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4-25 17:58:00的发言: “可能是老板的销售策略,就如超市经常打出部分商品特价一样吸引客源,另一部分成本差不多的商品却抬高价格。顾客逛商店也是有时间成本的,就算不喜欢特价商品,说不定会看中非特价商品。”
任何价格不一样的,都可以用你的解释,没有可以检验的命题,有点套套逻辑的味道了,这个解释。另外,6个月一直用这个销售策略怎么解释?
这是套套逻辑么?这是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全球性零售连锁超市实行该种销售策略已经有十几年了,而这恐怕也不是他们首创。
其实我一直反对构造所谓“可检验”的命题或函数关系,皆因社会现象是主观的世界,不从社会中的个人所思所虑入手不可能探求出背后真实的原因。在研究经济现象时,应当切记并不是事实是如何,研究对象就会如何行为;而是研究对象认为如何,才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这是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点。
我所提出的解释亦只是个猜测,真正的检验应当是实地考察商店老板的想法。这,是绝对可以检验的,但也是许多研究者不愿采取的检验方法。
在科斯张五常等许多大师的努力呼吁下,新一代的经济学者已经纷纷开始从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探求现象背后的约束关系。但我以为(当然不一定对)许多人陷入了“滥用直觉”的圈子,包括张大师逛完博物馆就宣布发现了的“上河定律”。若要该定律成立又得列举若干条件,不过我以为要使一个经济学定律具有普适性,鉴于经济现象的无比复杂,恐怕所需的条件是无法完全列举的。
哈耶克认为社会现象的研究者具有与被研究者具有相同的认知图式,因而可以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包括导致他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欲望。而这种“理解”是不需要也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证明的,因为“科学”本身是由这种认知图式产生,不可能通过认知图式得到自证。这是哲学上的思辩,用数学语言来说,A=A,在A的子集范围内不可能定义超出A子集的B来。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研究者才可以预测被研究者的行为以及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我认为的直觉。也是企业家、优秀的销售人员包括政治家和艺术家等在社会领域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5 21:08: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