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6-5-6 12:23:00

我同意hupichi提到的Hayek的基本观点。也部分由于此,我不很同意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至少不可能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当然,对于“科学”的解释也多如牛毛)。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事实”的确认是有区别的。这里面又要卷入哲学讨论了。“可重复试验”应该是关键之一。

尽管Einstein也说了“脑中所思”(理论)决定了“眼中所见”(可观测量),但他不会否认可重复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而这正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而可观测量是可重复试验的前提,但有了可观测量也未必能做可重复试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2:39:00
我觉得就是需求和供给和资本谋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至于具体行为是营销问题。没大家分析的那么复杂。张五常不是说要 浅---深-----浅吗?看大家越来越深,浅不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3:31:00

“需求曲线”(需求量与价格的函数关系)本身当然是不可观测的了,张五常在这一点上说得清清楚楚。

他是把需求定理作为一个公理,作为一个假定的前提来解释现象的,假定有需求定理(公理),那么,我们把具体约束条件下的,价格(可以般化为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成本)与行为动向(我们称之需求量等等都可以),这两者我们给出一个可能被事实证明不对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够一般化,没被另外的同类现象推翻,那么,我们说我们解释了这另外一个现象,这个意义上说,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看样子,你们得先看明白张五常说了什么,再来讨论他说的对不对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3:32:00

“我不很同意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既然你不同意经济学是科学,那么多说一句也无聊!因为,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3:45:00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企业都视作各自不同的概念,对“交易成本”的抽象则很成问题。”

是的,所有的企业都是不同的,从某个标准当然可以是对的,但是从成本(交易成本)分析不知道问题又出在哪?天下没有相同的东西的(比如把时间作为一个变量的话),关键是把一般性的特点抽象出来,把它看成(划成)同一类。哈耶克就这样说过。

我们说,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分析,张五常眼中,是具体关键约束条件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请用我上述一般化理解)来解释经济现象,这个模式中,他去掉了与关键约束条件(也是事物的特点)无关的变量,用尽量少的变量来现象尽量多的现象(当然是不同的现象)。

我认为你是犯了以名责实的错误(以次要的不同来否认本质相同的同类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6:41: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6 13:31:00的发言:“需求曲线”(需求量与价格的函数关系)本身当然是不可观测的了,张五常在这一点上说得清清楚楚…

不妨设“张五常在这一点上说得清清楚楚”,还是恕我驽钝,我实在不理解,“需求量”(请注意是“demand”的量,而不是“want”的量,或者说,需求曲线上既定价格对应的需求量)是如何“不可观测的”。很奇怪的是,如果需求曲线本“不可观测”,大家运用“需求曲线”去寻找“(可观测的)具体约束”,那么请考虑“具体约束”是不是需求曲线本身的内容里呢?(请千万不要说“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对等,混淆两者的人,我认为是没看懂经济学的人)

张五常说什么了,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怀疑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6:56:00

如果张老先生是在玩“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的文字游戏(而不是阅读者在玩),在一种场景说“需求曲线”,在另一种场景说“需求定律”,我觉得我们这场讨论就没有必要了。

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张老先生在这么干,大家才有必要讨论一下。如果有人已经将“需求曲线(的形状)”与“需求定律”对等(或者说是等价的表述),而另一些人认为不该将它们对等,那么其实也没有必要讨论了——正所谓“大家讨论的前提不同”(“多说一句也无聊”)。

问题经常在这里出现:有人面对“并不认为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对等的人”提出的需求曲线,却偏偏说它们是“认为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对等的人”提出的需求曲线。

认为需求曲线形状与需求定律是对等表述的人,就不必解释什么“不可观测性”了,但他们看到别人的需求曲线时,请不要以自己的概念去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7:1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6-5-6 13:45:00的发言: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企业都视作各自不同的概念,对“交易成本”的抽象则很成问题。”

是的,所有的企业都是不同的,从某个标准当然可以是对的,但是从成本(交易成本)分析不知道问题又出在哪?天下没有相同的东西的(比如把时间作为一个变量的话),关键是把一般性的特点抽象出来,把它看成(划成)同一类。哈耶克就这样说过。

我们说,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分析,张五常眼中,是具体关键约束条件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请用我上述一般化理解)来解释经济现象,这个模式中,他去掉了与关键约束条件(也是事物的特点)无关的变量,用尽量少的变量来现象尽量多的现象(当然是不同的现象)。

我认为你是犯了以名责实的错误(以次要的不同来否认本质相同的同类现象)。

你认为“同一类”是“抽象”出来的(且先不说这种抽象来自什么,但愿不是借助能者的“天才的妙想”或“武断的假设”),而我认为,正是先假设了“一般性的同类”,才有可能探讨所谓“具体约束的不同”。

“以名责实”的错误,以何为标准呢?既然承认可以有“本质相同的同类现象”,那么这种“本质相同的同类现象”是分析前假设的呢?还是经某种天才抽象来的呢(抽象出“本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真地“以名责实”,我很幸运,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某些人偷换概念(虽然每个人都可能不自觉地偷换)。如果所谓“交易成本论”者始终给大家以模糊的概念与论证,且不谈“可观测性”(其实不清晰的概念如何谈“可观测”呢?),就已经离所谓“科学”甚远了。

窃以为,对“次要”与“重要”的不同感觉,也正是不同理论的特点。

我前面对“交易成本”的说法,根本不是想说“交易成本分析有什么问题”,而是说我们“假设大同,考求小异”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7:26:00

再附一句(“多说一句也无聊!”),也向众多张老先生著作的读者说一句。

个人以为,“需求曲线”、“需求函数”、“需求定律”是根本不同的三个概念(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辞。如不同意,权当废话或错话也无妨)。

“需求定律”不过是关于“需求函数”的某个偏导数的符号的约定(或设定,或假定)。

“需求曲线”不过是“需求函数”在某个二维空间的投影。

“需求函数”中“价格(向量)”与“需求量”(以及其中其他各变量)是不是“可观测的”,取决于它们的定义(或者说取决于研究者的兴趣)。

如果有人认为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不是可观测的(或者说不该定义成可观测量),那么“价格”的可观测性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审视(如果有人认为这就是本理论的“特色”,那他们也不必说别人的变量的可观测性“如何如何”——正所谓“理论特色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7:47:00

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种把简单东西复杂化的思路(当然,喜欢的人喜欢就行)。还是选能说明的问题说说吧。

张五常当然可以批,而且,每个人只有在不断知错改错的过程中前进,问题是首先要搞清楚人家说了什么,再来评说不迟。张五常多次说过(非原话),他看来,需求定理只是一个主观假定的公理,这也是没办法,有谁能拿出更能假释更多现象且更简单的假定来呢?没的话,我们认为,这个公理还是最有用的。需求定理(公理),与需求曲线是两回事,需求曲线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没有这个曲线,只承认需求定理,一样能解释经济现象,理论以简单为上(当然在解释力相同条件下),所以根本可不用需求曲线这个概念,当然,学生考试怎么回答是两回事:)

回头来说,需求量这个概念,他定义需求量是意图之量,并非能实现观察的量,在需求定理中,价格是能直接观察的,需求量不能直接观察,但如何,在指定具体关键的约束条件,指出,怎么样的价格下,需求量变动趋势,是考量一个经济学家水平的指标之一,他在复印纸及苹果例子里,给出了这套方法的具体使用,有问题请拿这两个具体的例子开批,这比空谈方法、理论扎实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8:09:00

想起Einstein的那句话(前段有人贴过):要简单,不要简陋(当然,不同的兴趣对简单与简陋的理解不同)。

在理论表述上,是“需求定律”(如果承认是“武断的假设”,还请不叫“定理”)复杂,还是偏好公理复杂?需求定律先要引入“需求量”,而且要区分“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而“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不能获得保证,那么需求定律表述的就只能是一个孤点的情况(为了坚持“其他条件不变”),孤点如何存在“价格变化”后的情形(因为理论上就已经可能没有“其他条件不变”)?这样的“定律”有什么理论意义吗?

“需求曲线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头脑中”,这句话也不甚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8:13:00

sunmoo兄认为我有必要解释“心理需求”,那么先说明一下。前面我提到商家所具有的顾客的信息是具体的知识,即他所知道的顾客的“心理需求”就是具体的需求,顾客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为获得此商品顾客大致愿意付出多大代价等等。就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没有什么抽象的需求,需求从来都是有具体指向的。这从根本上杜绝了研究者通过外部观察构造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我一直不认为与蓝田兄的分歧在于有没有误读张五常大师的著作,而在于奥地利学派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而且认为这种方法是经济学回归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蓝田兄在51楼提出了两个问题:

1、"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化怎么验证?

2、让市场去验证要经济学家何用?

对于问题1,其实我在前面已经作过多次回答,需求什么,需求多少均需在市场交易之中得以验证。研究者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也必须通过实地调查获知。但我知道蓝田兄不满意这个答案,就新古典的研究方法来说,从预设条件出发,如果模型最终能在数学式上达到均衡,那么才算条件是符合现实的,这样可以说条件是被验证了的。对这种方法,哈耶克曾做过有趣的说明,研究者“在证明人们为什么犯错之前,他得证明人们为什么不能犯错”,事实上,交易中的人一直都在犯研究者所认为的“错”,有的学者把这种不断犯错的现象归结为“noise"(Fischer Black,1986),甚至认为没有noise就没有market。当然,哈耶克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识的,他认为所谓的均衡模型都是一些套套逻辑,在既有推理规则下(如数学定理),模型所得出的结论都隐含于假设之中,这就是说你需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就要预设什么样的条件,推理的过程不过是按照既定规则进行符号代换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同义反复,因而是套套逻辑,并有真正的验证任何东西。

问题2,经济学家有什么用?我打算用哈氏在《个人主义:真与伪》(1945)和《社会科学的事实》(1942)中的两段话加以回答:

1)斯密及其同时代人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能够把坏人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制度......这样一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些好人来运作这种制度,也不取决于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变得比他们现在更好;相反,这种社会制度乃是经由多样且复杂的人而发挥作用的:这些人时好时坏,有时聪明,但更多的时候愚蠢。斯密及其信徒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可能把自由赋予所有的人的制度,而不是要建立一种把自由仅仅赋予“好人和聪明人”的制度。

2)人们错误的认为:第一,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解释个人行为;尤其是第二,我们所使用的那种精致的分类方法(个人认为指的就是逻辑规则——hupichi注)或者是对个人行为的解释,或者有助于这样一种解释。事实上,社会科学根本就不承担这样的任务,更不可能成为这项任务本身。如果说有意识的行动可以得到“解释”,那么这也是心理学的任务,而不是经济学或语言学、法理学或任何其他社会科学部门的任务。我们所做的只是对我们能够理解的个人行为类型进行界分,也就是提出并发展对它们的类分——简言之,就是把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使用的材料做一有序的安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8:17:00

就本题而言,即使我们不愿意称它是“价格歧视”,那么从数学规划的形式上说,它与“三级价格歧视”也是同样的。

两个不同的需求函数(价格弹性不同),一个成本函数。利润最大化同样可以得出不同均衡价格的结果(我们称不称它们是“同种商品”都无所谓)。

当然,如果有人质疑你怎么知道“两种物品的需求函数不同”,那我也没办法了。我以“需求函数不同”为前提解释这种现象。有人愿意以“其他约束不同”来解释。

谁更接近于“真实”,有人说“可以问老板”。其实,如果老板总是“真实世界”的裁判者,那为什么许多老板破产了呢?如果老板的回答只是“有钱难买我愿意”,那么需求函数不也是根据这种回答来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8:31:00

请hupichi对“需求”做解释,无非是想说明如果大家对“需求”没有统一认识,讨论是没有结果的。

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抽象的需求”也是一种分类。所谓“解释人类行为”就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分类及表述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我们愿不愿意用“解释”一词,也许也要“分类”,这种分类的标志也许就是“兴趣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 19:35:07
十二生肖的销售不均衡,存货较多、占用资金、成本较高;反之,长命富贵品种单一,进货、存货便于控制,成本相对较低。由于进价一样,占用资金的成本不一样,造成售价不一样。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1&from^^uid=90338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4 09:01:42
nie 发表于 2005-4-21 19:30
我觉得楼主的问题可以这样翻译为经济学问题:如果两种产品的成本一样,而价格不同,那么均衡下应该只售高价商品,为什么商家要出售两种商品呢?进一步地,既然如此,为什么进价又会相同呢?为什么制造商不制订不同的价格?
因为人在不同的时期 有不同的需求!人的购买能力会被客观事件影响。(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4 13:18:25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消费者的思想不同,首先,第一个银质饰品是一个生肖,那么他所代表的含义就只是为了纪念,消费者买它只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生肖属性,那么这个银质生肖的消费群体就是就是特定的了。
  第二个银质饰品的含义就不同了,他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是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的,因此这个饰品的消费群体就是不特定,所有人都可以购买,这个饰品存在广大的购买群体。
  因此,两个同等成色同等分量的白银制品会存在价格上的差价。(个人见解,不对之处希望指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5 11:01:11
{:2_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7 11:14:02
好奇你们都是什么人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