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是,很好的问题,值得思考
这个事实又一次充分反映了社会价值所向。
现在这个社会,太正常了,毕竟,知道高老师的人只是经济学界的这几个人,但知道那个陈晓旭的(或是知道林戴玉)的,却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更何况人家还是出家(还是信佛)之后死的,这更能成为众人议论的问题了,而高老师呢,又有几个人知道当初的难处,现在社会,没经济学,大部分人都能活,但没电视,绝大部分人活不了。
我只能说这是学术的悲哀!做学问的人的悲哀!
学术和娱乐是不能同比的
做学术就要甘于寂寞,做娱乐一定要闹起来的
做什么职业要有不同的趣味的
楼上说的是呀,还是觉得不是滋味~
真是个愚蠢的话题!
在大众知名度上,高红叶算什么!
这个话题本身确实很无聊:
一,在公众知名度上高确不如陈(要知道陈让多少中国人熟悉红楼梦这部旷世经典);二,难道只有让媒体大肆炒作才能体现一个学者的价值?我觉得思想的继承更有意义!
这就足以证明
我们国家对经济学的重视不够!!!
说的很好啊!
反映了社会价值所向!
老先生甘于寂寞八十载,现在何必要挣个热闹呢。
学术界和娱乐界本就是两片不同的天空。
死者为大,二者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价值。关键在于后世能将这种价值继承多久。
这不是一个领域怎么具有可比性,他们是各有各的价值,只不过影响的范围不同而已,但是这两个集合互不影响。
我是受陈的角色影响的观众,我喜欢她扮演的角色,我为她的离去惋惜。我同样也是学习高的教材过来的,我欣赏他的才华,我为他的离去痛惜。这有什么冲突吗?
只不过我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更贴切的说是学术的影响力不及娱乐界。这可能与学术的枯燥不及娱乐的鲜活有关吧。
为什么做学问的就一定的人人皆知呢??
为什么做学问就要比艺人更高级呢??
其实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是学经济的,应该知道什么叫价值规律,哪个稀有,那个就值钱
恩,陈的死媒体炒作的意味更多一点,与其这样不如让高老安安静静地离去,毕竟我们这些经济界的人没忘记他.
象高老这样的经济学家在中国还不算稀有吗?
我国经济学界杰出教育家,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资深翻译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荣誉教授高鸿业先生遗体告别仪式,5月24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教育部部长周济,卫生部部长高强,国家电监会主席尤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国家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苗复春等领导同志,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商务印书馆、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首都经贸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编辑部、《经济学动态》杂志社等单位敬献了花圈或通过各种形式对高鸿业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黄达、校长纪宝成、常务副校长袁卫、副校长林岗和杜厚文、李昭公、杨德福等老校领导以及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出席高鸿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秘书长韩永文等出席高鸿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经济学院师生代表,高鸿业教授生前友好和亲属代表也前往送别。
通过各种形式对高鸿业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胡代光、范家骧、吴树青、陶大镛、刘文忻、冯金华、尹伯成、张培刚、林少宫、洪银兴、滕维藻、谷书棠、冯子标、丁冰、谭崇台、刘诗白、吴宣恭、曹开林、朱绍文、程恩富、刘国光、宋涛、卫兴华等。
陈的死就是用来炒作的,而高前辈的死是用来哀悼的~~~难道我们也要去炒一下么..
他们的受众不一样
前者属于人数相对较少的社会精英
后者代表的却是纭纭众生
也许您比高鸿业NB100倍,但请您积点口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