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7192 25
2007-05-29
<P  align=center>《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之小异</P>
<P >最近借到了两本书,一本是范里安高微的英文原版书(以前学过中文版的),另一本就是张建平所著的《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两本同时看来感觉颇为有趣,深感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的某些观点提一点小小的异议,当然这决算不上是为主流经济学正名,只是出于严谨,对《终结》一书提的一点小意见而已。</P>
<P >《终结》一书本人没有读完,但是粗略翻来,大概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页,作者引述佛里德曼的观点,所谓“我们一直在劝戒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但实施的却是社会主义。”这里我想指出的是,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佛里德曼及其追随者之所以极力强调ZF的不干预,完全是建立在社会法律的健全并且运行顺畅的基础上的,抛弃这个前提,而否定其观点是不可取的。最近看了新京报上经济中心姚洋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之谜的”,感觉有点道理:法律的缺失使得ZF不得不常常干预,这种干预通常是以各种繁文缛节实现的。繁文缛节使得人们整日显得非常忙碌,忙碌本身创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但是却效率低下,社会运行成本高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里德曼的本意应该是说,美国社会虽然极力劝戒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但是ZF本身却常常行之相反,产生了过多的不必要的干预和官僚主义,而与经济模式多样化扯不上什么关系。事实上,这一点对中国尤其有意义,一方面有人没事做,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做。有不少ZF工作的同学上班确实是以看报纸和聊天为主,而忙碌的时候又是以处理大量公文为主,但是这些公文是否能创造价值和公共服务呢?基本上倒是创造了保险柜的需求。</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FONT>页,所谓最大值问题。作者认为经济学家们只关心一阶导数,从而使其分析不严谨。本人以为,作者真是大大的委屈了主流经济学家。随意翻看范里安的高微教材就会发现,在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章中,至少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章内容以及附录里面的大量篇幅,都在讲极值问题的二阶条件,也就是充分条件——海塞矩阵。倘若经济学家们不分析它,那么比较静态分析就无从谈起,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也没有意义了。但是现实是,即便是范里安这本“低级”的高级微观教材,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论述消费论和生产论的二阶条件上(这也是高级教材和初级教材的差别),跟不要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WG</FONT>了,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忽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基本上都是来自萨缪尔森的那篇经典的博士论文(数理经济学基础,似乎是这个名字吧)。事实上,经济学家们不仅没有忽视这个问题,相反,大量研究了这些问题,比如鞍点问题,库恩塔克条件等等。</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书中大量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但问题是,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不可证明的,用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当然这是我选修组织行为学时被灌输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1</FONT>页,关于“稀缺”和“盈余”的争论,作者认为“另一方面,又将。。。。。。”。这段话实在是看得我云里雾里。个人以为这些想法大概源于不少经济学论著的不太严谨的文字表述。在文字中挑毛病是很容易的,但是从数学公式中挑毛病就不容易了。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需求函数的推导的来源于一个约束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个式子之中,所谓的稀缺应该是表现在预算约束(尤其是带有禀赋的需求)。这里,交换双方的秉赋是有限的,因此面对人们几乎无限的欲望,自然是有限并且是稀缺的,换句话讲,即便是面对编辑递减的效用,在禀赋资源的约束下,谁也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用最大化,而这也和效用的“非餍足”性相一致,这一点会在后面提到。因此,我看不出“稀缺”和“有效”有什么矛盾之处。此外,作者在写“而稀缺就是用于。。。。。。即需求是无效的”似乎忘记了价格的作用。总之,我想很多人大概也不太理解这一整段话的含义。</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6</FONT>页,在“不着边际的边际理论”中,作者所提的批判,个人以为适用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那个时代,数理经济尚不成熟,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一些不太严谨的文字来描述问题,因此“边际”革命时代的文章现在看来有点“不着边际”有情可原,但要是用来批判当代经济学,未免太小看阿罗和迪布鲁等人了。至于“边际”和“最后”的问题,如果作者肯画一张离散的需求曲线的图,就会立刻发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单位需求量(例如)的最后一单位的价格就是该种商品的均衡价格,这在劳动需求曲线上尤为明显。</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8</FONT>页,作者一直揪着“导数”“微分”什么的不放,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边际就是导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边际效用,就是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增加一单位时,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此时,增量是一,所以MU=ΔTU)至于某些教材的问题,并不代表经济学的问题,况且,这些教材大多数是初级教材,并不希望引入大量数学,因此就要用一些不带严谨的文字代替。此外,人们常常提到的边际的概念也是离散的情况,当然和导数的概念有差距。</P>
<P >7、<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LM</FONT>,其实不用作者来批判,这个东西已经是石器时代的东西了。</P>
<P >上面的异议只是很少的几处,现提出来共同探讨一下。但是本人向来认为,当代的经济学不是用数学是很难说清的,因此,仅靠简单的数学和文字也很难准确地指出其可能的错误。唯有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才可能证伪。而陷入对假设和结论的争论未免空洞而无果。PS:《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或许叫做《〈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更好。</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31 12:55:00
以下是引用zhaojumping在2007-5-29 14:55:00的发言:

《终结》一书本人没有读完,但是粗略翻来,大概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

1PS:《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或许叫做《〈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更好。

非常感谢你能如此认真地评论《终结》。对你的小异我略做对应解答如下:

1。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我并不系统深入了解,感觉上弗里德曼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待“社会主义”的。如你所说,弗里德曼的话是有前提的,但是其中恰恰包含了(我认为)社会主义一定是一个人治而非法制社会这种偏见。事实上,直到今天,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成了莫衷一是的东西,而且这种讨论本身就把经济学和政治学混淆为一了。不深入纠缠也罢。萨谬而森不也是把马克思的东西以政治名义剔出其《经济学》了吗?

2。关于最大值问题,我认为主流经济学家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了经济学的本体而过于数学卖弄了。理性人假定我们必然得出理性人行为指向受益最大化,必然得出效用曲线单调递增这种结论。理性人不可能越过目标实施具有负受益(负价值)的行为,因此,处理理性人问题,基本上就是面对单调函数的问题,而单调函数不需要讨论区间内的最大值问题。

诚如你所说“倘若经济学家们不分析它,那么比较静态分析就无从谈起,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也没有意义了”,事实上我就是这个意思——静态分析、均衡都是主流经济学的误区!试想一想:所谓静态分析如供求曲线问题,如何可以把对应于时点的价格和对应于时段(时间流动长度)放在一个笛卡儿坐标系当中讨论?均衡是一个状态,必然对应于时点,即指某一时点上的状态,如何可以用两个流量(涉及到时段或者说无穷多个时点)的均衡来描述?

3。《终结》之思想的确依赖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这一点我在自我总结的时候已经明确了https://bbs.pinggu.org/thread-54903-1-1.html&page=4。作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是否可以证明,我想不需要怀疑了。“温饱思淫欲”这种古语也是层次需求论,精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同样是层次需求论。

我也相信,你我及其他网友,也都是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到网上磨牙斗嘴的,不是吗?

4。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过任何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除了不问缘由的假定和虚构的需求表。同上面2所述,效用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函数,而且效用本身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某时点上消费者的感受状态,它不可能和任何流量建立其一个二元函数关系,因此,不可能从效用函数的有关假定推导出任何涉及到流量的需求量的结论。

交换是互通有无,即交换双方用自有的物品去交换,我不知道怎么从中可以得出“稀缺”概念的。关于“稀缺”我有很多帖子,或许比《终结》讲得更清楚一些。

5。我看现代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其中依然对“边际效用”概念十分含混,“总边际”的概念依然出现在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当中。

不是我不愿意画一张离散的需求曲线,而是我从根本上就认为需求曲线不存在、不可成立。需求表都是编造的,无法从现实当中得到,我只要任意编造一个需求表,就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任何性状的需求曲线,这不是科学,是臆想。你给我一个源于实证的需求表出来看看再说吧。

6。我何尝不知道边际就是导数。你可以把我提到的问题归结为初级教材和编者的论述不严谨,但是需要解释的是,经济学的发展到了如今的程度,为何还会有这种不严谨的东西出现?如“总边际”概念是什么意思?

提醒你一点,导数是一个极限问题,不是你说的“增量是一,所以MU=ΔTU”,而是增量趋近于0时的问题。“一”是什么?一吨也是1,一克也是1。

7。同意你的看法,建议把IS-LM有关问题从经济学教材当中剔除。

我认为货币市场均衡问题的最滑稽之处在于,它用一个存量的货币供给来和一个流量的货币需求构建所谓的“均衡”。一个存量不可能和一个流量一一对应构建所谓的均衡。商品的需求曲线的不可成立就在于此,用于货币供求同样不可成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 8:05: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1 13:09:00

从zhao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仍然是把需求曲线作为一个基础来对待的。而我要指出的恰恰是这个基础的不可成立。与其默认其成立来讨论其它问题,不如直面需求曲线的成立与否。

经济学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依然无法、不愿直面需求曲线的实证问题,太可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1 19:24:00
心理学的东西能当作你的论据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00:03:00

让我很受启发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9 08:11:00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我买 了,但是没有仔细看,原因是没有太多的时间。

但是我感觉说的很好,很有思想,很有研究。至于说,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小问题,可能难免,也可能没有。但是不影响《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