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到的文字, 于导师告别仪式后的第三天补写. 尘归尘, 土归土, 记忆无从归属, 亦不应专属于某个亲历的个人, 因为命运只是借了我的眼睛去感觉先生归去的姿势. 然而, 我却用眼泪模糊了这种使命. 悲伤的事只有一件, 悲伤的人却有许多. 以先生教给我们的谦卑, 我是不敢将自己的悲伤更别提其它情绪任意涂抹在事的映像上然后昂然展示于人的. 那, 展示的是我们自己, 还是先生? 先生, 写过很多文章, 而先生的离开, 是我们是不做文章的. 我们的眼光在先生的灵柩上停留, 但可以在先生的灵柩上舞蹈的, 只有阳光.
所以, 静静注视, 待初夏的风吹干了洇痕, 心里悉悉索索作响时, 那是一种比较干燥的怀念在翻动往事时发出的声音. 这样一种干燥的怀念, 也许会在雨季时分的地平线之外, 以其清晰的理性, 成全一种在日渐遥远中不曾减退的清晰.
所以, 此时, 回忆的不是高老师具体的一二事, 而是从高老师的许多事里抽象出来的几段性格的剪影.
是因为高老师的学问才走到高老师身边, 可是与高老师接触多了,并且渐渐更加了解高老师以后,反而渐渐似乎忘记了他的学问, 而更珍惜他的人格。很被他身上一些品质所打动, 比如,他的谦卑,他对人的善意,他的实在,他的平等精神…所谓太上立德,而立功立言又等而下之,血气方刚之时,常不以为然,而今赖恩师以身所教,知信如斯言。他给我们立了一个样子, 使我们确信无疑地知道, 有一种不声不响的高尚与优雅, 这样真实地存在着和存在过. 而这, 使我们个人在一个精神动荡的时代对于人性之美丽的信仰, 有了一个坚定的支撑和庇护. 先生之荫泽, 无形而大于有形. 我更愿意讲先生的做人, 而不是先生的学问, 对于后者, 一是没有办法置喙, 二是没有资格插言, 因为, 先生的书单我还没有看过几本, 是没有资格僭越本份以一种”平等”的资格加以评论而不自腆的. 对于前者, 一来相符于做人先于做学问的原则, 二来这也合乎先生在人格上一向主张和实践的平等精神.
既然说到平等精神, 权以此为例.
高老师, 是一种平等的精神来待人的. 平等精神, 是很难的. 虽然难, 但是总有一些比较执着和坚强的人格守护着它不肯放弃. 而高老师的守护, 与很多人所倾向于理解的不同, 与其在国外的生活学习经历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高老师的平等待人, 更多的是从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经典知识分子人格中引申和生发出来的. 这里, 用中国经典知识分子人格来代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这个词, 这也是有原因的. 传统是一个因为存在而存在的概念, 当存在被历史的无常割断时, 也就不存在了. 而经典, 是因为价值而存在, 即使历史被割断, 价值的光芒依然能越过彼岸, 给生命以指引. 高老师本人就是一个经典而不传统的证明, 他对于死亡的态度, 他对于身后事的嘱咐, 都不是传统所可以限定的. 而他的诸多信念, 却都是与中国文化中经典人格理想息息相通的. 传统中, 并没有很浓的平等精神, 而在中国文化经典人格中却依然为平等精神留了一个通道和可能. 高老师的平等待人, 并非是出于一种环境的教化, 而是一种对于经典人格诚实而不懈探索追求的结果. 并非是一种自发, 而是一种自觉.
先生的平等精神仅仅是一个一叶而知秋的例子. 还有其它很多的性格侧面. 通过这个挂一漏万的关于平等精神的例子, 想要说明的是, 先生许多高尚的品质, 乃是有其比较深刻的来源的, 而并非是一种简捷的获取. 如果对于先生的纪念, 仅仅停留在对于先生各种品质的历数和描述上, 则只是漂浮在现象里, 难免于遗憾.
高老师曾经说过, 他年轻是最喜欢的是文科, 因为现实的原因才学了机械. 但是他说如果自己在机械上走下去的话, 顶多也就是一个勉强合格的机械师. 后来他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 因为自己对文科的热爱,所以英文很不错, 才被选入空军做翻译. 甚至后来在美国申请读博的时候, 第一选择还是历史或者文学. 高老师的人文功底和修养都是很厚的. 他对于中国文化中人格理想的思考和理解, 都不是一般的深刻. 在他临去世前, 最后意识和口齿都很清晰的时候, 他对我谈的, 还是他对曹操这个人物的看法. 他并非是靠人文作为职业吃饭的, 也未从中谋取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高老师对于人文的不解之缘, 更根本的是出于对人生的认真思考和实践. 用<论语>的话讲, 这是真正的 “为己之学”, 而非”为人之学”.
高老师, 是一个很飘零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些孤独. 他一直是一个人在摸索如何生活, 而缺乏可以参考和从众的坐标系和参照物, 当然, 以高老师的性格, 也不是愿意为了寻找安全感而盲目随行的人. 他幼丧父, 少离母, 继以一个独特的身份置身于行伍, 后随空军孤悬于海外,更以独自一人在美国学习经济学, 其中只身况味, 实殊难道; 至其回国, 即使从现在的角度看, 他在人群中特殊的角色和位置, 也是不言自明的… 高老师终生未入任何党派, 所以也没有哪个 “组织”可以依靠. 如此种种.
在这样一种一个人的行程中, 他实在是没有什么现成而且方便的生活模式拿来套用, 也没有哪种既定的文化框架可以让他舒舒服服地挤进去躲避风雨. 而唯此时, 他对于生活诚实而坚定的思考和践行, 才格外凸现出了其光彩和意义.
孤独, 宛如大漠荒原, 传统, 有似前人小径, 而经典, 恰是无人地带里的方向感. 依靠传统或者任何既定的制度规则来走过人生, 当类于循着小径微踪穿越大漠.而以对经典人格所进行的独立、坚韧而诚实的思考并踏实践行,犹若在阳光、树木、星辰等一切自然而富有诗意的景色里,用一种原创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寻找生命的方向而前行。
文化, 是以方式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然而,方式并不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文化的脉搏跳动在态度里. 高老师身边的方式是支离破碎和变换不定的, 而高老师自身的态度则是一以贯之的. 他的生活经历, 甚至已经有些传奇色彩. 他的际遇遭逢, 与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机缘相联, 而他, 从中国文化里所秉承的一种诚敬的态度, 成为他在特殊环境下成就一种特别的美好人格的源泉所在,
高老师, 一直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恭敬地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而在一个人孤独的行走中, 使自己的内心更多地映射出了这个世界美好的光芒.
故诚以记之, 谨以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