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故事】
王经理何许人等?公司采购部经理王五是也。
王五干经理时间已有三年之久,可是最近被解职了。解职的缘由是他擅自超量采购,导致货品在仓库中严重积压,致使公司资金周转一时陷入困境。和王五一同被解职的还有仓库的李主管。
公司采购计划的编制是有制度的,根据生产经营部门的生产计划(产品型号和数量及交货期)和技术部门提供的材料消耗清单逐一项目核定采购数量,列出本部门的采购计划表,同种同期的就集中采购。这个列采购计划表的工作是由
但是,这次王五不知道怎么昏了头。王五亲自负责的一个大宗采购项目进仓的数量远远超过李主管手头的采购计划表上的数量。李主管看到入库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计划表的数量,可是还有两个卡车的货没有卸车,李主管一下子急了眼,以为手下的仓管员点错了数,呵斥他们一边又一遍地重复点过,又反复核对送货单据,才确信没有点错数。于是便急忙找到王五,问问是不是采购计划表上的数量有误,或者是计划改变了而没有通知到他们仓库。
李主管刚一开口,王五就截住话头说这事儿他知道,是他有意识安排这样做的,计划没有变,多出来的数量让仓管员先办理入库但是暂时不入帐就是了。李主管的级别比王五低,个人关系也不错,就给了王五一个人情,为这批货分两批办理了入库手续,但是多余数量没有向财物部门上报。
这王五是怎样考虑问题的?以往几个订单都需要这种材料,但是本部门每次都赶采购进度而疲于奔命,每每生产车间都将交货期拖延的罪责加于王五的采购部门。这次王五来个未雨绸缪,一次向供应商订购了几乎两个现有订单用量的数量,而对方也以“量大从优”的理由主动压价,用低于往常的价格卖了这批货。王五当然知道入库环节会有麻烦,但是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办理临时入库,而对供应商则将付款条件商定为先付50%,余款货到仓库后一个月结清。谁知道市场情况有变,这个订单交付客户之后,王五期盼的下一个订单却迟迟不见踪影,时间飞快过了一个月,材料供应商拿着入库单来索要货款了,这时公司财务部门才知道这个超计划采购事件。公司财务一下子陷入了两难之地:付款会一下子占用一大笔资金,导致其它产品订单的资金短缺;不付款则供应商不答应,也坏了公司历来重合同守信用的名声,最坏的是因为资金量大会导致供应商资金短缺,可能会被其怒而告上法庭,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引起其它材料供应商的催款浪潮。
公司还是咬牙付了该笔货款,因为公司预计后边这个产品的订单不会就此完结,但是王五可就倒霉了。王五受到了总经理的严厉呵斥(简直就是辱骂!)和近乎一个月工资的罚款处理。这些批评和处罚王五都认可了,谁让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和这么倒霉呢?王五接受了处罚本来不至于被解职,但是,坏就怀在他在部门经理会议上又多嘴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辩解,让总经理觉得他根本就没有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今后可能还会发生这种对公司来说十分可怕的事情。
王五在经理会议上说了什么?首先他把憋在肚里的委屈说了一通,说自己买这批材料是出发点是用心良苦;其次王五说这批材料价格比往常的要便宜许多,给公司节省了不少钱,自己这样做是有经济学理论根据的(王五是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经常以自己的身份在部下面前夸耀),当然是指西方经济学的那个“需求定律”,说价格低了自然就需求量大了,价减量增,十分正常。
就是这“用心良苦”和“十分正常”之词将王五的经理职位化作乌有了。总经理拍着桌子指着王五鼻子说道:正常个屁!今天晚上我请你们部门吃饭,不要你掏钱,你能吃多少?我看你们能不能撑死!明天大风降温,我送你羽绒服穿,告诉我你准备穿几层?我好给你准备啊!今后少提你那个半瓶子醋的硕士!你懂什么狗屁经济学!
在总经理面前王五一点脾气都没有,因为总经理是海龟派的MBA,比学历比经验王五都不是对手,王五当初就是总经理亲自招进公司来的。就这样在众同僚面前丢尽脸面后的第三天,王五就被公司解除了经理职务。但是,王五对外人说是自己辞职的,不过他并没有撒谎——总经理让他去干李主管丢下的那一摊,他觉得没有脸面而拒绝接受。不过,王五不知道这是狡猾的总经理的有意安排——他吃准了王五不会屈尊就位而提出辞职——也算是给了他一个面子了(也暗中给自己了一个面子)。
【经济学解】
问题:需求量是怎样确定的?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有没有关系?
答案:需求量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没有关系!需求量是由其货币价格之外的需求环境因素决定的。
需求,以需求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个的需求,构成一个人的需求系列。
人的行为是以需求为动机的,只有需求确定了,行为才能展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规律。而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
关于这点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到市场上买菜的行为过程,首先计划一下吃什么饭炒什么菜,任何估计一下这些菜的配料品种和数量,然后才是到市场上采购。当你在商场里购买的时候,你一定会向卖方说出自己要什么、要多少(当然价格是你已经认可的了)。而卖主的叫卖词调也是“请问你要什么?要多少?”这个事前确定的“要多少”,就是经济学当中的需求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在交换发生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变量。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认为“需求量是一个常数”的来由。
任何交换都是这样进行的,如果说日常生活当中有些需求的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的话,那么在工厂里的情况更加明确,计划性更强一点。一个订单需要的各种材料的数量由“材料消耗定额”确立,不论期间其价格是否变化。如果材料价格增高太多,工厂会考虑调整下一个订单的产品价格条款。假如材料价格增加导致这个产品亏损而客户又拒绝调整价格,则工厂就会考虑放弃后续的订单。这就像我们在买菜时如果价格超出预期接受的幅度就会临时改变菜谱一样。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需求是指“消费”而言的,而交换是为了消费做准备的行为,并不是“消费”行为本身,因此,交换量即购买量并非就是需求量。交换量是一个存量概念,而需求量是一个流量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定时间点上或时间内购买的量不一定是在此间消费的量。因此,我们这里的交换量是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的数据,而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是现实当中永远无法找到的变量——无法找到的原因是它在定义当中和价格强行挂钩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回答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在今后某个时期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这个问题。假如将“一定价格水平”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限制条件去掉,反而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今后一定时间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们平时谈到的需求的实现是默认为通过交换这种方式实现的。如果大家着眼于一个需求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问题,则它就和用来描述两种商品相交换的价格概念更不搭界了,这就是2+2思维方式和1+1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马上就要出差了。当我收拾我的行李箱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带几件外套几件衬衣几条裤子几双袜子几条领带多少路上吃的多少现金……——全是和价格不相关的差旅期间的需求量问题。
出差回来再聊吧!以上问题的疑虑可以参阅《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相关论述,也可以直接在此跟帖讨论。
[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21:42:17编辑过]
问题:需求量是怎样确定的?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有没有关系?
答案:需求量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没有关系!需求量是由其货币价格之外的需求环境因素决定的。
需求,以需求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个的需求,构成一个人的需求系列。
人的行为是以需求为动机的,只有需求确定了,行为才能展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规律。而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
这是一种误导!
你这里所说的“需求量”指的是某个特定消费者(也就是本例中王经理所在的公司)的需求量,而不是市场的总需求量。
个体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离散的,因而和价格的关系不明显。比如你说的买菜,青菜10块钱一斤,你觉得贵而不买,需求量(P=10)为零;8块钱,你觉得可以,买1斤,需求量(P=8)为1;5块钱,你觉得很便宜,但是你也只会买1.5斤,因为这顿吃不了,下顿就坏了,需求量(P=5)为1.5;然而,当我们考虑一个充分大的市场的总需求的时候,需求就会成为一个连续的和价格直接相关的量——通过对不同支付能力不同需求量的多个个体的叠加。
而且,你说,“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你不是自己都承认需求是价格的函数了么?只不过是总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更明显一些罢了。
不存在什么误导。
这里的问题在于措辞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测的、我所谓的确定一个需求的“三要素”当中的“需要多少”和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不是同一概念,这是一个存量变量,可以在现实当中进行测度,就象你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回答售货员“您需要多少?”这个提问一样。而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是无法测度的变量,因为它是流量也无法和存量的价格一一对应。西方经济学的价量关系是价格水平和作为流量的需求量的关系,而在人们的理解当中又经常性地用现实的价格概念替代“价格水平”概念,用存量的“购买量”概念替代流量的需求量。其实,购买量和需求量、价格和价格水平都是不同的概念和不同性质的变量。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谈论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单方面需求,而价格作为交换的描述词语,还和厂商的需求有关,即一个价格概念涉及到两个需求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句话:价格不可能是单方面决定的。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不存在什么误导。
这里的问题在于措辞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测的、我所谓的确定一个需求的“三要素”当中的“需要多少”和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不是同一概念,这是一个存量变量,可以在现实当中进行测度,就象你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回答售货员“您需要多少?”这个提问一样。而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是无法测度的变量,因为它是流量也无法和存量的价格一一对应。西方经济学的价量关系是价格水平和作为流量的需求量的关系,而在人们的理解当中又经常性地用现实的价格概念替代“价格水平”概念,用存量的“购买量”概念替代流量的需求量。其实,购买量和需求量、价格和价格水平都是不同的概念和不同性质的变量。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谈论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单方面需求,而价格作为交换的描述词语,还和厂商的需求有关,即一个价格概念涉及到两个需求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句话:价格不可能是单方面决定的。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先不辨析理论问题,单说楼主这个两个例子:第一个,棉衣的问题,只要还存在因为贫穷而挨冻的百姓,棉衣价格下降量就会增加.第二个,如果结婚花费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我想结婚的人是会减少的.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你举的这两个例子:
先不辨析理论问题,单说楼主这个两个例子:第一个,棉衣的问题,只要还存在因为贫穷而挨冻的百姓,棉衣价格下降量就会增加.第二个,如果结婚花费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我想结婚的人是会减少的.
你的问题出在将“价格”和“价格水平”、“购买量”和“需求量”混为一谈了,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说过了。
“因为贫穷而挨冻”涉及到的需求量问题不是西方经济学讨论的需求量问题,因为这是无效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只考虑有效的需求,在需求定律当中不存在“因为贫穷而挨冻”。
严格地说,结婚的费用的确不能叫做“结婚的价格”,但是,还是说得过去的,只是不太确切。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价格水平”及“需求量”概念,是不可能在现实当中得到求证的。从来没有什么教科书上有来自实际的“需求表”数据。
我所说的价格是“交换的比例”,在这个定义之下讨论才有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3 20:59:26编辑过]
你的问题出在将“价格”和“价格水平”、“购买量”和“需求量”混为一谈了,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说过了。
“因为贫穷而挨冻”涉及到的需求量问题不是西方经济学讨论的需求量问题,因为这是无效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只考虑有效的需求,在需求定律当中不存在“因为贫穷而挨冻”。
严格地说,结婚的费用的确不能叫做“结婚的价格”,但是,还是说得过去的,只是不太确切。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价格水平”及“需求量”概念,是不可能在现实当中得到求证的。从来没有什么教科书上有来自实际的“需求表”数据。
我所说的价格是“交换的比例”,在这个定义之下讨论才有意义。
怎么就得不到求证呢?
教科书上是没有,因为罗列这样的实际数据对教学没有丝毫的帮助,只能是浪费纸张。但是,你去看看企业中的数据,一定是价格+销售量的数据。
你说,没有人可以回答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在今后某个时期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这个问题。确切数量当然没办法知道,但是就是要根据以往的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当然还要其它一些因素)来预测;你又说,假如将“一定价格水平”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限制条件去掉,反而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今后一定时间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那请问一下,明年我们国家对钢材的需求是多少呢?后年我们国家对空调的需求量是多大呢?大后年我们国家需要生产出多少张纸才能满足需要呢?
关于价格,从来也没人说过这是一个单方面(需求或供给)能决定的量,如果不考虑其它人为因素(比如政府干预等)的话,它只能是需求和供给在市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表现,也不是先生所说的“交换的比例”。如果否定价格对需求的作用,或者说否定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那你怎么解释企业可以通过降价来增加销售量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否定“价格”的作用,否定“价格机制”,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市场。供需双方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通过“价格”这种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买不买、买多少,产不产、产多少。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反过来又对这个动态的重复博弈产生作用。
最后再罗嗦一下,把结婚的费用的叫做“结婚的价格”,不是不太确切,而是一个根本错误。一般的正常的结婚是不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所以也不存在价格。我想你所说的“结婚”的意思应该是指“婚礼”。
或许,我们对需求和价格等概念的理解不同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5:13:02编辑过]
楼主误会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楼主举的两个例子都属于非线性的需求,可能是类似一段斜线再加一个阶梯状,与大米\面粉等商品类似.
贫穷只是相对的,对个人而言,因为现在的价格超出了其购买能力,一旦降价到一定程度,无效的需求就成了有效的需求.
怎么就得不到求证呢?
教科书上是没有,因为罗列这样的实际数据对教学没有丝毫的帮助,只能是浪费纸张。但是,你去看看企业中的数据,一定是价格+销售量的数据。
你说,没有人可以回答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在今后某个时期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这个问题。确切数量当然没办法知道,但是就是要根据以往的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当然还要其它一些因素)来预测;你又说,假如将“一定价格水平”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限制条件去掉,反而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今后一定时间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那请问一下,明年我们国家对钢材的需求是多少呢?后年我们国家对空调的需求量是多大呢?大后年我们国家需要生产出多少张纸才能满足需要呢?
关于价格,从来也没人说过这是一个单方面(需求或供给)能决定的量,如果不考虑其它人为因素(比如政府干预等)的话,它只能是需求和供给在市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表现,也不是先生所说的“交换的比例”。如果否定价格对需求的作用,或者说否定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那你怎么解释企业可以通过降价来增加销售量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否定“价格”的作用,否定“价格机制”,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市场。供需双方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通过“价格”这种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买不买、买多少,产不产、产多少。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反过来又对这个动态的重复博弈产生作用。
最后再罗嗦一下,把结婚的费用的叫做“结婚的价格”,不是不太确切,而是一个根本错误。一般的正常的结婚是不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所以也不存在价格。我想你所说的“结婚”的意思应该是指“婚礼”。
或许,我们对需求和价格等概念的理解不同吧。
第一,企业中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都不是经济学所定义的“价格水平”和“需求量”概念。
第二,我并不是说要准确知道今后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我在《终结》一书中已经指出了需求量数据基于价值判断的模糊性。比如我们可以说出明天一天吃多少粮食,这个数据可能是一个估值,比如为何是500克粮食而不是480克等等,大家都可以给出这种预期。但是这种预期估值和价格无关,没有人回答明天食品价格是多少时你要吃多少这种问题。
第三,所谓价格机制的说法,和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定有矛盾。价格是交换双方所确定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被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决定的因素。不是自变量!价格和价格水平也是不同概念,不要用现实某时间点上观测到的存量价格数据当作一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变量。
第四,结婚的问题太复杂。其中有市场的成分,当然也有非市场的成分。
第五,诚如你所说,我们对需求和价格概念的理解不同。价格是描述交换的,涉及到两个需求者,而需求是描述单一需求者的问题的,和他人无关。涉及价格问题谈论需求时,一定有两个需求量变量(甲对乙的商品的需求量和乙对甲所持有商品的需求量,而不是一个需求量。
楼主误会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楼主举的两个例子都属于非线性的需求,可能是类似一段斜线再加一个阶梯状,与大米\面粉等商品类似.
贫穷只是相对的,对个人而言,因为现在的价格超出了其购买能力,一旦降价到一定程度,无效的需求就成了有效的需求.
这是一个价格门槛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称为“预算序列”。消费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潜在需求进入有效需求范围,但是和需求量没有关系。比如,你有钱住进什么样的酒店和你需要住几间房住几天等问题没有关系。需求量是稳定的,你所要考虑的仅仅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费,而不是消费多少。
商品的分类是按照消费者所期盼的效用进行的,而不是按照“大米/面粉”这样划分的,当大米和面粉在效用上有所区别时,是不同商品,如果都是“果腹”效用,就是同一种“粮食”商品,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和“粮食”的消费量无关。
第一,企业中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都不是经济学所定义的“价格水平”和“需求量”概念。
第二,我并不是说要准确知道今后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我在《终结》一书中已经指出了需求量数据基于价值判断的模糊性。比如我们可以说出明天一天吃多少粮食,这个数据可能是一个估值,比如为何是500克粮食而不是480克等等,大家都可以给出这种预期。但是这种预期估值和价格无关,没有人回答明天食品价格是多少时你要吃多少这种问题。
第三,所谓价格机制的说法,和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定有矛盾。价格是交换双方所确定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被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决定的因素。不是自变量!价格和价格水平也是不同概念,不要用现实某时间点上观测到的存量价格数据当作一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变量。
第四,结婚的问题太复杂。其中有市场的成分,当然也有非市场的成分。
第五,诚如你所说,我们对需求和价格概念的理解不同。价格是描述交换的,涉及到两个需求者,而需求是描述单一需求者的问题的,和他人无关。涉及价格问题谈论需求时,一定有两个需求量变量(甲对乙的商品的需求量和乙对甲所持有商品的需求量,而不是一个需求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5 1:03:27编辑过]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对“需求量”的定义是:一项需求得到解欲(即满足)时的数量。这个定义从一开始就和“价格”概念无关,因为这里描述的是单一人对物品的需求或者消费行为,和涉及到另一个人及另一种物的交换无关,即和“价格”概念无关。比如你自给自足也有一个需求量的问题,比如农民一家人明年准备种多少粮食才够吃,都和“价格”无关。也就是你所说的“想要多少”的问题,不过这个数量是由物品的功能所决定和达到解欲为止点的。
而交换中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数量不是西方经济学所定义的那个作为流量的需求量。因此,我一直提醒读者,不要用”购买量”、“交换量”当作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这是不同的概念。交换中的需求量是基于自己所能让度的数量而考虑的一个需求数量,是存量概念。商店里的售货员问你:您要多少?指的是你现在要多少,这个数量不是你在这个价格条件下今后一个月或一周或一年的需求量。
请参阅网帖“交换中的变量”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49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5 19:05:24编辑过]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我没有说过价格改变需求量。我的观点是“需求量常数论”,即价格和需求量没有关系。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我没有说过价格改变需求量。我的观点是“需求量常数论”,即价格和需求量没有关系。
我们把商品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类:消费品和资本品。前者面向消费者,后者面向投资者。那么你说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是指那一类。
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张的“需求量”确切的涵义是“饱和需要量”,是不考虑价格、收入约束完全由消费者自身生理或心理决定的“想要多少”的量。但用词还是要注意是否已经被“抢注”的,需求量早已经被“西经”定义为“想要而且能够要”的量的,仍然沿用这个名词,却赋予新的内涵就容易引起混乱。
西经”的餍足量,等同于张建平的“需求量”。从“西经”的需求量中细分出张的“需求量”(即需要量)认为十分重要,但用同一个词实在是“糨糊”。
曹先生你好。
你说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我不知道你自己是否这样的。
首先:消费者询问售货员的价格(实际上是厂商的卖方低价),仅仅是现在的价格,而且仅仅起到和你所预期接受的价格(买方底价)对比的作用。怎么能够根据现在的价格决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需求量?明天价格会不会变动你如何得知的呢?
其次:你所决定的是购买量,不是需求量。一个需求量可以通过几次购买实现。或者说的数学化一点,即流量可以看成是存量在时间上的积分。
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张的“需求量”确切的涵义是“饱和需要量”,是不考虑价格、收入约束完全由消费者自身生理或心理决定的“想要多少”的量。但用词还是要注意是否已经被“抢注”的,需求量早已经被“西经”定义为“想要而且能够要”的量的,仍然沿用这个名词,却赋予新的内涵就容易引起混乱。
西经”的餍足量,等同于张建平的“需求量”。从“西经”的需求量中细分出张的“需求量”(即需要量)认为十分重要,但用同一个词实在是“糨糊”。
若言你好,好久没有往来了。
你说得对,是有一个术语“抢注”的问题。我只是想抢过来而已,不过还是没有有效地避免你所说的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是觉得,就像“价值”“劳动”概念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原由的概念被“抢注”了,就用另一个措辞替代,还是要正名才好。
类似需求量这种概念,我一直强调其定义的合理性要以“可以测度”为考量定义是否妥当的依据,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是一个无法从经济现实当中测度的量,因此是无用的。所有用现实当中的购买量、交易量来研究需求量问题的,都是错误理解了西经的需求量概念。
“饱和需求量”措辞可以考虑。事实上,购买量就是一个饱和需求量,就是考虑够满足今后多长时间内消费的量。这个量和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不是同一概念。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对“需求量”的定义是:一项需求得到解欲(即满足)时的数量。这个定义从一开始就和“价格”概念无关,因为这里描述的是单一人对物品的需求或者消费行为,和涉及到另一个人及另一种物的交换无关,即和“价格”概念无关。比如你自给自足也有一个需求量的问题,比如农民一家人明年准备种多少粮食才够吃,都和“价格”无关。也就是你所说的“想要多少”的问题,不过这个数量是由物品的功能所决定和达到解欲为止点的。
而交换中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数量不是西方经济学所定义的那个作为流量的需求量。因此,我一直提醒读者,不要用”购买量”、“交换量”当作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这是不同的概念。交换中的需求量是基于自己所能让度的数量而考虑的一个需求数量,是存量概念。商店里的售货员问你:您要多少?指的是你现在要多少,这个数量不是你在这个价格条件下今后一个月或一周或一年的需求量。
请参阅网帖“交换中的变量”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490
也就是说,你定义的“需求量”实际上和(西方)经济学中现有的“需求量”的定义是不同的。你否定的也是你所定义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直接关系,那你最好不要沿用大家已经都已经默认的有特定含义的“需求量”这个词,是不是?
还有,我不知道你这种“需求量”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或者说在研究市场问题时有何用处呢?
也就是说,你定义的“需求量”实际上和(西方)经济学中现有的“需求量”的定义是不同的。你否定的也是你所定义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直接关系,那你最好不要沿用大家已经都已经默认的有特定含义的“需求量”这个词,是不是?
还有,我不知道你这种“需求量”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或者说在研究市场问题时有何用处呢?
没有实际意义的恰恰是西方经济学所定义的、作为流量的需求量,因为它不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数据,也没有办法和存量的价格挂钩。
我定义的需求量可以说明效用最大点的意义;说明达到满足(即效用最大)点是目的而无须考量这个过程;可以区别购买量和需求量的不同从而把需求速度和需求量两个概念严格区分;也可以用需求速度和供给速度的对比来说明价格的决定而不必陷入错误的量价关系之中;区别需求量和需求速度两个概念之后,可以需求速度描述交换当中某一方基于自己的供给能力的需求,本质上也就是“底价”。
总之要明白,在任何一宗交换当中,有两个需求者,也就有两个需求量,而交换的比例即价格只有一个。
我定义的需求量可以说明效用最大点的意义;说明达到满足(即效用最大)点是目的而无须考量这个过程;
可是你所谓的“效用最大点”未必是feasible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考虑Budget Constraint。
可是你所谓的“效用最大点”未必是feasible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考虑Budget Constraint。
看来你不了解2+2的思想。
已经有一帖讲到2+2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天天都在满足着自己的种种需求,比如吃饭有“吃饱”的时候,穿衣使自己“感到很美”和“感到温暖”,乘车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休息有“睡醒”的时候,做作业有“完成”的时候……没有不是feasible的情况。
因为有理性人的假定在前,所以理性人的需求一定是可以满足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不仅仅考量金钱实物等方面的支付能力,还考量了在生命时间上的支付能力。两者合并,称之为“量力而行方程”。
现实当中可能有为达不到的目标而努力的人,但是这不是经济学的对象,因为他不是正常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正常理性的人的需求是分层次展开的,如果存在不可解欲的需求,下一层次的需求就不能够展开。如果没有考虑Budget Constraint的需求,就是非理性人了。
《终结》当中的“需求量常数论”正是指效用最大点的feasible。
看来你不了解2+2的思想。
已经有一帖讲到2+2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天天都在满足着自己的种种需求,比如吃饭有“吃饱”的时候,穿衣使自己“感到很美”和“感到温暖”,乘车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休息有“睡醒”的时候,做作业有“完成”的时候……没有不是feasible的情况。
因为有理性人的假定在前,所以理性人的需求一定是可以满足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不仅仅考量金钱实物等方面的支付能力,还考量了在生命时间上的支付能力。两者合并,称之为“量力而行方程”。
现实当中可能有为达不到的目标而努力的人,但是这不是经济学的对象,因为他不是正常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正常理性的人的需求是分层次展开的,如果存在不可解欲的需求,下一层次的需求就不能够展开。如果没有考虑Budget Constraint的需求,就是非理性人了。
《终结》当中的“需求量常数论”正是指效用最大点的feasible。
这里有一个前提问题。首先,不吃饱不穿暖会不会要命?我们有两种假定“会”还是“不会”?其次,吃饱40元穿暖80元这个前提有没有商量,有的商量或者没得商量。这就形成四个条件的组合。我们分别考虑。
首先,40、80没得数量但是“不会”要命,怎么办,随便紧着一样最偏好的需求项目满足了再说比如先吃饱再说或者先穿暖再说。反正另一种需求不被满足也要不了命。
再说40、80可以商量,那么就不会要命了,因为可以选择40、60或者20、80等等付得起的消费组合使得两样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三,40、80没得商量,而且吃不饱或者穿不暖都“会”要命,怎么办?一个字:抢。交换从来都只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在要“命”的情况下,任何制度都可以是不被遵守的。活着,不需要任何理由。
championway 要出问题了。这叫什么答案?
不过我也想请教toddzhao,你的答案如果是MU1/P1=MU2/P2,那么MU或MU赖以存在的效用函数U=F(X1,X2)的解析式是什么?怎么来的?有什么可验证的根据?怎样求出feasible的局部均衡交换点?
championway 要出问题了。这叫什么答案?
不过我也想请教toddzhao,你的答案如果是MU1/P1=MU2/P2,那么MU或MU赖以存在的效用函数U=F(X1,X2)的解析式是什么?怎么来的?有什么可验证的根据?怎样求出feasible的局部均衡交换点?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楼主的所描述的“需求量”以及他说的“这种需求量是能达到效用最大”并且是“feasible”的。
现在,我知道答案了,呵呵,那就是去抢!
其实,我说的这个例子是一个maxmin的效用函数:U(X1, X2)=min{X1, X2}。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吃个半饱,穿个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