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正视贫富分化总比漠视好!
于成玉
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为国家广电总局作审计工作专题报告时指出,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 ”,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 5月24日新华网)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就注意到了。他说:“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邓小平说:“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他设想:“在本世纪末到达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
令人惋惜是,对于避免产生“两极分化”问题,虽然邓小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并把在“在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同上)以及“解决办法之一”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政策设计却都当作了耳旁风。不仅如此,甚至连秃头虱子明摆着的由于政策失误而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都视而不见,不敢正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有些人总认为,一旦承认了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那就等于自认改革“失败了”、“走了邪路了”,而这还了得?!因为邓小平在说了上述那些话之前,还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111页)因此,不论到何时,决不能“自认”改革“失败了”、“走了邪路了”。然而,社会毕竟存在着“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马太效应”的“烟雾弥漫”,它并不能因为人们的矢口否认就会自动“烟消云散”了。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总算有一位高官出来说了一句百姓早就看在 眼里,印在心上的大实话。在笔者看来,虽然李金华一句大实话一时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正视总比漠视甚至不承认好。因为邓小平在十年前谈到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这个话题时曾经讲过:“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同理,今天我们审视社会结构状况时,只有如实承认存在着“两极分化”,那么,改变“两极分化”也“就有希望了。”
末了要说的是,诚如李金华所说,“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马太效应”确实“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然而,在笔者看来,引起”关注”的应是政策的生产者,而不应该是泛泛的“大家”。中国有句老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两极分化”是由政策设计请出来的,那么很显然,就应该由政策设计再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