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PU,4]
]\X
@zoO
从2005年底到现在一年多来,任思绪海阔天空,文思散到了极点,这大脑信马由缰的状态应当结束了。现在来综合一下。苦思冥想,得到这么一个名词: VeAe+r3\J
]zP@_Xfbc
“大道生存探险” R&E(tS`54V
{fN -9E{
只有这个词比较能够整合我的全部思考材料(帖子),而全部的帖子不过是一个倡议书。 FFrWR[1]xe
S04ybeL'
“大道”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也是最不清楚的一个词汇。我从头到尾说了一年多,都在说它,说明白到什么程度,不清楚。我们只是先强调三点:1,这“大道”不专属于中国,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这个词汇,是世界上真正同一的语言,有世界文化背景——这一点,就与历史上一切对“大道”的思考不同;2,理解大道的根本途径是到经济学里追根溯源,不离劳动思考大道,这是大道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无论这样的探索多么艰险,但能最终找到大道的真正根源;3,把握大道只有革命的现代拳学,抛弃了传统拳术局限的现代拳学,摄生之道,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这是以往全部大道理论所不知道的东西,因而他们是根本没有可能真正掌握大道的。世界文化性、经济性和拳学性是大道的三大属性。 -DL0%/B
V
xN6np84Z
从世界文化、经济学和拳学三方面出发,才能见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大道”,这大道是什么呢,不过就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与旧的生存方式彻底决裂的新的人类生存方式。选择这样的全新的完全变革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果敢智慧的表现。 (G{
]\
W
c~#<s
`-s
既然是说“大道”,一条阳光大道,那么就不知道他的尽头,然而我们可以走在路上,而且是探险的旅途,我们只有探险,因为我们不知道结果。人们往往选择其他探险方式,能在大道生存中享受探险的惊奇和刺激,至今还没有。 -t I;ztM&
9 qh~'
i
因此我倡议人们都应当来尝试这样的一次探险,探险几千年来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大道文化。这比一切探险都刺激和有魅力。 $pF<3l [1]i~
N"#OM
IV
所有思考材料可分为三大类:资本大道存在、劳动大道存在和生活大道存在。我的所有思考材料都可归于此三类。 +a‑!;\^E{
*q$"_P:m
IzF"Fsk
-h
一, 资本大道存在 SdYB6!H6
Is
soG\XJ
马克思的超越思考在于他既思考了东西方文明又思考了一种东西方千百年流传着的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文明,所以既超越了西方文明也超越了东方文明。
海德格尔对“是”的理解始终局限在对个人的思考中,他把“是”只当作个人“思”的任务,有点想禅宗说的人人可以顿悟成佛(即佛在人身中,就好象“是”总挂在人嘴上一样,明知到却不解)的意思,只要一个人坚持向他那样有一种不同于科学但与艺术和诗歌挺靠近的对物泰然任之的沉思,那么他就能进入“是”的澄明之中,也就顺应了大道,也就达到了人的终极境域了。
然而马克思指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是”)的,人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仅从个人出发也就无“是”可谈了。可见,在海德格尔的研究之前马克思就已经深刻地对人类和人的整体的“是”做了思考,所以我们又重新回到马克思。“是”的意义的现实性只能从社会实践的历史中寻找。
马克思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从劳动、剩余价值(广义的和狭义的)和私有制思入人类历史本质的思想家。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天才的反前文明的宣言!无论这个前文明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
这个前文明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而马克思高举起劳动的大旗,历史就是劳动者的历史。马克思说,“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决不可能达到均衡”。
这个前文明就是政治的、法律的 、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和经济致富的历史,而马克思则挖出了剩余价值(广义的和狭义的)这棵大参,让许多人吃了都上火。原来是“阴暗”决定历史和文明,而不是光明决定历史和文明。
这个前文明就是私有制的历史,而马克思却指出社会的全部财富其实也应该属于全人类的,只有那样才是人类的正史!
尽管这些科学的论断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然而这些还只是马克思思想很浅表的东西,因为他使用的还是前人的范畴,是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的对前文明的继续研究,还没实现真正的超越。马克思正是因为如此深刻的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因而他才有可能接下来达到了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就是对从东西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的天堂梦幻般的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文明(人类理想中的最高文明)给予了最深刻而最全面的解构。(也可以说是对人性的最深刻的解构)
人们都认为马克思杜撰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高度文明的文明,其实有谁知道他正好彻底否定了人类这种从良好愿望出发的理想或幻想的文明。其实他却正要问的是:这种从对物质极大丰富的渴求,对完美社会结构和最美好人性的追求出发的文明能最终实现吗?
禅宗五祖惠能有句话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说明,人类的幻想就在于想要索取,想要得到。例如想得道(“得道”也就是暗指“得到”)、想成佛。所以他师兄神秀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勾画了一个努力追求成佛的人的形象。而惠能与他意见截然不同,于是就做了前面那偈。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神秀只是从把握是者的角度来成佛(“是”),怎么可能呢。身、心、树、台,拂拭、勿使等都是“是者”(具体的东西、行为和思想),而“佛”是“是”,“是”就不是一切“是者”,所以此为缘木求鱼。而惠能的偈子则不滞留于任何“是者”,所以思入“是”的领域了,但是他的偈子就无所谓成佛不成佛了,可见想去成佛反而不成。对待财产和所有制的态度与此有同样的道理。
马克思的思想最深刻之处也就是真正超越之处就是与此禅语类似的一种为超越劳动、超越价值、超越任何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对劳动、价值和所有制这些前文明的最本质的力量的最彻底的解构、破戒、废除、反省······例如他的思想在本质上已经达到这么一个“是”的境界,例如,如果有资产存在,共产就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说如果人眼里只有“是者”(资产),只能去把握“是者”(资产),那么臻于“是”(共产)的境界就是逻辑悖论,因为我们一去把握“是”,“是”(系词)就变成“是者”(用系词说明的东西)了,对“是”去占有接着就否定了对“是”去占有的行动,因为占有的只能是“是者”。这正是历史政权更替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马克思指出,只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进入“是”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理想幻想到的文明都不过是空想而已,都不可能存在。马克思所说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在“是”这一层次上的生产力,凡从是者角度去理解此话的都不自觉的在觉得别人幼稚的同时实质上自己就进入幼稚思维里去了。马克思不是幻想有此生产力,而是打碎了那些以为不通过到达此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而能创建人类理想文明的一切理想和幻想。
马克思不是幻想家,恰恰相反,他为了医治人类的幻想症和理想症开出了清醒剂的良方,这正是几乎所有人对他的误解!(从此以后人类开始丢弃幻想了。)所以说,海德格尔和萨特都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他已思入思想的最深纬度。
马克思提倡的文明是在已有的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更高的文明,但却是在对人类千百年来幻想的高度发达先进文明的破解中立起来的。如此奇特悖反的理论,早就超出了当时的理论思想水平,与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已心息相通。他证明理想不是目标,而是过去。理想的实现就是从前到今的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30 9:56:5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