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haojumping在2007-5-29 14:55:00的发言: 《终结》一书本人没有读完,但是粗略翻来,大概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
1PS:《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或许叫做《〈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更好。
非常感谢你能如此认真地评论《终结》。对你的小异我略做对应解答如下:
1。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我并不系统深入了解,感觉上弗里德曼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待“社会主义”的。如你所说,弗里德曼的话是有前提的,但是其中恰恰包含了(我认为)社会主义一定是一个人治而非法制社会这种偏见。事实上,直到今天,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成了莫衷一是的东西,而且这种讨论本身就把经济学和政治学混淆为一了。不深入纠缠也罢。萨谬而森不也是把马克思的东西以政治名义剔出其《经济学》了吗?
2。关于最大值问题,我认为主流经济学家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了经济学的本体而过于数学卖弄了。理性人假定我们必然得出理性人行为指向受益最大化,必然得出效用曲线单调递增这种结论。理性人不可能越过目标实施具有负受益(负价值)的行为,因此,处理理性人问题,基本上就是面对单调函数的问题,而单调函数不需要讨论区间内的最大值问题。
诚如你所说“倘若经济学家们不分析它,那么比较静态分析就无从谈起,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也没有意义了”,事实上我就是这个意思——静态分析、均衡都是主流经济学的误区!试想一想:所谓静态分析如供求曲线问题,如何可以把对应于时点的价格和对应于时段(时间流动长度)放在一个笛卡儿坐标系当中讨论?均衡是一个状态,必然对应于时点,即指某一时点上的状态,如何可以用两个流量(涉及到时段或者说无穷多个时点)的均衡来描述?
3。《终结》之思想的确依赖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这一点我在自我总结的时候已经明确了https://bbs.pinggu.org/thread-54903-1-1.html&page=4。作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是否可以证明,我想不需要怀疑了。“温饱思淫欲”这种古语也是层次需求论,精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同样是层次需求论。
我也相信,你我及其他网友,也都是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到网上磨牙斗嘴的,不是吗?
4。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过任何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除了不问缘由的假定和虚构的需求表。同上面2所述,效用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函数,而且效用本身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某时点上消费者的感受状态,它不可能和任何流量建立其一个二元函数关系,因此,不可能从效用函数的有关假定推导出任何涉及到流量的需求量的结论。
交换是互通有无,即交换双方用自有的物品去交换,我不知道怎么从中可以得出“稀缺”概念的。关于“稀缺”我有很多帖子,或许比《终结》讲得更清楚一些。
5。我看现代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其中依然对“边际效用”概念十分含混,“总边际”的概念依然出现在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当中。
不是我不愿意画一张离散的需求曲线,而是我从根本上就认为需求曲线不存在、不可成立。需求表都是编造的,无法从现实当中得到,我只要任意编造一个需求表,就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任何性状的需求曲线,这不是科学,是臆想。你给我一个源于实证的需求表出来看看再说吧。
6。我何尝不知道边际就是导数。你可以把我提到的问题归结为初级教材和编者的论述不严谨,但是需要解释的是,经济学的发展到了如今的程度,为何还会有这种不严谨的东西出现?如“总边际”概念是什么意思?
提醒你一点,导数是一个极限问题,不是你说的“增量是一,所以MU=ΔTU”,而是增量趋近于0时的问题。“一”是什么?一吨也是1,一克也是1。
7。同意你的看法,建议把IS-LM有关问题从经济学教材当中剔除。
我认为货币市场均衡问题的最滑稽之处在于,它用一个存量的货币供给来和一个流量的货币需求构建所谓的“均衡”。一个存量不可能和一个流量一一对应构建所谓的均衡。商品的需求曲线的不可成立就在于此,用于货币供求同样不可成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 8:05:1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