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1355 0
2007-05-19

货币化下的国家经济运行模式及其选择
—— “国家理财”的本意:货币化下国家经济运行模式

本栏多篇文章说到“国家理财”,题目未必使人对其论述在意。世人,尤其是国人,能认识与理解“国家理财”真谛的恐怕不多。释义作副题,专作一文。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都将阶级斗争作为以往人类社会历史,其社会形态变迁的基本依据,这道理不错。但“官逼民反”的背后,所隐含的“国家理财”或“政权理财”的败笔,却少人能谈及。而在现代社会,未能认识“货币化下的国家经济运行模式”及其可选择的模式,就不能进入国家治理的“自由王国”。

商品经济社会的出现,源于社会分工。这么算来,商品经济社会已有几千年了。

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那么,马克思论述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危机”的现象,它的“共性”是什么?这70年来,世界为什么不再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中国为什么会莫明其妙的出现前所未见的词汇“流动性过剩”?

其结论都是“国家经济运行”。

“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伴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同时出现。早期是“易货”交易,没有“一般等价物”。后来有了金银等,再后来,是信用、是是国家信用——货币。

绝不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货币形态的实质性变化与社会形态的变化的关系。

除了原始社会,商品经济出现后,实质只需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物信用社会”,一种国家信用社会或称“社会信用社会”。前者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后者以凯恩斯主义为分水岭。

只提一个认识:如果“国家信用”能早点“发明”与实施,世界的历史会改写很多,“封建”的“皇朝”政制,或可更多的存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可以用“国家信用”的发明来容纳,并不一定要所谓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从最本质上说,“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过“封建社会”也实行的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分工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非得将还有一点生产资料的“农民”,变成“无产阶级”的工人才能建立——社会形态的进步,绝不是要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才能改变,阶级斗争并不是社会运动的源动力,人类社会形态这近几千年,反倒是一个异化了的过程。这有点扯远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上,不能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换言之,只有在生产关系(不再是从“生产资料所有的形式”)的层面上,最终从“分配”的关系上,才能区分。

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社会经济运行会出现的问题,“东方”社会,转向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都一样会发生。自然运行的商品经济社会,必定能出现贫富悬殊,故,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靠制度的建设才能建立,它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作了如上铺述,可得如下概括: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本质是一种货币经济社会,一种国家信用社会。现代社会的政治目标,已不能脱离其经济运行的“国家理财”模式。一种特定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家理财模式),导向一种特定的社会性质或社会制度。早前的一文,提到“国债不是债”,是一种共和社会的货币经济运行模式可采取的一个手段,可认为是“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共和社会)才会使用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性质或社会制度,可通过特定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家理财模式)进行表达。

(写于07年5月18日)


人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5389
邮 箱:21cncncom@21cn.com,ouyangman@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