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648 0
2007-06-05
当初为手机植入摄像功能的始作俑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所做的最大贡献竟然是把每一个摄像手机的持有者都发展成了可以随时“出击”的一线记者。
2007年5月25日,一段4分55秒的网络视频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是一段用手机拍摄的并不清晰的画面,展示了一所职业高中混乱不堪的课堂——讲台上被摘帽羞辱却极力隐忍的七旬教师和讲台下喧哗打闹、哄笑不止的高中学生。
这是一段珍贵的新闻纪实,是每一个怀揣偷拍机的电视记者梦寐以求的真实素材,是走上全国好新闻乃至普利策奖领奖台的敲门砖。
这段新闻的“记者”是一个天天做着明星梦的艺校女学生。她就读的是北京海淀艺校的二年级全能班。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这段素材时并没忘记加上一段没有配音的解说词:“超级搞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哈哈哈哈……天天笑声不断,全能班无所不能”。
很显然,拍摄者还是一位很不成熟的“记者”,她不曾掂量出这条新闻的真正价值,更不会预测到这条新闻的爆炸能量和它可能引发的强大冲击波。尽管短短三个小时就自行删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的迅速传播。三个小时,该视频的访问量达五千多人次;视频源被删除了,可它播撒的种子却在无数网站上遍地开花。
女学生把揣着记者证的真记者引到了海淀艺校。她自己还在做着明星梦,却一夜之间把她的地理教师——一个从教40多年的七旬老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段“手机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教育领域和传播领域诸多问题的反思。
在中央电视台晚间的黄金时段,年近七旬的老教师无奈地为他的学生们辩解。他说:“学生就是学生,咱们子女犯了错误还不能饶恕吗?”“作为老师,我没有把学生教育好。”
老教师遭受谩骂却仍然坚持授课的忍耐力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真想问一问老先生:您有没有想过,您的隐忍会肥沃了无德少年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土壤!忍,或许真的会害了他们!
尊师、敬老,是为人最起码的道德。《弟子规》有云:“称尊长,勿呼名”、“尊长前,声要低”。而这群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竟如此放肆地咆哮课堂,侮辱、戏弄古稀教师,这难道不是丧失了最起码的德行吗?这样的少年倘或有朝一日真的成了所谓的明星,又如何以自身的品性修养令大众引以为范呢?
文革时背过的一段毛主席语录现在还记忆犹新。老人家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海艺”的那段录像好像是地理课吧?应该算是“智育”。我看不上也罢,还是腾出时间补补德育课。这样的学生地理学得再通又有何用?倒不如腾出时间背几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是正事。
沉默了几天的“海艺”校长终于说话了。原以为他也会学着国外的做法,为该校出现这样的丑闻“引咎辞职”,没想到却是以所谓“个别现象”、“偶发事件”推脱责任。沃尔福威茨也并没有因为“女友门”丑闻是“个别现象”而继续呆在世行行长舒适的办公室。直到这会儿我才由衷地的同情学生了,师长就是这副德行,况学生乎?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数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
前几天中央和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文件,此前政治局也专门开会研究了此事。新闻报道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目前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据说消息首先来自军方,近几年招的新兵没有多少能够承受严酷的军营生活,军队首长忧心重重。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那么毛主席的“三好学生”只剩下一好了,德育和体育早被抛到九霄域外,难道说教育改革不该反思吗?难道说不该向应试教育宣战吗?
据说,如今很多学校都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认为那是过去年代遗留下来的评价标准,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不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会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但不管是“五好娃娃”还是“十全少年”,“德、智、体”的要求都应该是基础的、必备的,而“德”又理应位列第一。缺失了良好品德这个前提,即使知识积累得再多,将来带给社会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东西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中央和国务院早几年还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说明对德育问题的关注也已经列入中南海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权威媒体的报道说:“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看了这段视频我不知道该信谁的。我也相信“海艺事件”在全国一定是“个别现象”,但愿决策者们能从个别中窥见一般,因为事件至少说明成效并非如报道的那般“明显”。但是这篇报道中有一段话却是讲得非常到位:“我国有3.67亿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工作、战略工程、民心工程。”
再说说我们这位引起网友无限同情的孙老先生。
我们相信他面对记者时,对顽劣学生的极力保护、试图把事件带给当事者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努力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作为一个善良的老人,一个被偶然抛到网络上的视频引发各方媒体的狂轰滥炸,进而把一个孩子彻底毁掉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他的态度是“可以原谅”。
然而事实是---谅解和包容或许可以让一个具备正确道德观的人心存感激,为自己的不慎之举懊悔、抱恨,但对另一些人则未必有效!
我们需要反思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们何至对上课如此缺乏热情,我们的教学内容缘何无法对他们构成吸引?
这个时候对受辱老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似乎很不人道,但这个问题却又是不容回避的。
其实我们今天来探讨此事绝非是针对孙老先生个人,而是希望借此引起整个教育界对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的深刻反思。老师们都应该好好想想:您的学生是硬着头皮在上课还是心甘情愿在学习?
一位网友在对此事件的评论中提到了自己从前一位老师的名言:“不能把学生们的兴致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将是我身为教师的失败和失职。”倘若所有的教师都能有这般认知,把“用快乐的方式讲述枯燥的知识”作为一个正经的功课来做,现实的情况怕是不至于如此吧?

对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新媒体时代对大众传媒的重新认知,特别是对“记者”概念的重新认知。
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手段的出现,而是这些手段带来的传播主体的颠覆。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变成传播者,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
再来看英语中“记者”的单词:reporter。它的另一个主要意思是“报告人”。在“海艺事件”中,那位拍摄者不自觉的担当了“reporter”的角色,而真正的记者第一时间变成了“受众”。好在我们的真记者比“业余记者”有着更灵敏的新闻嗅觉,很快转换了角色,第二天就把“海艺”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新媒体不仅让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而且还为每个“记者”提供了一个审查并不十分严格的发布平台。我们可以假设:如果那位学生真的具有记者的新闻敏感,一开始就把她拍到的素材送到某个电视台,会有什么结果。一是不能播出,原因再简单不过了:画质太差,真实性值得怀疑,播出后会有负面效果。二是遇上一个不怕给自己找麻烦的主编,剪几个画面播出,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校长和主编一起下岗。
尽管第二种假设、也就是播出的几率不足1%,但是即便它成为现实,与现在的社会影响力也定是相去甚远。网络不仅在造就“记者”方面颠覆了传统传媒,而且更多的是造就了全社会的“评论家”,阮次山、白岩松的“专家时代”正在结束,真正的“百家争鸣”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拉开序幕。
为什么说电视台播出也不会达到现在业已造成的社会影响?原因正是如此,数以万计的“评论家”们的抨击使事件升级。加之网络“倒金字塔”式的几何传播方式,其传播效果恐怕《新闻联播》也相形见绌。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娱乐的颠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馒头血案、股民之歌的传播效果令始作俑者也始料不及。但是“海艺事件”却把新媒体的关注度引向另一个极度敏感的领域—新闻传播,这也就需要管理者认真地思考,如何面对数以亿计的“无证记者”和有可能呆在网吧的“评论员”。
其实在此之前,与新闻传播有关的网络事件已经多有发生,有的也引起了较大反响。2006年盛夏,重庆的一位摄影爱好者拍下了一位游泳者溺水死亡的过程。照片在网上发布后自然得到的是“见死不救”的骂名。照片和他的主人一度成了报纸、电视台的焦点。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海艺”的这段视频是某个记者偷拍的,那么这个幸运的记者肯定会走上全国好新闻的领奖台,冲击“普利策奖”也不是没有可能。只可惜是一个中学生,而且她没有挖掘出它的真正价值。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时下的普通人都比记者有机会拍到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那么,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该给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