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6-4-27 09:52:00
产品之间存在的差别就在于其象征意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有相对多的人会偏好于生肖图案。一般而讲,消费者是愿意为自己的偏好付出更多的,并且能从比价中获得更多价值认同感。采取差别定价措施,可以更好地迎合多数消费者的偏好,是明智合理的。
对此有切身的定价经验,我一度销售过手机套卡,拿货是以组为单位,一组有10个号码,也就是讲每个号码的进价是相同的。如果拆售时采取统一定价,一部分从我国文化习俗理解更具吉祥意义的号码(如尾段数为“8”、
“6”的号码)会被优先选购,而一部分带忌讳色彩的号码可能会滞销。实际中会采取提高吉祥号码的售价,而适当降低忌讳号码售价的定价方法。这样一方面可更多获得选购吉祥号码消费者的消费剩余;另一方面还能争取到一部分看重实惠的消费者来购买有忌讳色彩的号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7 12:26:00
以下是引用DRLENG在2006-4-27 9:52:00的发言:
产品之间存在的差别就在于其象征意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有相对多的人会偏好于生肖图案。一般而讲,消费者是愿意为自己的偏好付出更多的,并且能从比价中获得更多价值认同感。采取差别定价措施,可以更好地迎合多数消费者的偏好,是明智合理的。
对此有切身的定价经验,我一度销售过手机套卡,拿货是以组为单位,一组有10个号码,也就是讲每个号码的进价是相同的。如果拆售时采取统一定价,一部分从我国文化习俗理解更具吉祥意义的号码(如尾段数为“8”、
“6”的号码)会被优先选购,而一部分带忌讳色彩的号码可能会滞销。实际中会采取提高吉祥号码的售价,而适当降低忌讳号码售价的定价方法。这样一方面可更多获得选购吉祥号码消费者的消费剩余;另一方面还能争取到一部分看重实惠的消费者来购买有忌讳色彩的号码。

如果说手机特殊号码的供给是有限的,即使成本相同,销售者也可根据消费者偏好不同进行差别定价,但楼主所举的十二生肖工艺品的供给是弹性的,理论上说几乎可以无限复制和供给,为什么价格不会因供给增加而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 22:49:00

"要证伪“上河定律”并不困难,因为买少量商品而排了长队的原因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困难的是驳倒张大师通过理解自己的算计来推断他人的算计的研究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不精确,但无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准确的。"不知道你是同意还是反对?反对 的话,反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09:14: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2 22:49:00的发言:

"要证伪“上河定律”并不困难,因为买少量商品而排了长队的原因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困难的是驳倒张大师通过理解自己的算计来推断他人的算计的研究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不精确,但无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准确的。"不知道你是同意还是反对?反对 的话,反例呢?

反对。

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该店商品质量有保证,虽经常有长队,顾客买小件也愿意来。比如某些顾客对时间不敏感,或者本身就是无所事事,无聊才逛商店。比如另换一家商店需跑长路,费的时间更多,不如在这家买过算了。甚或因为一种新奇感,想体验一下购物的乐趣或者最简单的口袋里没带够钱,不得不就买少量商品。

呵呵,我猜蓝田兄大概又要举“其他条件不变”这个约束条件了,“其他条件不变下,排队时间越长,购物越多”这才是典型的套套逻辑。为何如此说?首先经济学先定义研究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即追求成本最小,效用最大,那么排队时间是成本,时间越长则成本越大,为使单位购物时间效用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下,购物就要越多。结论均隐藏于假设条件之中,不是套套逻辑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09:35:00

看样子,你没有读仔细张五常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关于成本概念的,他是说,由于真品上河图很难看到,故这次看和下次看,一般要排较长时间的队,在排到队,刚看没看时,你会想,我这次不看(时间为0)或者少看的话,那么我下次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所以我这次要多看一会儿,他是同下次看的成本比(包括较长排队时间)所以才选择这次多看一样的,当然,图还是那个图,一般来说,看图的收益也是一样的。

至于你的例子”比如该店商品质量有保证,虽经常有长队,顾客买小件也愿意来。”,你在把有品质保证与没保证的商品在比,虽然是同一商品,但有无品质保证可是一大效用(对消费者而言),所以说,有无品质保证的“同一商品”,是两种商品,两种商品只能用净收益或性价比来衡量,我想你是犯了经济学基本的逻辑错误。因为,只有收益相同,才能只比较成本;只有成本相同,才能只比较收益;否则只能比较净收益者租值。

至于“比如某些顾客对时间不敏感,或者本身就是无所事事,无聊才逛商店。”这个例子,同样犯了基本经济逻辑错误。“顾客对时间敏感不敏感”本身说明了客户的时间成本是不同的,这样的话,一个大学教授比如汪丁丁买小菜,看大概,大约认为好就买,而一个家庭主妇,要跑许多个摊位,要比较各个摊位的小菜品质、价格,再决定买不买,买那个菜,以什么价格买(汪丁丁文体,<我思考的经济学>中有例子。不是都理性的嘛。成本不同,我求的收益也不同,只有净收益最大就可以。

“比如另换一家商店需跑长路,费的时间更多,不如在这家买过算了”,这个例子后前两个一样,同样犯基本错误。

“甚或因为一种新奇感,想体验一下购物的乐趣或者最简单的口袋里没带够钱,不得不就买少量商品。”这个例子,和第一个一样,也是错的。新奇感可是大收益呐,在诸如赌博之类的活动中,可是重大决定因素呐。(不要跟我说你的例子和赌博不同:)

至于你的最后关于套套逻辑的问题,我想我上面的回答,可以说明问题了吧,如何你认为还不可以,我可以详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13:05:00

拿来对比吧....或者说是文字游戏咯......

心理需要的话,长命比十二生肖重要的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16:27: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3 9:35:00的发言:

看样子,你没有读仔细张五常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关于成本概念的,他是说,由于真品上河图很难看到,故这次看和下次看,一般要排较长时间的队,在排到队,刚看没看时,你会想,我这次不看(时间为0)或者少看的话,那么我下次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所以我这次要多看一会儿,他是同下次看的成本比(包括较长排队时间)所以才选择这次多看一样的,当然,图还是那个图,一般来说,看图的收益也是一样的。

至于你的例子”比如该店商品质量有保证,虽经常有长队,顾客买小件也愿意来。”,你在把有品质保证与没保证的商品在比,虽然是同一商品,但有无品质保证可是一大效用(对消费者而言),所以说,有无品质保证的“同一商品”,是两种商品,两种商品只能用净收益或性价比来衡量,我想你是犯了经济学基本的逻辑错误。因为,只有收益相同,才能只比较成本;只有成本相同,才能只比较收益;否则只能比较净收益者租值。

至于“比如某些顾客对时间不敏感,或者本身就是无所事事,无聊才逛商店。”这个例子,同样犯了基本经济逻辑错误。“顾客对时间敏感不敏感”本身说明了客户的时间成本是不同的,这样的话,一个大学教授比如汪丁丁买小菜,看大概,大约认为好就买,而一个家庭主妇,要跑许多个摊位,要比较各个摊位的小菜品质、价格,再决定买不买,买那个菜,以什么价格买(汪丁丁文体,<我思考的经济学>中有例子。不是都理性的嘛。成本不同,我求的收益也不同,只有净收益最大就可以。

“比如另换一家商店需跑长路,费的时间更多,不如在这家买过算了”,这个例子后前两个一样,同样犯基本错误。

“甚或因为一种新奇感,想体验一下购物的乐趣或者最简单的口袋里没带够钱,不得不就买少量商品。”这个例子,和第一个一样,也是错的。新奇感可是大收益呐,在诸如赌博之类的活动中,可是重大决定因素呐。(不要跟我说你的例子和赌博不同:)

至于你的最后关于套套逻辑的问题,我想我上面的回答,可以说明问题了吧,如何你认为还不可以,我可以详解。


呵呵,其实蓝田兄还是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圈子里嘛。汪丁丁《我思考的经济学》我记得是96年写的,其思想发展已逾十年,现在的丁丁教授已完全提倡“直面现象”和“对话的逻各斯”了,正说明其研究方法转向了主观主义。

拉回上河定律,蓝田兄说的这次和下次的时间比较其实是张五常在预防学生用“历史成本不算成本”的反驳时提出来的,没有脱离“其他条件不变,排队时间越长,购物越多”的定律。此结论大师放在《上河定律》第一句,以“排队观画,时间是价,价越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就越长。”一句话自成一段,形象化了一点,我只是结合上下文总结了一下。但我看不出有任何创见的东西在里面,本质上说他只是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形: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不过是再次用例证重复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公理性判断。排队观画,时间是价,时间越长价越高,观画的需求越少,为增加需求,则要增加欣赏的时间从而提高观画所收获的效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实际上,大师在此构造的这样一个需求函数:其他条件不变下,需求与排队时间成反比(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排队时间作为价格是自变量,给定价格可得需求),与欣赏时间成正比(大师将此因素内化,欣赏时间越长,则效用越大,则需求越多)。在这里,看不到有任何创见性的东西,只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罢了。如果这种运用也可成为定律的话,那么恐怕经济学定律要满天飞了。

但我前贴主要批评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大师对成本收益分析的一般化过程违反了方法论个人主义。如蓝田兄所反驳的同样的道理,大师提出的上河定律必须有“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强约束作为隐性前提,再来分析个人的成本收益。这个“其他条件不变”抹去了我前面举的几个反例,不论是“有保证的商品”还是“时间观念淡漠”,不论是“其他商店路途远近”还是“腰包没钱”等等因素一概可以忽略,纯构造一个递推因果关系式:价格越高,需求越小,如果需求保持不变则要求效用水平提高。将分析方法再抽象一下,即是逻辑上的三段论:如果A,那么B;现在有A,则有B。这就是典型的套套逻辑,同义反复,不可证伪。那为什么我前面举的几个例子自认为是可以证伪上河定律的呢?因为就个人而言,是可以对做某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因为在他个人的世界里价值观是确定的,对事物可以作出一个差序评价,通过比较排个评价高低的等级,从中选取最能达致满意的途径。这同工程师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同,利用现有的确定的材料,用最小的成本建最好的工程。

但一旦推至两人以上的世界,事物就不是确定的了。成本和收益都成为主观的因素,因人而异,经济学家不可能再根据其中一个人的效用或智能程度加以确定性的判断,而应当研究在不同效用和智能程度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安排和作用机制。这种机制使每个人的效用都达致最大,并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此即包括斯密、休谟和哈耶克所传承的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正是在此内容下,经济学才会遵守方法论个人主义,研究个体的目的、动机和欲望和具体认知情况着手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而不是从个体中抽象出一般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效用函数成为构建的经济人假设。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研究方法,张大师正是在一般化即从单人推至多人的一般化过程中违反了个人主义的方法,当然,个人以为此为经济学研究的普遍现象,非大师一人独有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18:06:00

看了大家的论述,我觉得价格差异的原因实际上是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玩的一个小计策

当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两种饰品的样式差异有多大,也不知道两者的销售差额,但根据经验生肖饰品应该比“长命富贵”更有吸引力,因为款式多,造型好,相比较而言,后者是传统式样,吸引力低。而且两者同样上柜,有价格差,一般消费者会认为贵一点的东西会好一点,通过比较,生效的销路会更好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09:18:00

不管丁丁的书写于哪年,是不是实证的,是不是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解释现象,这是完全能看出来的,按写作的年份判断一个人的思想方式和论证方式并不是道理。

“提倡“直面现象”和“对话的逻各斯”了,正说明其研究方法转向了主观主义。”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你是怎么样定义主观主义的?

“其实蓝田兄还是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圈子里嘛。”不知道你到底要说明什么?其它条件不变?到底是让其他条件变还是不变?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老萨<经济学>历来版本,比如,17版,他讲经济学论论逻辑时就强调“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我们在解释一个现象时,是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用这类其他条件不变的方法,用一个、一个的变量来解释现象,你不可能用多个变量一起变来解释现象的,只能抽象出一个最重要的来解释,或者用几个最重要的来解释,但在用一个变量时,其他的是假定不变的。这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我们甚至可以不说明,其他条件不变,因为这个正如公理一样,科学研究者都是知道的。

以下是张五常原文,请看仔细了,可不分断章取义呐。

上河定律

去年十二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一个重要的国宝展览,是集中北京故宫、辽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珍藏。不远千里而来的雅士云集,加上上海的本地人多,排队进场要选人少时间,而进了场后欲看北宋张择端绘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再排队。这队不是那样长,但动不动要排两个多小时。

那时我和太太刚好到上海几所大学讲话,躬逢其会,当然要去看看。博物馆的主事人要我们不在繁忙时间去,派一位很有礼貌的女秘书出来招呼一下,但说明观看《清明上河图》不能插队,要排两个多小时。这是说,作为贵宾,进场可以方便一点,但《上河图》则是宾不贵的。可见国内的处事有了长进。

我对书法有点研究。展出的国宝级书法,如怀素的《苦笋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米芾的《多景楼诗》,以前我见过真迹。这次令我惊喜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手书诗卷,书法一流,绝不在好些名书法家之下。奔放而变化多,天真潇洒,豪气逼人。据说所用的笔是猩猩毛造的,是从当时的高丽国进口。心想,不知今天怎样才可以弄得一枝猩猩毛笔来试写一下。

回头说《清明上河图》,据说是宋徽宗委任张择端画的,画了三年,而展出的原作真迹的后一段不复存在。《上河图》原来是近四十呎的长手卷,多个世纪以来临摹之作不计其数。这次原作展出,排队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排。不排队不能近看,但可从离画八呎左右看。《上河图》的人物多而小,离画八呎本已不善,再加上要穿过排队的观者之间的空隙看,更要再打折扣了。

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

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The curve is exponential。

让我再说一次。因为时间是价,价越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越长。如果六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第六十个要等一个小时。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的人龙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我称之为「上河定律」。

有两点还要澄清。其一是依照经济学的理念,历史成本不是成本(Bygones are bygones)。既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为什么我说时间之价或代价高而多花时间欣赏呢?答案是观者多花时间欣赏,其考虑不是已经排队的两个多小时,而是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会是高的。任何人决定去看《清明上河图》,会考虑早看一点的利益与所需的时间成本才作选择,而一个人选在某时某日去参观,他选的是自己认为是利益与成本差别最大的时间。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

举一个例。假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

第二点要说的,是我曾经说,超级市场的繁忙时间人龙越长,收钱的员工的动作会被迫而越快。于是,因为人龙长,每件物品的「过机」时间会较快。这与「上河定律」是相反的。但这里是多了一个收钱的员工,他的动作因为龙长而较快。与上河定律相同的,是如果一家超级市场没有设备购少物的快线的话,繁忙时间,需要排长队,购物者一般会选购较多物品。这使一个购物者的平均过机时间较长。另一方面,买一包香烟的人通常不会愿意排队等十五分钟。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是的,吃自助餐,同样的食品,每客收费五十与收费一百的食时与食量不同。收费五十,顾客会吃得较少和较快。收费一百,好些食客会因为价高而不光顾,但光顾的会吃得较多和较久。这也是上河定律。

前些时在这里发表了《讯息费用与类聚定律》,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场所的卖笑佳人的相貌与身材都有相近的水平,很受读者欢迎。国内的网上读者很开心,纷纷要求我多写些前所未有的经济定律。他们可不知道,解释一个现象已困难,推出什么定律更是可遇不可求,就是无足轻重的也难于登天。

后来我发表《咸水草与淡水蟹》,其含意的定律是在竞争市场内,出售者一起欺骗与一起不骗的效果相同,可以称为「欺骗定律」。国内的学子读后说:「那么浅,不够过瘾!」

我是希望提升学子的求知兴趣的。很想知道他们对「上河定律」的评价。

2003年3月6日《南窗集》

回头再述成本收益,是的,成本或收益是一主观概念,是人人不同,时时不同的,但经济学家是从别人的行为中推测成本收益的,不是靠想象来判断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公理式假定,资源是稀缺的,故人的行为是约束下求大。不知道你有没有比这个假定更好的假定了(能自洽而解释现象,没被推翻),如何有,你可以成为伟大、不朽的经济学家,如果没,那很不幸,你我解释都得从这个前提出发,而绝对不是“一旦推至两人以上的世界,事物就不是确定的了”,一个人,多个人,这个假定或公理是同样适用的。

怕你说我证据不足,我引几段吧。

“《上河图》原来是近四十呎的长手卷,多个世纪以来临摹之作不计其数。这次原作展出,排队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排。”注意了,是真品,故要排长时间队。

“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

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The curve is exponential。”这是解释说明排队时间与观赏时间之间的关系。

“有两点还要澄清。其一是依照经济学的理念,历史成本不是成本(Bygones are bygones)。既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是历史,覆水难收,再不是成本,不是代价,为什么我说时间之价或代价高而多花时间欣赏呢?答案是观者多花时间欣赏,其考虑不是已经排队的两个多小时,而是这次不多欣赏此后再欣赏的时间成本预期也会是高的。任何人决定去看《清明上河图》,会考虑早看一点的利益与所需的时间成本才作选择,而一个人选在某时某日去参观,他选的是自己认为是利益与成本差别最大的时间。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注意了,他这是在解释为什么排队时间与观赏时间有上述关系,原来是“参观的迟早不论,这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意识是这次已付出的成本不算,再来也差不多要排队两个多小时。因此,上河定律仍然成立。”请注意是再次来还得排两个多小时,才使他这次多看的,不知道你所谓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派什么用场?我们在收益一定条件下,比较这次看与这下次的成本,所以得出这次多看,不知道犯了什么“其他条件不变”的套套逻辑了?我真的很不明白。

“举一个例。假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张五常怕读者还不明白,所以再次举例子,他是想强调,以后排队时间会影响你现在的成本,故影响现在观赏的时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他并非只说明你引证的那个观点的。

最后,说明一点,A推测B的问题,我们用需求定理来说明吧,A是约束下的成本(也就是价格),B是需求量,由成本大小知道需求量的多少,比如价升量减,那么由A推测B,我们看到(或者说解释了),星期天,理发店生意好这个现象,不知道他哪里犯了套套逻辑的问题,当然,你找到一个价升量升的现象,我要强调的是,在这里价与量都可以观察到的,所以你有可能找到一个价升量升的现象的,这样的话,你就是不朽的经济学家了。当然,你可以看看张五常如何用单质和多质的品质质量,结合需求定理来解释现象的,比如,复印纸,比如苹果问题,那真是太精彩了,而不是还没搞清楚人家说什么,就动不动批评人家犯套套逻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4 11:33: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0:15:00
应该考虑制作工艺(技术)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2:35:00

呵呵,蓝田兄其实无妨直言。主流经济学我学得虽不能算精通,但哪些是基本逻辑错误还是有谱的。只不过我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研究方法更加迷人,而试图以该方法和观点解构各大师的理论罢了。其实很多观点并非我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引自该学派和哲学方法相近的代表人物名作,不若我先摘抄两段作为佐证:

...事实上,一旦我们试图将同义反复系统,即那一系列命题(这些命题必然正确,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我们开始讨论的假设之变换形式,并且这些命题构成了均衡分析的主要内容)应用到一个由几个相互独立的人组成的社会这种情形时,与那些我们提到过的基本上相类似的问题就会出现。长期以来,我总是感到,我们在纯粹分析中所使用的均衡概念本身及方法,只有在局限于单个人的行为分析时才有明确的意义。当我们将其应用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步入一个不同的领域。并悄然引进一个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因素。(哈耶克,1948,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大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过去一百年里经济的每一项重大进步,都是向着不断采用主观主义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我们无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区分出两个人是在进行实物交换或交易,还是在玩游戏或举行宗教仪式。除非我们能够理解人类的行为有什么意图,否则解释这种行为,即将其纳入把相似环境与相似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规则的任何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哈耶克,1952,科学的反革命)

计算开始的地方,理解便终止了...因为计算者关注的仅仅是固定为概念的符号间的关系,而不再是现实世界里发生着的不断变化着的因果过程。每个人简单的人都有理性,只要告诉他推理的前提是什么就行了,但是理解却不同,它提供的是原初性的东西,从而也是直觉性的知识,在这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别。事实上,每一个重大的发现,每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方案,都是这样的光辉时刻的产物:当思考者于外界和内在的有利环境里时,各种复杂的和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序列都被审视了千百次,或者,前所未有的思路被阻断过千百次,突然,它们显现出来,呈现给理解。(叔本华,1817)

另外,以上几贴中我认为我的基本观点已经很清楚了,虽然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虽然与主流经济学观点不同,但不妨碍我们扩大阅读的范围和更深入的思考和比较一下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毕竟,即使不要幻想重建一个与现代经济学相媲美的理论大厦,也无须不假思索的先全盘接受,带着怀疑和审视的眼光学习也是不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5:51:00

呵呵 不是一中商品 当然不一样

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7:1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4-22 11:08:00的发言:“十二生肖”和“长命富贵”,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属性,功能不同,对买者收益不同,所以两种东西不是同一种商品,不能用价格歧视解释…

OK。如果已经承认它们是“不同商品”,还用不用费如此周折解释这个现象(这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是问题?我们要从这个问题中获得什么理论洞见呢)?

“商品不同,价格不同”的现象也许再平常不过了——请注意不同商品的“价格”在量纲上是不一样的,我们实际上无法说明其中哪种商品的价格“更高”,这样,关于两种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异”的争论其实就没有意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7:31:00

这个问题还可以和https://bbs.pinggu.org/thread-86112-1-1.html&page=2并贴讨论。

同一件物品,如果不同的人用它干不同的事(“功能不同,对买者收益不同”),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算不算“同种商品”呢?——比如有人用汽油烧炉子做饭(“食”),但他没有汽车;有人买汽油开车(“行”),但他没有汽油炉;有人只用它去污,他既没有汽油炉,也没有汽车。汽油在这三个人心里是不是“同种商品”呢?在研究者眼中算不算“同种商品”呢?(当然,这时无论算不算同种商品,三种情况下汽油价格的量纲是一样的)

如果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它们在人体生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全一样(“功能相同,对买者收益相同”),比如一些药品(有些是片剂,有些是液剂,化学成分也可能存在差异),那么它们算不算“同种商品”呢?(当然,这时两种物质的价格的量纲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7:45:00

其实,只要遇到直观上(或“第一感”)的“价格差别”,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它们其实是不同的商品,这样“价格差别”就可能无从谈起(因为仅仅量纲上的不同,“价格比较”就没有了意义),也就不须再说那么多了。

对许多问题的洞见,其实是从假设“同种商品”开始的。

(这正如,张五常愿意假设“任何人的品味永远不变”。通过“假设尽可能的相同”来寻找“不同”。如果人们不是在价格单位上一致地默认了“元/克”,并同时在量纲上达成某种一致,“钻与水”的价格悖论就不能充当悖论了。而正是人们假设或默认了它们的“某种相同”,“钻与水”的悖论才为人们带来了若干不同的洞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7:57:00
以下是引用丁见在2006-4-25 16:46:00的发言:问题非常简单:成本不同。看起来,两种饰品成本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把两种饰品以套为单位来看,就容易理解了。前者一套12枚,后者一套只有一枚,商家备货时,假使一枚10元,前者备货一套需120元,后者备货一套只需10元,后者的资金成本只及前者的1/12,按成本定价原理,后者应比前者便宜1/12。商家这所以定价为低1/10,一为促销,毕竟后者占用资金少,如果周转快一些,利润就高一些;二为计算方便。

从“真实世界”说,我更相信这个(当然未必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8:08:00

sungmoo给经济事实的主观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正说明了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所研究的事实与自然科学研究的事实不同,它不像自然科学研究的素材那样具有稳定性质集合。经济学研究所谓的事实是人们观念的集合,即先有理论,然后有事实,所有社会科学的“事实”都是由根据某种观念从事物的多个性质中挑选出来并形成一个集合体(观念的构建)。比如“燃料”一词,就先在的包含了人们对这类物品的意图,它可以用来燃烧发热,尽管从物质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上可以用来燃烧的具体物品(木材、汽油、钚)各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图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性质并形成一个集合性质的词汇。

汽油也同样是这样。作为商品的汽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用途而不是化学分子式,对于人的需要来说,汽油既可作为燃料,又可作为原材料,还可作为清洁剂,对于某些迷信的人来说它还可能是不祥的东西,它对购买使用它的人们来说,价值不是固定的,而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根据某种假设抽象出普遍的以为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效用函数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违反了经济学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11:05:00
Ok,主观感受的效用是无法直接判断的,但,据观察的事实是“隔壁一家银饰店,出售两种饰品,都是同等成色同等分量的白银制成,进价一样,一为十二生肖,一为“长命富贵”,但后者售价较前者低10%。 ”,另外的因素是一样的,只差“一为十二生肖,一为“长命富贵”,这一因素,而价格不同,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说明这个价格的差异?我知道主观感受的效用是无法直接判断的,但,我们从其他因素一样,只样式不同,价格不同的事实(注意不是主观想象)得出,样式对各人的效用不同。不知道错的哪?你们所说的同一商品不同属性对这个具体的问题有关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14:38:00
在电影里贫嘴张大民比较了两个厂子里馄炖的价格:我们厂子馄炖一碗一毛八,你们是两毛,我们便宜吧?但你们给10个,我们是8个,你们给的多吧?但我们的馅比你们的大。。。在真实世界里要找到两种‘相同的’商品还真不容易。要是按照楼上很多人的说法,用商品不同所以价格不同来解释似乎永远不会出错。但是,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价格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价格是什么?价格是一碗混沌一毛八吗?不对!价格是当你的混沌两毛时我的混沌一毛八!如果我们厂的混沌价格涨到一块八一碗,没有人会来吃混沌,都跑你们厂吃去了,那么这两种混沌到底是不是‘相同的’商品呢?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这边一涨价,你那边的销量就上升呢?
就楼主这个问题来说,两种饰品大致应算是同种商品,因为大多数客人都不会事先想好一定要买哪种类型的,往往是比较了价格、图案、做工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后才做选择。至于价格为什么不同,那是由于消费者并不是仅仅根据价格决定买什么,还有其它很多因素(个人认为在价格差别不大时心理状态可能起决定作用)。例如,卖货的人可能手里只有很少的‘十二生肖’,但‘长命富贵’有很多,所以把后者定价低一点,可以卖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19:5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5 11:05:00的发言:
Ok,主观感受的效用是无法直接判断的,但,据观察的事实是“隔壁一家银饰店,出售两种饰品,都是同等成色同等分量的白银制成,进价一样,一为十二生肖,一为“长命富贵”,但后者售价较前者低10%。 ”,另外的因素是一样的,只差“一为十二生肖,一为“长命富贵”,这一因素,而价格不同,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说明这个价格的差异?我知道主观感受的效用是无法直接判断的,但,我们从其他因素一样,只样式不同,价格不同的事实(注意不是主观想象)得出,样式对各人的效用不同。不知道错的哪?你们所说的同一商品不同属性对这个具体的问题有关吗?

按照哈耶克的基本观点,店主如此定价是因为他自认为了解具体的顾客的需求,相对于经济学家,店主(商人)更懂得顾客的心理,虽然他并没有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光顾他店面的大多数顾客的想法,这些民俗和想法可能千奇百怪,对“长命富贵”和“十二生肖”的价值评价完全不同于研究者自己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评价。要准确解释如此定价的原因,研究者所能做的只能是提出猜测,并通过实地调查来进行验证。

我前面所提出的猜测,即可能出于商家的一种销售策略,虽然两种商品他的进价相同,工艺复杂程度可能也相同,这些情况商家知道,但顾客并不知道,顾客采用的可能是一套完全与成本和工艺复杂水平不同的定价标准(比如偏好、比如便宜无好货的错觉、比如从众心理等等),所以商家可以根据顾客的实际心理状况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优劣也不能根据经济学原理加以检验,而是由市场加以检验。从这个例子来看,商家可以长期坚持这种策略,说明的确是捕捉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5 21:59:00
"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化怎么验证?让市场去验证要经济学家何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18:00

个人以为,“需求”在张五常那里被理解成“want”(这是无穷的,也是无从观测的),而不是“demand”(这是既定约束下最优的行为,所谓“有效需求”,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是需求函数,这是可观测的)。

hupichi所言的“店主如此定价是因为他自认为了解具体的顾客的需求”,其中的“需求”是demand(或者说成某条特殊的“需求曲线”,或者说成“需求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24:00

个人的建议是,读张五常的书(当然也包括来自港澳台学人的许多书)时,有必要注意用词上的区别。

比如,张五常所言的“需求不可观测”,应指“欲望不可观测”,他文中的“需求”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应该有差别。张五常也强调“需求量才可观测”,而我们的教材中,需求与需求量常常不做区分。当然,萨谬尔森也说过“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理论表述中(或者不同的翻译中),“需求”一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在使用该词时应该注意其中的差异(要弄懂每种表述中各自的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2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5 11:05:00的发言:…你们所说的同一商品不同属性对这个具体的问题有关吗?

我想说的是,如何判断两件东西是不是“同一种商品”,对“几件东西是同一种商品”的确认(或理解),会对理论认识有哪些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33:00
以下是引用hupichi在2006-5-5 19:55:00的发言:…从这个例子来看,商家可以长期坚持这种策略,说明的确是捕捉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这里hupichi确实有必要进一步解释“心理需求”是什么(至少对蓝田日暖),尤其是它在经济学里是怎样的概念,是不是经济学的内生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36:00
问题就在这里:“或者说成某条特殊的“需求曲线”,”这和用口味改变(偏好改变)解释现象是一样的:无法验证,不会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38:00

“我想说的是,如何判断两件东西是不是“同一种商品”,对“几件东西是同一种商品”的确认(或理解),会对理论认识有哪些作用。”

是不是同一商品,是不是同一商品和不同属性,是按照人们的选择行为来推测的,并非按先验的主观愿望来判断的,这是区别“效用函数”的前提,是认识和解释现象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46:00
是的,香港的许多中文说法和我们的说法不同,的确要注意,读张五常文章更要注意,因为他几十年不读他人书,故许多说法和标准经济学说法(译法)是不同的,就連稀缺、弗里德曼等基本的词汇,他也用他自己的说法,不要此因而误解他的意思才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2:06: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6 11:38:00的发言:…是不是同一商品,是不是同一商品和不同属性,是按照人们的选择行为来推测的,并非按先验的主观愿望来判断的,这是区别“效用函数”的前提,是认识和解释现象的基础。

这正是我们的分歧。个人以为,如果已经区分好“不同商品”(当然还有其他的关于“不同”的假设——我们尽可以说这些“不同”是我们“观察”到的,千真万确的),许多问题都不需要解释了,至少不需要进一步解释了。而个人认为,理论的发展往往不是这样,“假设大同”而“考求小异”是重要方式。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企业都视作各自不同的概念,对“交易成本”的抽象则很成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2:0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6 11:36:00的发言:
问题就在这里:“或者说成某条特殊的“需求曲线”,”这和用口味改变(偏好改变)解释现象是一样的:无法验证,不会错的。

按此说法,是不是可以说:“需求曲线”(需求量与价格的函数关系)本身是不可观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