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410
【原刊页号】⑧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606
【作 者】张利庠
【作者简介】张利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 要 题】模式与探索
【正 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扎实推进。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表,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根据我们长期对中国基层农村的考察,初步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或曰发展路径,并进行简要评述,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 是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一般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内地矿产资源富足的地区。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华西村就是这样的典型。 华西村隶属江苏省江阴市,通过艰苦奋斗,发展工业企业,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3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统一安排就业、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现在,新的大华西村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 推广和发展该模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村庄片面强调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教训是深刻的;第三,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既要生产发展,也要乡风文明、民主和谐。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 这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被誉为“全国鲜花第一村”的斗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基地,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花,从仅供昆明市消费到积极向外集结建立全国性市场,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集散地,积聚了2000多家花卉产销企业,花卉市场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规划乡村,分为种植区、工业区、文化区和生活区,逐步形成宁静祥和的新农村。 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要注意:要定位准确,大而全就是没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以特色促品牌。 三、畜牧养殖带动型 这是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拆建、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其典型是“拆旧村建新村+公司带动农户+循环经济改造”的希森模式。山东希森三和集团通过整合山东梁锥村附近的130亩废弃地,置换出350亩老村宅基地,在废弃地上建设起有花园、池塘的欧式联排别墅新村;村民迁入新居后,在老村新建了养牛场、饲料厂和屠宰基地作为工业区。养殖场养牛的牛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蘑菇,培养基养蚯蚓,蚯蚓粪进入种植区形成有机肥种地。村民成工人、种地成副业;白天进场,下班种地;农闲进场,农忙种田。梁锥村现在村民的年收入是10000元,希森三和集团实现年产值1.5亿元。 畜牧养殖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几个关键:通过农民宅基地的空间置换,改造旧村建设新村,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改善了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配置状态,大大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可能性边界,但要防止动用耕地,形成失地农民;新村要防止盲目建设,居所要适合中国国情和环境,有时最洋的可能是最土的;养殖小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粪便污染;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养殖,规避市场风险。 四、休闲产业带动型 这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这种模式的特点,也最能体现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农家乐”作为该模式的典型是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休闲产业带动首先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其次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第三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都市人群的到来,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有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注意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避免盲目上项目;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生态保护;转变当地农民的思想,加强职业培训,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五、商贸流通带动型 这是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地处上海西南市郊结合部的闵行区九星村,独创了“合作形式、租赁性质、独资管理”的新模式,打响了发展三产商业、建立批发市场的战役,先后建成了一、二区五金市场和三区食品干货市场。3年后,又建成了以建材装潢商品为主体,兼营五金、干货、陶瓷、茶叶、电器、油漆、灯饰、不锈钢、防盗门、名贵木材等商品的综合性商业物流中心。现入住客商达2600多户,每天客流达3万多人次,日成交额达600万元,一跃上升到上海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的第10位,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九星新村。现在九星村实行养老退休制,村民退休每月兑现养老金325元。 六、旅游产业带动型 这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发展旅游业首先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江南名镇周庄,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成功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翼发展的新路子,卓有成效地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和“传感器产业基地”两个著名品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古镇周庄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旅游产业带动型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三是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合作组织带动型 这是指以各种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进而建设新农村的模式。 山东前屯村实行的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后,采取个人认购风险股与集体资产产权量化到个人相结合的办法,成立“前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股份制企业运作。农转非后的农民变成居民,又从居民变成了股东。如今的前屯居民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富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达。 在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问题,尽管合作社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和公共管理的职能,但它既不是企业和事业法人,也不是社团法人,这些都为其进行市场竞争造成障碍。另外如管理负担沉重、管理机制缺陷、产权模糊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这些都是在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八、劳务经济带动型 这是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南固始县郭陆滩镇太平村共有村民3253人,近些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务工1500多人,2004年全村劳务收入1500余万元。如今太平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70%的农民住进了楼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这一模式对于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发展劳务经济要讲究规模经济,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培训,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初始规模的形成;政府要加强引导,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很好的文章.顶
但是作者忽略了小城镇的建设,这也是重中之中,以上八点的发展道路在不同地区有很多局限性,笔者认为只有第八点和小城镇建设才能大范围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困境.
新农村的建设是不是应该还要注意农业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对农业的支持,我觉得应该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至少应该使科研成果或最基本的农业知识普及农民,农业专家进村指导农业发展
转贴的好
我到还有种不同看法!
我们下乡考察时,发现有这样一种模式在甘肃农村发展有一定代表性!
“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简单说就是由加工企业统一负责指导农户需要种什么如何培植,并进行推广,形成规模,由农户参与种植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贫困地区,低素质劳动者增收有很大帮助,并且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发展各地区的支柱型的特色优势产业确实存在难度,但是试想只要政府支持,企业正确引导,发展出的产业必然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我认为这也是最直接的从实际入手解决农村问题。关于农村的劳务输出在目前确实为农村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带来了部分资金,我的想法是这或许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然经历的阶段。而且在有些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部分优势产业,在政府命令式的强制执行下,这些地区还争相搞劳务输出,这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负面效应。给原本劳务不足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当然这也是个别现象,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这些是生态农业的模式,同时又是绿色循环农业中的主要部分,是很不错的发展模式
八种模式似乎依据的是实践情况。但是,仔细读来,发现它们之间却不是那种非此即彼的严格模式划分。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些模式进一步概括。根据二十字方针,如此划分也未尝不可:一、农民增收主导型;二、村容建设主导型;三、组织创新主导型
对于smilelough625关于发展优势产业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农业自生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如海南的绿色农业,以及由此发展的博螯论坛这都极大的带动了海南的整体经济.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正如518huangling所说,以前有段时间曾经积极的推广,但问题很多,难度很大,公司和农户之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合同的不稳定性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种模式的普遍推广.日本,台湾成立村,乡合作组织是一个能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地位的有效手段,以及推广技术的作用,或者在现有的村委会下成立经济部门,单独来实施以村为单位的经济计划.
本人觉得这八种方式没有抓住三农问题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化:
一是农村要素市场化,包括界定清楚农村土地产权,土地、劳动力市场化。
二是农产品市场化,这次猪肉涨价就是市场化有利于农民的典型案例之一。
而现在要实现市场化的关键在于进一步界定土地的物权,政府彻底改变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倾向,大力投资农村流通设施和市场设施,而不仅仅是投资在城市,前面几楼有人提及小城镇建设,本人非常赞成,小城镇建设是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延伸的集中表现。
其实上面说的都很好,但是,新农村建设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问题,还记得有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比城镇高好多,还有就是农村现在的青年人基本进城,留下的是386160部队,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农村建设必须注意人力资源的整和,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还要有模式?
“新农村建设”如何大而空的政治口号还要经济学者来总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