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丁丁的书写于哪年,是不是实证的,是不是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解释现象,这是完全能看出来的,按写作的年份判断一个人的思想方式和论证方式并不是道理。
“提倡“直面现象”和“对话的逻各斯”了,正说明其研究方法转向了主观主义。”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你是怎么样定义主观主义的?
“其实蓝田兄还是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圈子里嘛。”不知道你到底要说明什么?其它条件不变?到底是让其他条件变还是不变?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老萨<经济学>历来版本,比如,17版,他讲经济学论论逻辑时就强调“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我们在解释一个现象时,是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用这类其他条件不变的方法,用一个、一个的变量来解释现象,你不可能用多个变量一起变来解释现象的,只能抽象出一个最重要的来解释,或者用几个最重要的来解释,但在用一个变量时,其他的是假定不变的。这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我们甚至可以不说明,其他条件不变,因为这个正如公理一样,科学研究者都是知道的。
以下是张五常原文,请看仔细了,可不分断章取义呐。
上河定律
去年十二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一个重要的国宝展览,是集中北京故宫、辽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珍藏。不远千里而来的雅士云集,加上上海的本地人多,排队进场要选人少时间,而进了场后欲看北宋张择端绘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再排队。这队不是那样长,但动不动要排两个多小时。
那时我和太太刚好到上海几所大学讲话,躬逢其会,当然要去看看。博物馆的主事人要我们不在繁忙时间去,派一位很有礼貌的女秘书出来招呼一下,但说明观看《清明上河图》不能插队,要排两个多小时。这是说,作为贵宾,进场可以方便一点,但《上河图》则是宾不贵的。可见国内的处事有了长进。
我对书法有点研究。展出的国宝级书法,如怀素的《苦笋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米芾的《多景楼诗》,以前我见过真迹。这次令我惊喜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手书诗卷,书法一流,绝不在好些名书法家之下。奔放而变化多,天真潇洒,豪气逼人。据说所用的笔是猩猩毛造的,是从当时的高丽国进口。心想,不知今天怎样才可以弄得一枝猩猩毛笔来试写一下。
回头说《清明上河图》,据说是宋徽宗委任张择端画的,画了三年,而展出的原作真迹的后一段不复存在。《上河图》原来是近四十呎的长手卷,多个世纪以来临摹之作不计其数。这次原作展出,排队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排。不排队不能近看,但可从离画八呎左右看。《上河图》的人物多而小,离画八呎本已不善,再加上要穿过排队的观者之间的空隙看,更要再打折扣了。
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
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The curve is exponential。
让我再说一次。因为时间是价,价越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越长。如果六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第六十个要等一个小时。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的人龙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我称之为「上河定律」。
有两点还要澄清。其一是依照经济学的理念,历史成本不是成本(Bygones are bygones)。既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为什么我说时间之价或代价高而多花时间欣赏呢?答案是观者多花时间欣赏,其考虑不是已经排队的两个多小时,而是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会是高的。任何人决定去看《清明上河图》,会考虑早看一点的利益与所需的时间成本才作选择,而一个人选在某时某日去参观,他选的是自己认为是利益与成本差别最大的时间。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
举一个例。假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
第二点要说的,是我曾经说,超级市场的繁忙时间人龙越长,收钱的员工的动作会被迫而越快。于是,因为人龙长,每件物品的「过机」时间会较快。这与「上河定律」是相反的。但这里是多了一个收钱的员工,他的动作因为龙长而较快。与上河定律相同的,是如果一家超级市场没有设备购少物的快线的话,繁忙时间,需要排长队,购物者一般会选购较多物品。这使一个购物者的平均过机时间较长。另一方面,买一包香烟的人通常不会愿意排队等十五分钟。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是的,吃自助餐,同样的食品,每客收费五十与收费一百的食时与食量不同。收费五十,顾客会吃得较少和较快。收费一百,好些食客会因为价高而不光顾,但光顾的会吃得较多和较久。这也是上河定律。
前些时在这里发表了《讯息费用与类聚定律》,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场所的卖笑佳人的相貌与身材都有相近的水平,很受读者欢迎。国内的网上读者很开心,纷纷要求我多写些前所未有的经济定律。他们可不知道,解释一个现象已困难,推出什么定律更是可遇不可求,就是无足轻重的也难于登天。
后来我发表《咸水草与淡水蟹》,其含意的定律是在竞争市场内,出售者一起欺骗与一起不骗的效果相同,可以称为「欺骗定律」。国内的学子读后说:「那么浅,不够过瘾!」
我是希望提升学子的求知兴趣的。很想知道他们对「上河定律」的评价。
2003年3月6日《南窗集》
回头再述成本收益,是的,成本或收益是一主观概念,是人人不同,时时不同的,但经济学家是从别人的行为中推测成本收益的,不是靠想象来判断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公理式假定,资源是稀缺的,故人的行为是约束下求大。不知道你有没有比这个假定更好的假定了(能自洽而解释现象,没被推翻),如何有,你可以成为伟大、不朽的经济学家,如果没,那很不幸,你我解释都得从这个前提出发,而绝对不是“一旦推至两人以上的世界,事物就不是确定的了”,一个人,多个人,这个假定或公理是同样适用的。
怕你说我证据不足,我引几段吧。
“《上河图》原来是近四十呎的长手卷,多个世纪以来临摹之作不计其数。这次原作展出,排队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排。”注意了,是真品,故要排长时间队。
“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
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The curve is exponential。”这是解释说明排队时间与观赏时间之间的关系。
“有两点还要澄清。其一是依照经济学的理念,历史成本不是成本(Bygones are bygones)。既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为什么我说时间之价或代价高而多花时间欣赏呢?答案是观者多花时间欣赏,其考虑不是已经排队的两个多小时,而是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会是高的。任何人决定去看《清明上河图》,会考虑早看一点的利益与所需的时间成本才作选择,而一个人选在某时某日去参观,他选的是自己认为是利益与成本差别最大的时间。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注意了,他这是在解释为什么排队时间与观赏时间有上述关系,原来是“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请注意是再次来还得排两个多小时,才使他这次多看的,不知道你所谓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派什么用场?我们在收益一定条件下,比较这次看与这下次的成本,所以得出这次多看,不知道犯了什么“其他条件不变”的套套逻辑了?我真的很不明白。
“举一个例。假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张五常怕读者还不明白,所以再次举例子,他是想强调,以后排队时间会影响你现在的成本,故影响现在观赏的时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他并非只说明你引证的那个观点的。
最后,说明一点,A推测B的问题,我们用需求定理来说明吧,A是约束下的成本(也就是价格),B是需求量,由成本大小知道需求量的多少,比如价升量减,那么由A推测B,我们看到(或者说解释了),星期天,理发店生意好这个现象,不知道他哪里犯了套套逻辑的问题,当然,你找到一个价升量升的现象,我要强调的是,在这里价与量都可以观察到的,所以你有可能找到一个价升量升的现象的,这样的话,你就是不朽的经济学家了。当然,你可以看看张五常如何用单质和多质的品质质量,结合需求定理来解释现象的,比如,复印纸,比如苹果问题,那真是太精彩了,而不是还没搞清楚人家说什么,就动不动批评人家犯套套逻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4 11:33: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