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第二点来说,货币量的供给增加以及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也是非常有利于国内经济状况的。我们先从反面论之。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必然造成货币量的供给增加,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如果有意的控制不让货币量的供给增加,则会造成隐性的通货膨胀,如果这种隐性的通货膨胀积累过久后突然爆发,给社会的带来的破坏将会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货币供给量该增加就增加,货币该升值就升值,而不能压制它。接下来我们再从正面论述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货币量的增加,首先是基础货币的增加,然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作用,使得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以几倍于基础货币的增加。那么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是否对国家非常不利呢?我认为不是,有人认为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假如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我认为也无关大碍,因为有著名的经济学家论述过:不超过4%的通货膨胀将会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况且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根本不同于其他情况带来的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也就是说,这种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是有其基础和根本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在其他方面不存在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我认为单纯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前面说到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顺差在短期内是不能够避免的,那么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将也会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能够避免,我们就要利用这次国家货币的流通量的增加的机会来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可以说很落后,但国家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这些事情。这样,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后,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这些新增加的货币去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条件的改善。2 我国的教育问题也一直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这些新增加的货币去投资于教育事业,为我国今后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当然这两个问题真正的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无法精确地确定那些那些货币量是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货币量,从而也无法指导这些货币量的流动。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国家财政部和央行主动地利用这次货币量的增加的机会主动地使人民币对内贬值,大量增加货币供给量(但要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使国家财政部和央行掌握更多的实际资源和话语权,然后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和教育行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它们的发展。另外, 财政部和央行还可以向事业单位或其他需要的行业或单位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降低地区、行业的收入差距,减少社会摩擦,完成胡锦涛主席愿望和广大老百姓的要求。例如,对于政府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收入,可以减少某些官员的腐败风险。关于这种做法的好处还可以列出很多,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要以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货币量增加为基础,不能大规模地引起通货膨胀。当然如果货币量增加不会做那么多的事情,国家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两件来做,不必要全做。 如果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 LM模型中来分析,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以及利率的下降。这也是一个好的结果。
 关于大量的顺差和持续增加的顺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所产生的第三个问题:引起国际交往中的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国际交易成本的上升这个问题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相比,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并且和本文的关系不大,我就不在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