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6738 65
2005-11-15

【工厂故事】

  王经理何许人等?公司采购部经理王五是也。

  王五干经理时间已有三年之久,可是最近被解职了。解职的缘由是他擅自超量采购,导致货品在仓库中严重积压,致使公司资金周转一时陷入困境。和王五一同被解职的还有仓库的李主管。

  公司采购计划的编制是有制度的,根据生产经营部门的生产计划(产品型号和数量及交货期)和技术部门提供的材料消耗清单逐一项目核定采购数量,列出本部门的采购计划表,同种同期的就集中采购。这个列采购计划表的工作是由文员黄小姐制作的,小姐高中毕业,但是作这个计划仅仅是用到乘法,她足以胜任,每次都很快完成任务。而王五经理仅仅是对此计划表进行一次审核,然后安排手下的几名采购专员分头采办,当然,重大的项目都是王五经理亲自出马的。

  但是,这次王五不知道怎么昏了头。王五亲自负责的一个大宗采购项目进仓的数量远远超过李主管手头的采购计划表上的数量。李主管看到入库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计划表的数量,可是还有两个卡车的货没有卸车,李主管一下子急了眼,以为手下的仓管员点错了数,呵斥他们一边又一遍地重复点过,又反复核对送货单据,才确信没有点错数。于是便急忙找到王五,问问是不是采购计划表上的数量有误,或者是计划改变了而没有通知到他们仓库。

  李主管刚一开口,王五就截住话头说这事儿他知道,是他有意识安排这样做的,计划没有变,多出来的数量让仓管员先办理入库但是暂时不入帐就是了。李主管的级别比王五低,个人关系也不错,就给了王五一个人情,为这批货分两批办理了入库手续,但是多余数量没有向财物部门上报。

  这王五是怎样考虑问题的?以往几个订单都需要这种材料,但是本部门每次都赶采购进度而疲于奔命,每每生产车间都将交货期拖延的罪责加于王五的采购部门。这次王五来个未雨绸缪,一次向供应商订购了几乎两个现有订单用量的数量,而对方也以“量大从优”的理由主动压价,用低于往常的价格卖了这批货。王五当然知道入库环节会有麻烦,但是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办理临时入库,而对供应商则将付款条件商定为先付50%,余款货到仓库后一个月结清。谁知道市场情况有变,这个订单交付客户之后,王五期盼的下一个订单却迟迟不见踪影,时间飞快过了一个月,材料供应商拿着入库单来索要货款了,这时公司财务部门才知道这个超计划采购事件。公司财务一下子陷入了两难之地:付款会一下子占用一大笔资金,导致其它产品订单的资金短缺;不付款则供应商不答应,也坏了公司历来重合同守信用的名声,最坏的是因为资金量大会导致供应商资金短缺,可能会被其怒而告上法庭,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引起其它材料供应商的催款浪潮。

  公司还是咬牙付了该笔货款,因为公司预计后边这个产品的订单不会就此完结,但是王五可就倒霉了。王五受到了总经理的严厉呵斥(简直就是辱骂!)和近乎一个月工资的罚款处理。这些批评和处罚王五都认可了,谁让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和这么倒霉呢?王五接受了处罚本来不至于被解职,但是,坏就怀在他在部门经理会议上又多嘴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辩解,让总经理觉得他根本就没有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今后可能还会发生这种对公司来说十分可怕的事情。

  王五在经理会议上说了什么?首先他把憋在肚里的委屈说了一通,说自己买这批材料是出发点是用心良苦;其次王五说这批材料价格比往常的要便宜许多,给公司节省了不少钱,自己这样做是有经济学理论根据的(王五是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经常以自己的身份在部下面前夸耀),当然是指西方经济学的那个“需求定律”,说价格低了自然就需求量大了,价减量增,十分正常。

  就是这“用心良苦”和“十分正常”之词将王五的经理职位化作乌有了。总经理拍着桌子指着王五鼻子说道:正常个屁!今天晚上我请你们部门吃饭,不要你掏钱,你能吃多少?我看你们能不能撑死!明天大风降温,我送你羽绒服穿,告诉我你准备穿几层?我好给你准备啊!今后少提你那个半瓶子醋的硕士!你懂什么狗屁经济学!

  在总经理面前王五一点脾气都没有,因为总经理是海龟派的MBA,比学历比经验王五都不是对手,王五当初就是总经理亲自招进公司来的。就这样在众同僚面前丢尽脸面后的第三天,王五就被公司解除了经理职务。但是,王五对外人说是自己辞职的,不过他并没有撒谎——总经理让他去干李主管丢下的那一摊,他觉得没有脸面而拒绝接受。不过,王五不知道这是狡猾的总经理的有意安排——他吃准了王五不会屈尊就位而提出辞职——也算是给了他一个面子了(也暗中给自己了一个面子)。

【经济学解】

  问题:需求量是怎样确定的?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有没有关系?

  答案:需求量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没有关系!需求量是由其货币价格之外的需求环境因素决定的。

  需求,以需求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个的需求,构成一个人的需求系列。

  人的行为是以需求为动机的,只有需求确定了,行为才能展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规律。而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

  关于这点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到市场上买菜的行为过程,首先计划一下吃什么饭炒什么菜,任何估计一下这些菜的配料品种和数量,然后才是到市场上采购。当你在商场里购买的时候,你一定会向卖方说出自己要什么、要多少(当然价格是你已经认可的了)。而卖主的叫卖词调也是“请问你要什么?要多少?”这个事前确定的“要多少”,就是经济学当中的需求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在交换发生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变量。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认为“需求量是一个常数”的来由。

  任何交换都是这样进行的,如果说日常生活当中有些需求的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的话,那么在工厂里的情况更加明确,计划性更强一点。一个订单需要的各种材料的数量由“材料消耗定额”确立,不论期间其价格是否变化。如果材料价格增高太多,工厂会考虑调整下一个订单的产品价格条款。假如材料价格增加导致这个产品亏损而客户又拒绝调整价格,则工厂就会考虑放弃后续的订单。这就像我们在买菜时如果价格超出预期接受的幅度就会临时改变菜谱一样。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需求是指“消费”而言的,而交换是为了消费做准备的行为,并不是“消费”行为本身,因此,交换量即购买量并非就是需求量。交换量是一个存量概念,而需求量是一个流量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定时间点上或时间内购买的量不一定是在此间消费的量。因此,我们这里的交换量是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的数据,而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量”是现实当中永远无法找到的变量——无法找到的原因是它在定义当中和价格强行挂钩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回答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在今后某个时期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这个问题。假如将“一定价格水平”这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限制条件去掉,反而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今后一定时间内需要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们平时谈到的需求的实现是默认为通过交换这种方式实现的。如果大家着眼于一个需求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问题,则它就和用来描述两种商品相交换的价格概念更不搭界了,这就是2+2思维方式和1+1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马上就要出差了。当我收拾我的行李箱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带几件外套几件衬衣几条裤子几双袜子几条领带多少路上吃的多少现金……——全是和价格不相关的差旅期间的需求量问题。

  出差回来再聊吧!以上问题的疑虑可以参阅《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相关论述,也可以直接在此跟帖讨论。

  [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21:42: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30 21:49:00

支持2+2模型

第一眼看到供求模型的时候就觉得现实中

斜率根本难以确定

现在终于有新的理论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20:04: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5-11-15 21:14:04的发言:

问题:需求量是怎样确定的?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有没有关系?

  答案:需求量和商品的货币价格没有关系!需求量是由其货币价格之外的需求环境因素决定的。

  需求,以需求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个的需求,构成一个人的需求系列。

  人的行为是以需求为动机的,只有需求确定了,行为才能展开。这是正常人的行为规律。而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

这是一种误导!

你这里所说的“需求量”指的是某个特定消费者(也就是本例中王经理所在的公司)的需求量,而不是市场的总需求量。

个体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离散的,因而和价格的关系不明显。比如你说的买菜,青菜10块钱一斤,你觉得贵而不买,需求量(P=10)为零;8块钱,你觉得可以,买1斤,需求量(P=8)为1;5块钱,你觉得很便宜,但是你也只会买1.5斤,因为这顿吃不了,下顿就坏了,需求量(P=5)为1.5;然而,当我们考虑一个充分大的市场的总需求的时候,需求就会成为一个连续的和价格直接相关的量——通过对不同支付能力不同需求量的多个个体的叠加。

而且,你说,“一个需求的确立,包含着需求三要素的同时确定:要什么、要多少,和什么条件(接受价格即支付能力和时间)下需要”,你不是自己都承认需求是价格的函数了么?只不过是总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更明显一些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3 12:01:00

[讨论]没有误导

不存在什么误导。

这里的问题在于措辞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测的、我所谓的确定一个需求的“三要素”当中的“需要多少”和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不是同一概念,这是一个存量变量,可以在现实当中进行测度,就象你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回答售货员“您需要多少?”这个提问一样。而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是无法测度的变量,因为它是流量也无法和存量的价格一一对应。西方经济学的价量关系是价格水平和作为流量的需求量的关系,而在人们的理解当中又经常性地用现实的价格概念替代“价格水平”概念,用存量的“购买量”概念替代流量的需求量。其实,购买量和需求量、价格和价格水平都是不同的概念和不同性质的变量。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谈论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单方面需求,而价格作为交换的描述词语,还和厂商的需求有关,即一个价格概念涉及到两个需求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句话:价格不可能是单方面决定的。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3 12:54: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5-12-13 12:01:24的发言:

不存在什么误导。

这里的问题在于措辞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测的、我所谓的确定一个需求的“三要素”当中的“需要多少”和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不是同一概念,这是一个存量变量,可以在现实当中进行测度,就象你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回答售货员“您需要多少?”这个提问一样。而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是无法测度的变量,因为它是流量也无法和存量的价格一一对应。西方经济学的价量关系是价格水平和作为流量的需求量的关系,而在人们的理解当中又经常性地用现实的价格概念替代“价格水平”概念,用存量的“购买量”概念替代流量的需求量。其实,购买量和需求量、价格和价格水平都是不同的概念和不同性质的变量。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谈论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单方面需求,而价格作为交换的描述词语,还和厂商的需求有关,即一个价格概念涉及到两个需求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句话:价格不可能是单方面决定的。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先不辨析理论问题,单说楼主这个两个例子:第一个,棉衣的问题,只要还存在因为贫穷而挨冻的百姓,棉衣价格下降量就会增加.第二个,如果结婚花费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我想结婚的人是会减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3 14:15: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5-12-13 12:01:24的发言:

以上这种思路完全适合群体现象。比如全国民众每年穿的棉衣数量不会因为棉衣便宜而增加,全国国民当中要结婚的人数也不会因为结婚花费便宜而多结婚……——需求量和价格没有关系。

你举的这两个例子:

  1. 棉衣。这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特点之一就是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很小。但是再小,也会和价格有关系。比如价格便宜了,很多人会买件新的,如果贵,将就穿去年的棉衣。
  2. 结婚。结婚费用的是结婚的“价格”?显然说不过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