主观因素可以掩盖或改变事物一些特性,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全部毁灭事物特性,事物失去这种特性,必产生那种特性。一块泥巴,可塑圆形、方形,大雨也能将其淋成糊状。不管怎样处置事物,都存在某些特性,这由自然规律所决定。事物某些特性可被人脑反映,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人脑的反映,这由人的主观性所决定。
第五节 信息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人脑虽神奇,但很娇嫩,被头皮、脑壳严密包裹着,以防物体的创伤。一枚绣花针的穿刺,都可置它于死地。人脑虽有一定体积,但致密的组织,除经动脉、静脉输送营养的血液能进出外,无容纳物体(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物体)的空隙,更无吞吐物体的关口,所以,它无法与外界事物碰撞。一粒沙尘,一阵风雨,人的动作,皆无法进入脑中,它似乎是封闭的王国。
有人把脑比作“海”,是形容其容量之大,它能容纳“千军万马”。既然事物不能原样搬进脑中,那么,大脑是怎样容纳这“千军万马”的呢?原来,大脑容纳的东西,是事物的“影子”,并非活生生的军马驻扎其中。既与外界隔绝,又不能容纳任何物体,那么,事物的“影子”又是如何映在脑中的呢?欲解此谜,须从人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手。
人体由多种物质组成,其紧密结合,必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每一人体,都是一个物质加工厂,一个化学反应堆。无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就无能量,就无热量,就无生命。
物质有绝缘体与导体之分,能导电的,称为导体。人是导体,因此,电子能在人体中运动。大脑虽不能容纳较大物体,却无法阻止微小的电子侵入。人体长有许多神经线,它们组成了电子在人体内部运动的途径,电子通过这些途径而进入大脑。由此可见,大脑非封闭王国。
冲入大脑的电子微粒,不会无缘无故在人体中产生,它必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无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便无电子的传输。简单的试验,就能证明这一结论:物体相互摩擦后,能吸引较小的纸屑或产生火花,这便是物体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物理现象。大脑特殊的结构和位置,使其无法与外界物体产生磨擦。如大脑允许电子涌入,须有“先锋”代替大脑碰撞客观存在的事物,造成物质运动,才能使与大脑相连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子。这些与事物碰撞的“先锋”,就是人的耳、目、鼻、口、身,它们合称为人的五官。
五官一旦与事物碰撞,就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力,由于作用力而使神经末梢产生兴奋,由于兴奋作用而使神经末梢产生电子。电子的积聚必导致电位差的产生,堆积电子的神经末梢一端电位高,大脑一端电位低,在电压的作用下,电子沿神经线冲向大脑,使大脑直接与那些电子微粒碰撞,这样,就等于大脑与事物进行了碰撞。这些电子,在人体内部充当了大脑与事物碰撞的介质,事物特性,正是搭载它们进入大脑的。电子与脑细胞的相互作用,又把事物特性印在了脑中,从而形成印象。电子进入大脑,只有这样一条通道,不可能有其它途径。事物特性形成人的印象,只有这样一种机制,不可能有其它机制。由此可见,人不但是朝气蓬勃的生命体,更是一件非常科学、复杂的电器。
五官与事物的碰撞,非常轻微,神经末梢产生的电子,体积小,数量少,速度快,产生的冲击力极弱,人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或运动,故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眼和耳,是专职器官,约百分之九十的信息,由它们碰撞事物而形成。鼻、口、身则是兼职,约百分之十的信息,由它们碰撞事物而形成。
五官复杂的构造和齐全的功能,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碰撞方式。所以,凡是事物,只要在感觉范围内,都能与人体产生碰撞。当碰撞达到一定程度,就能使感觉神经产生电子,电子的运动必使大脑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力会造成脑细胞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人对事物的感觉,就是人脑形成印象的过程。
五官碰撞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高山、大海、沙石、泥土、水分、水蒸气、灰尘、粮食、布匹、金银、珠宝、人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电子、光波、声波、气流、物流、摩擦力、冲击波、压力、机械的动力、物体间的引力、投掷力、发射力、爆炸力、膨胀力、弹力、温度、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等。
遥远的山河或星辰,未与身体直接碰撞,为何也能被人感觉呢?那是光波反射的结果,光充当了人体与事物碰撞的外部介质。光是特殊物质,它的质量几乎等于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大约每秒30万公里。由于光波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因而携带了一定能量,无能量与眼睛的相互作用,就不能产生碰撞现象。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产生反射和扩散,在灰尘、水蒸气或距离的影响下,逐步衰减,直至消耗殆尽。因物体千差万别,反射的光线也会千差万别。人能区分物体的大小、远近、多少、形状、颜色,皆因那些不同的反射光。光波与眼睛碰撞后,会激励视觉神经而产生电子。
太阳光,是自然界中最多、最常见的光。白天,它充满世界,晚上,通过星月的反射,也能照亮大地。万物都可享受阳光,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是免费的。眼睛正是巧妙利用了阳光的这些优点,而去感觉事物,并因此而获冠军头衔,这是人体结构的科学所在。
远距离或间隔一堵墙,为何能听到人的呼唤?那是声波与耳朵碰撞的结果。当人呼唤时,声带就会在气流的作用下产生震动,声带的震动,又会带动周围的空气震动,而产生声波。声波碰撞他人之耳,会引起相同的震动,耳膜的震动又会刺激听觉神经,使听觉神经受到激励而产生电子。
声波也是介质,无它,就不能利用听觉机制感觉远距离的事物。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展现了与光波相同的一些特性,例如衰减、反射、扩散、快速等。音的传播速度,在15℃的空气中约每秒340米,因而声音也能快速传递。因个体声带不同,气流量不同,每人发出的声波其振幅、频率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
声波的产生需消耗体力,不像阳光那样来自自然,因而人的语言,无法借助自然之力传递。音波的传播速度,也略逊于光波。眼睛长有遮光的“眼帘”,当不需碰撞时,能很快关闭。而耳朵却未长“耳帘”,不能拒绝音波的碰撞,因而不能选择碰撞时机,这些都是耳朵屈居亚军的原因。
气味与滋味的产生,是物质微粒与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直接碰撞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能使嗅觉或味觉神经受到激励而产生电子。气味非常微小,可以随风飘荡,用眼看不到它的形状。滋味又与气味不同,它不能被人嗅到,只能被感觉滋味的味蕾感觉,如酸甜苦咸等,只有吃到嘴里才能知晓。
物质、能量与皮肤直接碰撞,就会在压强、摩擦力、温度、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激励皮肤中的触觉神经,从而产生电子。
直接与事物碰撞,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距离、隔离物、险境或缺乏主动性,都会成为直接碰撞的障碍。天上的北斗,用手不可能触摸。保险柜里的财宝,盗贼难以窃取。硝酸液,能把人的手腐蚀掉。人不移动,很少有较大的物体“主动”撞击人体。凡是未利用介质而进行的碰撞,机会要少,麻烦要多,危险性要大、代价要高。因此,鼻、口、身,只获并列第三的名次。但它们不会因此而遭“冷落”,它们都搞“第二职业”,以弥补自己的“缺陷”。
五官与物质和能量的碰撞,既不能太轻微,又不可太强烈,过轻则无法产生感觉,太强会造成创伤,这就是有限的碰撞。
人体时刻在发生碰撞,例如微弱的电磁波、气流、灰尘、引力、看不见的射线等,但因其微乎其微,因而人无法感觉。因人体缺陷、正在睡眠、病变、昏迷或麻醉状态等,虽发生了较强的碰撞,但不能引起感觉神经的兴奋,电子便难以产生。
强烈或特殊的光能集聚较大能量,当超过人体承受能力时,会使人体遭到破坏。如X光、激光、紫外线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光。较大或快速运动的物体,因存在很大势能,人体与其碰撞会遭重创,既能致人伤残,又可使人丧命。较强的声波携带大量能量,也会将人的耳朵震坏。化学物质的浓度较高、数量较多、毒性较大时,会使人中毒。高温能把人烧伤或烧死,低温又能把人冻伤或冻死。
人具有主动性,对千变万化的物质和能量,有躲避或迎击的选择,当阳光和煦时,尽情的享受,当骄阳似火,又在遮蔽物下乘凉。快速行驶的列车,一定要避让。坚硬的墙壁和锋利的刀刃,很少有人主动碰撞。一般情况下,五官都能恰到好处地与事物碰撞,不会产生伤亡事故,发生重创,属于偶然现象。
大脑是如何产生印象的呢?简单地对照相、摄像机产生影像的原理进行分析,就会得到启示。
当拍照时,镜头碰撞了被摄物的反射光。这些光经凸镜聚集,“小孔成像”,光量控制,焦距调整,凹镜散射,最后照射在胶片上,从而引起胶片上银元素(预先涂在胶片上的物质)的变化,生成氧化银,接受光线多的地方氧化银就多,反之便少。在经化学反应,把那些未产生反应的银元素腐蚀掉,只保留反应过的银元素,并经“定影”的化学反应处理,使它们不再对光产生反应。经这些过程,胶片上就会形成不均匀的黑白或彩色图案,它就是印制照片的负片。
照相机只能捕捉人的外表,或某一个动作的瞬间。为表现连贯动作,人又发明了摄影和摄像机。这些机械复杂、科学的构造,可记录人载歌载舞的运动状态,喜怒悲哀的情绪变化,使影像变得生动起来。
摄影机与照相机原理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它能把许多“照片”连接在一条很长的胶带上,即影片。摄影机在一秒钟内把人的动作图像摄制成24帧,放映时也在一秒钟内将24帧图像陆续投到银幕上,人的连贯动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如人的抬手动作在1秒钟内完成,那么银幕上就展现了抬手时由起点到止点的各不相同的24帧画面。为何要在一秒钟内把多幅画面投到银幕上呢?这是根据人眼的反应而决定投影的数量。时间过长或数量过少,会产生断续感觉,时间过短或数量过多,又会浪费胶片,也会对机械提出较高的要求,恰好每秒24帧的变化人眼看不出破绽,误以为是连续动作。当眼睛看到银幕上第一帧图像后,会在人体内短暂停留,第一帧的影像还未完全消失,第二帧又投到了银幕上,以此类推,眼睛反应不如画面变化快,因而产生连续运动的感觉。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是光——电——磁的转换。当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的反射光碰撞后,会使光线聚集,并将其反射在电路中的光敏电子组件上。由于被摄物的反射光很不均匀(表面凹凸不平,距离不等,角度不一,反射、吸收光线的效率不同),光敏电子组件便会受到强弱不同的光线刺激,引起电路中阻力大小的变化,干扰电路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状态反映了被摄物的一些特性,这些带有“特性”的电子,又会干扰机体中的磁带或磁盘(它们携带大量磁粒子),被干扰的磁带或磁盘又会产生不同的磁场,储存了这些各异的磁场,就等于储存了物体的迹象。
摄像或摄影机是人脑的外延,是科学家仿造的“人脑”,人脑形成印象的原理与其类似,但人脑复杂的结构和高超的智能,远远超过了它们。人脑是真正的“智能摄像机”,不但有表现事物外表(形状、颜色,运动状态),的功能,还有反映事物内在特性(物质成分、质量、规律、结构、相互关联)的功能,以及运算、推理、想象等功能。
人的五官组成了感觉事物的镜头,神经末梢是产生电子的源,神经线组成了电子运动的高速公路,事物的特性搭载那些电子冲向大脑,脑细胞则是产生印迹或影像的“底片”或“磁带”。
影片上的图像,是“事物”的微缩。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在影片上只占几平方厘米,高大的运动员,其影像也不过数十毫米,因而一卷影片能储存很多影像。这些影像连续投放到银幕上,就展现了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人的一个印象,就像影片上的一帧图像,多个印象就像影片的24帧画面,它能较详细地反映事物的一个片断。头脑中所有的印象,就是人碰撞的所有事物,就是一个、或多个“故事”。
自然界中,构成物质的微粒都一样,都是原子、电子的组合。人体无论与什么东西碰撞,都转化成电子,在形成印象之前,都以电子的运动形式存在,无人能脱离这一环节,也不能转换成其它物质和能量。如大脑集聚这些电子后就停止活动,人就不知感觉到了什么事物,因这些电子难以揭示事物特性。况且,电子的聚集只是一瞬间,不能持久。这不是人追求的结果,与事物的一次碰撞仅得这些,太不划算,这与无脑类物体无区别。人必须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必须知道是“羊头”还是“狗肉”。
电子运动,因事物与人体碰撞而产生,其运动特性,必与事物特性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事物特性混合在了电子运动之中,破解了电子运动特性,就揭晓了事物特性。大脑有解析电子运动特性的功能,大脑须完成破译工作,采集信息的活动才告终结。
大脑是如何破译电子运动特性的呢?感觉神经产生的电子,如运动时间和流量一致,不能形成较大的波,大脑受到的作用力基本一致,就不能产生复杂的变化。放映时,银幕上如无影片的投影,只有镜头产生的光束,就不会出现人的音容笑貌和山水风光,这是因光线的反射基本一致,银幕无明暗变化,从而形成的影象基本一致,感觉上下左右都一样,只是一片雪白。事实上,客观事物与人体碰撞后,感觉神经所产生的电子,其流量和轨迹不会惊人的一致,那样就违背了客观规律。由于参与碰撞的物质和能量不同,由于碰撞的形式不同,由于参与碰撞的人体不同,由于参与碰撞的器官不同,使感觉神经受到不同的激励。这些不同包括:光波的强弱、声波的强弱、气流或水流的快慢、压力的大小、物体与人体接触面的多少、温度高低、湿度高低、软硬的程度、表面的粗糙与光滑程度、不同的病菌侵害、不同的化学反应、大人与小孩、健康人与病人、听到与看到、鼻子嗅觉与口舌感觉等。这些不同的碰撞又导致感觉神经产生的电子流不同,有时处于高峰,有时处于低峰,形成电流的强弱;有时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处于运动状态,形成时间间隔。电流强度不同,运动时间间隔不同,促使电流产生波浪式的运动轨迹,形成电波。由于事物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形成的电波十分复杂,且变化非常迅速。波的不同,脑细胞受到的冲击力就会不一样,这些冲击力促使脑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合成一些新元素,即合成蛋白(相当于胶片上的银元素或磁带上的磁粒子),这些新物质的组合排序,便是电子流经时形成的不同痕迹,这些痕迹是那些电波的差异所造成,这些差异反映了参与碰撞事物的某些特性,从而在人脑中形成影像。事物的某些特性如无法形成影像(如气味、味道、规律、声音、曲调、冷热、力量、情绪等),也会以某种形式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的印迹。这些印迹和影像,合称为印象。
印象的形成,不但和照相机、摄像机形成影像的原理类似,又和沙漠形成纹理的现象类似。自然界的风都一样,只是因风力有差异,从而形成风波。因波能传递能量,因而风经沙尘时,会使其位移,风力大时,会携带一些沙尘离开原地,风力小或停顿时,又会释放一些沙尘,使许多沙尘形成各不相同的纹理。这些文理有疏密、高低、曲直、纵横、粗细、长短的差异。这些沙尘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形成的纹理却反映了风的一些特性。无智能的风,尚能制造许多痕迹,人脑那样精巧、神奇,“电子风”的经过,必能冲击脑细胞,而形成更加复杂的“纹理”,即印象。
电子刺激脑细胞而合成的蛋白,就是那些影像和痕迹的固化和微缩,从而在人脑中存留,大量的存留,甚至终生存留。这就是印象形成的原理,或说是采集信息的全过程。
信息二字的结构,已注解了信息的内涵与产生:信由人与言组成,息由自与心组成,人表达事物的言论,源自心灵深处(古人认为心脏是主管思维的器官),是内心世界(印象)的张扬。这充分说明人对信息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说明,造字者何其聪明,汉字又是何等科学。
字的含义,也能概括信息的实质。信,有介绍的意义,息,便是事物的征候。对于自己来说,信息是对事物某些特性的了解,对于他人来说,信息是对事物某些特性的介绍。
第六节 为何印象之和称为信息
信息,是某一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某些印象。某一印象,只反映事物某一特性,印象之和,才能反映事物多项特性。事物特性具有多样性,有时只需或只能形成某一印象,有时只能形成某些印象。任何事物与人碰撞,都可能在脑中形成一串印象,形成单一印象的情况很少。如某一事物特性用甲、乙、丙、丁等表达,会非常的不便,故用信息统称之。就像几粒珍珠,只能称为珍珠,但是,当把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时,再称为珍珠就不切合实际,因它不但是珍珠,更是项链,是由珍珠组成的新事物。一条项链甚至只用一颗珍珠,用多少并不影响项链的形成。信息也是串起来的印象,为了叙述的方便,一个印象可称为印象,也可称为信息,多个印象统称为信息。
既然印象是由电子冲击脑细胞所造成,能否把那些电子称为信息?这是不可以的(无脑的物体可以)。因人是智能生命体,与事物碰撞而产生的反映,远比无生命体复杂的多。人能联想,能推理,能形成印象。而一些物体却无这样的功能,如酸碱溶液碰撞,只能引起中和反应,并产生气体和热量,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反应或反映。
电子一旦在人体中聚集,会立即消失,不会长时间停顿,况且,它在人脑中的运动,不是最终反应,只有电子流经大脑时留下的痕迹,才是最终反映,电子只起到了承载事物特性的作用。所以,涌入脑中的电子流不是最终形成的信息,电子的聚集是产生信息的一个阶段。
信息再次传递,是把头脑中的印象向他人“描述”,而不是将那些电子保存起来,趁机原原本本地向外界输送。大脑虽能复制那些电子流(回忆过程),但无法在体外架设电子再次传输的通道。即使有传输的线路,人也无法接收,因人体未长电极,不能与导线相连。人只能将脑中的印象转换成肢体动作(说话、写字、画图、表情、打手势等),向外界展示,他人通过媒介(声波或光波等)使之与自己的五官产生碰撞,再次形成带有原事物特性的电子流,而后冲击脑细胞形成新印象。写的字,画的图,都不是将体内的电子洒在纸上,也不是电波运动曲线的素描,是电子运动特性的解释,即在纸上形成的痕迹,这些痕迹所表现的内容,才是印象,才称为信息。
第七节 发生在人体内部的碰撞,
人体外部事物,需与人体碰撞,才能使神经末梢产生电子而产生感觉。人体内部事物,是如何被感觉的呢?
人体非为一种器官、一种物质组成,而是一个复合体。这些器官和物质虽紧密联在一起,但它们是不同的事物,各自有各自的特性,发挥各自的作用。
人体自己感觉自己,是人体感觉事物的特殊过程,可把这个过程看作是闭路反应。例如饥饿,是体内肠胃对神经的刺激,而使神经产生电子流,这些电子流传输到大脑,能形成饥饿的印迹。又如思考,也是人体内部事物的展现,只不过这种事物藏在大脑深处,只有思考者自己知晓,他人不能直接感觉。大脑是物体,思考是一种现象,可把二者看作是不同的事物。人的思考是特殊事物的运动,既是运动,就有某些能量与脑神经碰撞,从而刺激脑神经,产生电子。这些电子,同样能促使大脑合成带有思考内容印迹的蛋白质,即形成印象。
外界与大脑碰撞而产生的印象,通常是自然界的外貌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感觉,包括观察、聆听、触摸等活动。大脑内部的碰撞,通常是对事物的想象、回忆,是纯思维活动。认识世界,发现某种原理、规律,需两种活动交替进行。只观察、触摸,不思考,只能形成感性认识,只知是何,不知为何。只思考,不观察、触摸,思考无根无据。首先是观察、触摸,而后是思考。
人的思考,可能是一次回忆、一次计划、一种计谋、一次推理、一次比较、一次计算、一次幻想、一句谎言的设计、一种理想、一次文学或美术构思等等。无论大脑进行什么活动,只要产生印象,就是大脑与事物的碰撞,就是闭路反应,就是信息的形成。甚至做一个梦,也是生产信息的过程,只要大脑中残留着梦中的景象,就是信息。
第八节 一次与二次信息
为区分直接与间接采集的信息,引入一次与二次信息的概念。
某一事物与人体实质性的碰撞(包括借助介质),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命名为一次信息。
同一事物或不同的事物,无论多少人、碰撞多少次,所形成的印象都是一次信息。
一次信息,是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事物对人的“自白”,它只存在于人脑之中。
一次信息,被直接碰撞事物者独自得到,这些信息,不但未直接碰撞的人不能采集,而且直接碰撞者也会忘记。为便于记忆、传递,需将脑中的印象附着在某些载体上,即对头脑中的印象进行物化或声化。这些东西,或这些东西再次被他人感觉而在脑中产生的印象,命名为二次信息。
二次信息为何能被人再次感觉呢?因其物化或声化后,具有客观存在性,本身已成为新事物。既是事物,同样能与人体碰撞,从而形成印象的印象。
二次信息形成的机制与过程,与一次信息相同,都是五官与事物碰撞的产物,只是五官碰撞的是他人物化或声化后的印象,而非碰撞了信息所反映的具体事物,这是二次信息与一次信息截然不同之处。
凡是五官未直接碰撞的事物,而是经人“中介”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都是二次信息。二次信息,无论多少人传递,无论传递多少次,皆称二次信息,不再称三次、或X次信息。
二次信息,是人对事物的描述,是描述者代替事物对他人的再次“自白”,是事物在人脑中的间接反映,再次感觉者起到了接力作用。
二次信息不但能存在人脑之中,还可存在于人脑之外。
一次信息,是二次信息产生的前提,无一次信息,便无二次信息。二次信息,必然是一次信息传递、扩散的结果,无二次信息,一次信息就不能传递、扩散。如出现海市蜃楼,人观看后,脑海里就会产生绚丽辉煌的景象,这些景象,就是一次信息。海市蜃楼瞬间便消失,但头脑中的印象却不会立即消失,能保存几天、几年、甚至终生。因这种景象罕见,只有少数人有幸目睹。为使更多的人感知这一奇观,发现者会用语音、书写等方式向他人描述。他人通过聆听或阅读,脑中也会产生海市蜃楼的影像,形成二次信息。
一次信息,是自己对事物的直接感觉,需亲临其境、认真观察,才能采集,虽耗时耗力,但采集的信息较为真实。二次信息,是他人对事物的描述,不必亲临其境,便能采集,虽省时省力,但有时缺乏全面、直观、细致,甚至虚假,需认真领会、分析。
第九节 任何事物特性都能形成人的印象
信息,不是只有海市蜃楼这样罕见的事物,才能形成。宇宙中的事物,只要在碰撞的范围内,并达到一定程度,都能在脑中形成印象。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是大自然的杰作,如高山、大海、太阳、闪电、雷鸣等,有些则是人为的结果,如甲骨文、兵马俑、万里长城等。
无论长久还是瞬间存在的、无论人为还是自然的、无论宏大还是渺小的、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无论曾经还是刚产生的事物,都能被人感觉。流星虽短暂,但能在脑中留下发生、消失的痕迹,针头线脑虽微小,脑中也有它的身影。不能与人体碰撞的事物没有,不能形成印象的特性很少。有些事物迟早要与人碰撞,有些特性迟早会在人脑中形成印象。甚至可依据现存事物的规律、特点,而预测未来将要产生的新事物,形成预测性信息。
第十节 虚假信息的生成
信息的概念说明,无具体事物作反映源,就无信息。那么,虚假信息是怎样形成的?
虚假信息不是外部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它是人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也是事物的展现,是存在脑中的事物。人会把某些毫不相关的印象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毫无规则、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堆砌。是把“羊头”与“狗肉”的印象揉合在一起,或进行颠倒,而后物化,形成二次信息。这些二次性的东西,虽不是外部事物的反映,但它是“胡编乱造”这个事物的反映,是新事物。既是事物,就有“自白”的本领,就能被人再次碰撞,从而产生印象,这就是虚拟后的信息。因是“人云亦云”,自身并未亲临其境,所以也会有人信以为真,误以为全部是“羊头”或全部是“狗肉”,或分不清是“羊头”还是“狗肉”,造成以讹传讹的局面。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造物主未给它们安装骗人的“程序”,它们所呈现的面目绝对真实。如看到山,绝不会是海景。真实是事物的本质,出现不真实,那不是事物在“骗”人,而是人自己“骗”自己,要么就是他人对事物做了“手脚”(凡是做了手脚的事物,是企图传递的二次信息),不然就不会虚假。
人对事物的认识,虽有时并非全面,但总不至于把“羊头”认作“狗肉”,绝大多数印象比较正确。把“羊头”认作“狗肉”的人,肯定是“孤家寡人”,绝对不会是“众爱卿”。就是“孤家寡人”,也不是一生一世,事事都不能区分“羊头”与“狗肉”,错误认识必然少于正确认识。一旦事事都分不清了,就是白痴。但是,那些蓄意制造虚假信息的人不是白痴,而是害人的精鬼。
人天生有虚拟事物的本领,这种虚拟有时是人的幻想。多么聪明的人也不能拒绝幻想,多么愚钝的人都存在幻想,世上无不存在幻想的人。现实中没有的,幻境中全有,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幻境中全能做到。可幻想自己是国王,有百依百顺、妩媚动人的王后,有数不尽用不完的金银财宝。“国王”、“王后”、“金银财宝”都是以往形成的零星印象,“百依百顺”、“妩媚动人”是临时的想象,这些零星的印象与想象组合后,就是幻境。幻境中可无乞丐,无懦弱,可是神,可是仙,可号令“天兵天将”,可占领“全世界”,对漂亮男女,甚至可想入非非。摘星星,挑挑捡捡,抚月亮,又嫌月牙儿凉。思绪飘忽不定,情绪变化无常。美好时,常仰天大笑。恐怖时,又会心存余悸。善良时,修桥补路,尽得赞扬之声,俨然“天使”而自居。凶狠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又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刽子手”。人尽管张开幻想的翅膀,在“太虚幻境”翱翔,玩他一个翻江倒海,天昏地暗,任你自卑、自恐、自大、自美,尽享最大自由。
人无法干涉他人幻想,也不应干涉,幻想世界是自由王国最神圣、最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不允许幻想,那将是对自由的践踏,最低的权利也被剥夺。
幻想,虽不会千篇一律,也不会只有一个,但终究是凭空的想象。有些幻想属于“隐私”,是非常荒诞的“事实”,是不可赦免的“罪恶”,只能想象,不能实现。
幻想,发生在心灵深处,尽管其“荒诞”或“可恶”,但不能被他人直接感觉,他人便不会受到恐吓或羞辱,因此不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一般情况下,人不会传递虚幻的东西,而是封锁,害怕他人笑掉大牙,或自己难以为情。如有人传递,纯属吃盐太多——咸(闲)坏了。有些幻想必须永远禁锢在大脑深处,不能窜出脑外,否则,就不在是幻想,有可能是野心的张扬、流言蜚语、狂人的怒吼、罪恶意念的宣泄、流氓的污言秽语、惹祸根苗或虚假信息。
科学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它以某些事实为依据,以脑中真实的印象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准则,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试验,从而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或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设想。科学想象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是设计方案,是猜想和预言。
第十一节 虚假信息为何能骗人
真实的信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经得起考验。有人说泰山多么雄伟,几乎人人都相信,因许多人曾到泰山游览,并向他人传递关于泰山的信息。有人虽未亲临泰山,但有关信息却储存了许多。为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可实地考察,从而得知泰山在山东省辖区内,且雄伟壮丽,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山。
虚拟的信息,无根无据,经不起考验。还有一座山,叫大荒山,大荒山上有个无稽崖,无稽崖上有个青埂峰,青埂峰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遗留的石头。谁知它们在那里?无人知晓,因其根本不存在,那是《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作者把山、崖、峰、埂、石等印象撮合在一起,而后向人们描述,是文艺作品的虚构,找不到这些东西很正常,找到就大大的不正常了。
虚假信息,都是二次信息,造假者根据他人不可能实际考察其所描述的事物,就肆无忌惮的骗人。他人传递的信息,很少有人去考证,懒怠去考证,有时无法考证,或很难考证。有些人,又有偏听偏信的毛病,使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
因“羊头”或“狗肉”曾经是事实,造假者就用它们作掩护,无曾是事实的东西作掩护,虚假的东西就难以骗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如未接触过,人也不会轻易相信反应它的信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无人发布“出售一块太阳”的信息,因太阳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和热量,能摧毁和熔化任何物体,它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表面温度也有6000℃。地球距它约1.5亿公里,仍有被烤焦的危险,人根本无法接近,即如此,焉能将其执掌。所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无人能获得一块太阳。“出售一块太阳”的信息,是最荒谬的信息,无人相信、也无人发布这样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人所接触的虚假信息,不是无边无际,不是距离事实太遥远,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是曾经是事实的东西,或大部分是事实,少部分是虚假,大部分事实掩盖小部分虚假,或大部分虚假,掩盖小部分事实,小部分事实是为大部分虚假涂的脂,抹的粉。因造假者多采取张冠李戴,半真半假,遮遮掩掩的策略,无中生有的做法很少见,所以能蒙蔽很多人。天鹅存在是事实,一些人曾看到它的靓影,骗子就把鸭子说成是天鹅肉,有人竞高价购买,结果吃了一肚子并不珍贵的鸭子。
当印象与事物特性一致时,得到的是事物真实的信息。当印象很少时,得到的是事物片面信息。当印象与事物性征相反时,得到的是事物错误信息。当人蓄意张冠李戴时,就是虚拟的信息。
错误与虚假信息无本质区别,它们的特征一样,都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虽传递错误信息与传递虚假信息的动机不同,但都能误导人,其“罪过”是一样的。某人把狗误认为狼,大喊狼来了,向他人传递了错误信息,虽动机良好,但还是引起了他人的惊慌,造成了不良后果。
信息可真可假,甚至错误,这是信息独树一帜的性质。真实、虚假、全凭人的需要,全能被人利用。
古时,有一则相亲故事。女方豁嘴,男方瘸腿,为掩盖各自的缺陷,媒人安排两人相会时,采取了“走马观花”的策略。女方含一枝花,对男方说是为造成“鹤立鸡群”的效果;男方骑一匹马,对女方说是为造成“羊群里出骆驼”的效果(便于双方确认)。在男方眼里,女方是亭亭玉立,眉清目秀的佳人,且有“弄花”的雅致。在女方眼里,男方是威武雄壮,五官端正,且“高人一等”的美男。双方只看到对象优良一面,缺陷却巧妙地掩盖,结果是彼此彼此。世间真有此奇事,就是一个传递虚假信息的典范。
第十二节 信息的传递
直接碰撞事物而形成印象者,可将印象用不同的方式、载体,向不能亲临其境的人描述,而使他人产生或等待他人产生基本一致的印象,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有时间和空间之分。时间上的传递称为储存,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储存是信息的延续和继承,是为感知曾经发生的事物,无信息储存,曾发生的事物就无法再次被人感觉。通信是使远距离的人感知某些事物,是信息对空间的跨越,无通信,就无法感知遥远的事物。
信息的传递,一方面是因人有传递、接受信息的本领,另一方面是人的需求。无传递、接受信息的本领,就无所谓信息的传递。不需要信息,也就无人传递信息,既使有人传递,他人也不愿接受。“造物主”给人类安装了功能齐全的五官和大脑,人类又制造了许多器械,采取了许多方法,这些东西,都是人类采集、传递、储存信息的法宝。
人的祖先,为求救、觅食或寻找同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养成了采集、传递信息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理需求,这些习惯性的东西,遗传到了现在。
人度日时,不接受许多信息,会觉的空虚,不将得到的信息抖落出去,就像负重一样难受。一旦产生那样的感觉,大脑就发“脾气”,变的不“安分”起来,促使人采取一些行动。有人逛商场,什么也未买,也有满足的感觉。有人去旅游,没捡到钱财,甚至是消耗一些财产,但还是乐此不疲。人为何有这些兴致呢,因不是一无所获,而是收获颇丰,得到了许多信息。这些东西虽不全是宝贝,但也不是毫无用处、一文不值,它能驱赶寂寞,是治疗忧郁的良药,是愉快的“伴侣”,是精神食粮,是生存的需要,是顺应人习惯的缘故。
采集信息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欲望,采集信息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活动。有些活动极易厌烦,白馒头也有不愿吃的时候。唯独采集、传递信息,不易厌烦。当发生一些事或出现新物体后,总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停止行进的脚步,去围观、探听,不管那些事物与自己有无关系,充分展示了人的好奇性。
经修饰的二次信息,传递者暗藏了诱饵,其精美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会使人洗耳恭听。彼有传递信息的闲情,此有猎奇的逸趣,彼此一拍即合。一般情况下,双方不必签订供需“合同”,传递者自感有“义务”传递,接受者又认为有 “责任”接受;传递者无需人强迫,接受者也不必人动员。有时还会出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不知不觉说漏了嘴,道出了实情,走漏了风声。所以,信息的传递,既简单,又易行,又快速,又不需大的体质消耗。况且信息多是免费赠送的,不采白不采,采了也白采,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小道消息、街谈巷议。
有些信息,因不需要,所以不愿采集,但传递者却费尽心思,声势浩大,强行灌输,他人迫不得已而接受。“吃嘛嘛香”,“收礼还收脑白金”,都是强行灌输在他人头脑中的印象。不需要这些东西的人形成了这些印象,就是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体质的无谓消耗!
眼睛有猎奇的“毛病”,耳朵有不分好歹的“缺陷”,不管啥东西,只要撞上,就不放过,这也是它们的“习惯”。有些信息人非常的憎恨或惧怕,还是被这些“不会办事”的家伙给抢了回来。有时人遮眼、堵耳,这是对它们的惩罚或无奈之举。信息传递者正是抓住了五官的这些“缺陷”,肆无忌惮地“施暴”,“残害”人们!
有些信息传递,需签订合同。如电报,信件,有线电话,移动电话,网络传递的信息等,都是合约的体现。需传递者只要付费后,有权要求他人传递,传递者接纳费用后,有责任将信息传递到指定地域,双方组成了权与责的关系。
多数信息,特别是重要信息,人会采取各种载体、方法,进行物化。物化的信息,也是信息固化的过程。一旦固化,就能长久保存,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庆祝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了一座世界坛,它将携带着现代信息,经风雨,历沧桑,走向未来。
第十三节 信息采集、传递、储存的方法和器械
有些事物非常遥远,难以亲临其境,有些危险或极限事物,无法亲临其境,一些细微的东西,难以用语言、文字、图画、声音表达清楚,可使用某些器材,采取某些手段,把感觉、分辨、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
炼钢炉内的高温,人无法碰撞,只有用仪器才能探测。遥远的星球,只能用航天器材或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某些物体的面貌,非常复杂,仅凭语言难以表达详尽,可采取照相的方式。远距离的飞机,只有用雷达才能感知。微小的细菌,需用显微镜观察。PH值,可用试纸测试。低于20赫兹、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人无法收听,只能借助器材探测。远距离的通信,要靠电磁波、光波传递等等。某些活动,有人不能亲临现场,可用电话,文字或录像的方式传达。不便于传递,或无法传递的信息,可用机器传递。机器具有速度快、定时、准确、量大的特点。CCTV播送一则新闻,收看的人数大于3亿,且每人不止形成一个印象。这些印象之和,可达几十亿!无电视转播、接收器械,便无此高效率。
所有的设备都是人的五官延伸,所有的机械动作体现的都是人的旨意,都是在替人的手和脑做事,无人的操作,无预先编排的程序,它们不知该怎样动作。风向不是人编排的程序,因而忽东忽西,毫无规律。钟表运动方向是人设置的程序,每个时间刻度,都是人的印象,所以它们总是朝一个方向运动,报时(传递信息)也较准确。导弹之所以能精确命中目标,也是因人的控制与导引。无人脑这面“镜子”,无论借助何器材、使用何方法,都无法产生影像和印迹,谁知事物是什么东西?信息又是什么玩意儿?
一般情况下,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情景等方法表达。交谈,是用语言在传递信息。书信或报刊,是用文字在传递信息。统计数字、房间号码、车辆型号等,都是用数字传递的信息。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求救的信号SOS等,都是用符号传递的信息。照片、绘画、录像等都是用图像传递的信息。某些景物,战斗中的旗语,肢体的动作或表情等,都是在用情景传递信息。
第十四节 人对信息的错误认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6 8:40:59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