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凤谈吃》,聂凤乔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20.00元。


《天下味》,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24.00元。

《中国吃》,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19.00元。

《津津有味谭·食疗卷》,陈存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8.00元。
君子不远庖厨 □杨小洲
文化人似乎都爱吃贪吃,知味善饮,其结果便是盘中餐杯中物皆换作文字,成了文学大餐。最早读香港蔡澜先生谈吃的文章,能从那些文字间嗅出山珍海味的味道来,免不了要在餐桌上寻访佳肴。后来读到台湾唐鲁孙先生那些谈吃说旧的文字,才知道酒食里还有许多典故和传统。这些读起来勾人食欲又引人遐想的文字,要写出趣味给读者品味,颇不容易。这类“谈吃”文章与“谈书”的文字类似,自需一番修养和功力,大可辟为一门专类。台湾钟芳玲小姐《书店风景》里记载法兰克福“玛哈斯饮食书店”、“伦敦厨师书屋”、“费城烹饪书摊”三家饮食主题书店,专卖世界各地的食谱和饮食相关的图书,推广吃的文化,可见“饮食文化”早已是“与国际接轨”,称“‘吃与喝’无疑是人类永不厌倦的主题”自有它的道理。尤其玛哈斯饮食书店老板汉姆特说“烹调是独立的象征”,令人联想到“吃喝”的精神层面上去。这与聂凤乔先生所提“烹饪文化”很有些相似,意在与“吃喝”划清界限。
聂凤乔先生早年尾随“刀包厨”的父亲当帮手,大有“父子兵”的经验。不过这位主厨的父亲并不愿儿子以厨师终生,因此聂先生得以家传技艺写饮食文章,全靠自己修为。他“谈吃”的专著目前业已结集出版的有《蔬食斋随笔》、《蔬食斋随笔续集》、《蔬食斋随笔别集》、《老凤谈吃》和《食养拾慧录》。前三部书为一个系列,专谈蔬菜食物菜馔,是“素食”汇集,虽在别集里兼谈些奇异饮食,只为增添一些趣闻。后两册书所谈范围较广泛,但大体不离他的饮食趣味。《老凤谈吃》以“烹饪文化”、“味在肴外”、“食补佳肴”、“素的艺术”、“入馔荤腥”、“天下珍馐”六部分组成,可看作“文人谈吃”一类,叙述饮食典故与菜式制作,多杂有个人见闻和各地饮食风情。《食养拾慧录》分“食论篇”、“食养篇”、“食料篇”、“食技篇”、“食馔篇”五篇,从章节标题可知此册当以饮食养生为主。这些六十余万字的吃喝文字,据说并非他文章的全部,此外尚有几十万字笔记,收集关于饮食资料。这样看来,虽然他听从父亲嘱咐未以厨师为职业,却以写烹饪饮食相关的文章毕其一生,终究未脱“饮食”这个范围。
《老凤谈吃》第一篇《饮食文化乎?烹饪文化乎?》谈作者自己一个观点,便是他多次强调的将“烹饪文化”替代“饮食文化”,理由为“烹饪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烹调与饮食。烹调是生产劳动,饮食是消费活动。”作者说:“我还有个认识:‘饮食文化’的提法极不妥当,应当说‘烹饪文化’。”又说:“只有烹饪中的烹调,才配称文化,才是发生文化之母。”其实这样的设定和推论终究无大意义,不必太过认真。聂先生是烹饪世家,难免对烹饪寄予个人情感,但如今所谈饮食文化,其实也包括“烹调文化”在内,是因有了对饮食的讲究,才促使庖厨发展美味佳肴。这样说来,似乎还是以“饮食文化”包含“烹饪”来得准确。这册“谈吃”不足十万字,却写得随意轻松,书中《箸、刀叉与文明》、《无为清静道家餐》、《“烹小鲜”与道家饮食观》、《“乡土烹饪”的思考》、《食品雕刻之我见》、《“返祖菜”三虑》等,都是作者见解高明的文字,读之甚感有趣。
《食养斋拾慧录》,收入的文章甚庞杂,多谈饮食养生之道,共一百五十五篇。这些文章早先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刊发,汇集起来约有十六万字,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结集出版。不过这早期的版本坊间现已难觅,这次收录在聂凤乔先生作品系列,也较之以前更为充实。他对饮食所思所想颇多,谈饮食养生也不例外,自成一种观点。譬如“饮食为中医药之源”,颇可得到读者赞同。又说“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查古代医籍并无记载,是今人语言,云云。他称“生命在于饮食”,贵在“享受饮食的乐趣”,此语亦别致,显示出“吃”的重要来。这与香港著名中医陈存仁先生药膳养生的谈吃文章《津津有味谭》不同之处,在他并不以医药典籍的记载与考据入手,而以自己擅长的烹饪来强调养生的作用,成一家之言。
聂先生的谈吃文章,遣词造句都极工整,难得他将文字铺叙周详,细致而不琐碎,有一种质朴的大气。倘若需举两岸三地的已故美食家的作品作范例,可称唐鲁孙代表台湾,陈存仁代表香港,聂凤乔则代表大陆。此语虽近乎狭隘,但大抵距事实不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