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762 2
2007-06-12

人民网>>国际>>时事快报>>欧洲

英国教学组织:取消16岁以下学生考试

2007年06月12日08:45 来源:新华网

针对中小学生因考试压力大而对教育产生消极态度的情况,英国教学总会呼吁政府取消所有学校16岁以下学生的部分考试,“彻底、紧急重新制定考试制度”。

  考试繁多

  英国教学总会是负责教师认证、规范教学的职业团体,也承担向政府教育部门建言献策的职能。

  英国《卫报》10日报道,教学总会在向下议院教育选择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考试已经不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使一些厌烦考试的学生选择辍学。

  教学总会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是世界上考试最多的学生群之一,他们在16岁以前,平均每人要参加70次考试和测验。因此,教学总会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学生们应分别在7岁、11岁和14岁时参加的统考。

  “我们认为,考试制度需要改变,”教学总会在报告中说。

  英国考试项目繁多。最普遍的考试便是标准成绩考试(Sats),16岁的中学生要参加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GCSE),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升大学的A-level考试。英格兰的学生7岁时还要参加数学和英语统考,11岁和14岁时要参加包括理科在内的统考。

  压力增大

  《卫报》说,英国考试制度存在弊端。一些学生抱怨说,他们的老师为保证升学率,在教育方式上更注重教他们通过考试的方法,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排名靠前,甚至有老师帮助学生作弊。6月9日,一名26岁的中学教师因涉嫌帮学生作弊而在家中上吊自杀;年龄低至6岁的学生也因考试引发紧张情绪,心理学家不得不定期到学校去给学生们排解考试压力……

  “压力不仅存在,还在一直增加,”教学总会负责人基思·巴特利说,“我们想告诉政府,我们认为,目前的教育政策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知识的安排和测试技巧都很局限,年轻学生需要更多技能面向世界。”

  但他认为,考试的方法可以调整,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考核方法。

  “当然,在孩子们完成基础教育时,他们应该参加某种形式的考试,”巴特利说。

  支持者众

  针对教育总会的提议,英国政府表示暂时不会调整考试制度。

  “我们相信全国统考和学生行为鉴定表,”英国教育部一名发言人说,“这些检验学生成绩的方法从根本上保持和提升了教育质量。”

  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秘书长史蒂夫·辛诺特对教育总会的倡议表示欢迎,“教育总会的建议非常对。我们的有关研究也显示,考试花费了学生们太多时间”。

  一些人在网络上表达了他们对是否该取消考试的看法。大多数网友认为取消考试的做法值得提倡。

  “也许教育部的官员也应该参加对儿童教育发展知识的考试,”署名特瑞·贝丁的网民在《卫报》网络版上留言说。

(责任编辑:石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12 14:37:00
不能“因噎废食”。考试有“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和“因考试引发紧张情绪”在面,但也有培养了学生耐受压力,接受挫折,促进学习动力的一面;试想16岁之前完全不考试,17岁又如何应对社会?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4 17:52:00

薛涌:美国的高考怎样塑造高中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高中教育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莘莘学子一年到头苦背那么几本书,背到大脑麻木,丧失了求学的兴趣。这是高考对中国高中教育的最大伤害。

  美国也有“高考”,人家名叫“大学申请”,其实还是要考试的。这种考试,也塑造着美国的高中教育。不过,高考的指挥棒最近对美国高中显示出一些良性影响,很值得我们参考。

  大家都知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但很少人注意,《新闻周刊》自1998年起,年年都公布一个全美公立高中的排名。这个排名非常有争议。许多富裕学区的优异高中榜上无名。比如马萨诸塞州,一直被评为全美最聪明的州。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其公立学校的考试成绩,上大学的人口比例。但这个充满优异学校的州,在今年《新闻周刊》100多个高中的榜上,只有波士顿拉丁一所入选。同时,有些成绩不好的贫困地区的高中,却高高地上了榜。更奇的是,《新闻周刊》的排名采取了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就是每个学校平均每个学生参加“高级考试”(Advanced Placement Test)、“国际学士考试”(Intl. Baccalaureate Test)和“剑桥考试”(Cambridge Test)的数量。这三个考试,暂且统称为高级考试,在美国的“高考”中越来越流行。换句话说,《新闻周刊》的标准是:谁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得快,谁的排名就高,等于明目张胆地鼓励大家跟着高考指挥棒转。

  为什么会如此?首先看看这几个考试的性质。美国大学申请理论上不是考试,而要寄一大堆申请材料,但大部分学生都会参加学术能力测验(SAT)这样的标准化考试。大部分大学在录取时会参考这一成绩。近年来,随着升学战日趋激烈,考生在SAT上的表现越来越好,大家都拿高分,已经很难分出高下。同时,大学对这些高分也开始打折扣。特别是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高分也很难保证上好大学。因为录取官员认为,你家里有钱,一个补习班一个补习班地上,分当然高。另外,你因为家庭的优势,已经享受了教育优势,为什么还要把机会给你?结果,仅仅有个好的SAT成绩已经占不到什么便宜。

  这就逼着学生进一步挑战自己,参加更高级的考试,进而导致了上述三门考试的风行。所谓“高级课程”考试,本来是给高中里特别优异的学生准备的。这些学生远高出同学一头,在班上无所事事;为了不浪费他们的天分,学校让他们修一些大学课程,参加大学程度的“高级课程”的考试。这种考试专业很多,通过后就可以在大学免修相应的课程。

  “国际学士考试”则是来自外交官子弟所上的国际学校。外交官频繁周游列国,随行的孩子要不断适应新环境。为了他们孩子的学业,全球统一教程的国际学校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学校质量优异,其学生必须通过大学程度的考试才能毕业。这种考试有六个核心科目,每门考试时间长达五个小时。因为这种考试的声誉,许多大学录取时也拿来作为参考,和“高级课程”考试具有同等地位。“剑桥考试”大同小异,只是目前还没有前两个考试那样的声誉。

  可以说,这些考试在高中的流行,等于高中教育升级,高中生提前学大学的课程。可想而知,在开始时,这种升级只能属于精英学校中最好的学生。但最近几年,考试越来越平民化。许多成绩不佳的学校甚至比优秀学校对之更热心。

  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般而言,中高产的家长自己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自有一套,不愿意让孩子一天到晚围着考试转,特别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所以,在一些富裕社区的学校,不急于推着孩子上大学的课程。另一方面,劳动阶层的家长自己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把一切都寄托到学校身上。学校只要能让孩子拿高分,他们就欢欣鼓舞。开始时,人们对后进学生参加这种高级课程还有疑虑,觉得这是没学会走就想学跑。但初期的经验证明,一些学生学不好正常的高中课程,学大学课程反而很出色。他们参加这种高级考试拿了好成绩,一下子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信心大增,学业大幅改善。这就使许多弱势高中开始推广高级考试。

  《新闻周刊》最近几年以平均每个学生参加的高级考试的数量给高中排名,理由不是竞争,而是平等。

  主持的编辑称:目前美国高中的成绩和学生家长的收入水平成正比。以成绩排名,就好像在评价餐馆时不评菜做得好坏,而按顾客的收入水平打分。《新闻周刊》要评的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多少教育,而不是学生家长的富裕程度。开设这些高级课程,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学生要考一门专业,你就得开相应的课程。一个学校要设“国际学士考试”课程,考试机构的最低收费就达8000美元。而今年排名第一的高中,平均每个学生竟参加了14门以上的高级考试!排在100名的学校每个学生也平均参加了3门以上(当然,参加不一定意味着通过或拿了高分)。这些数字最客观地说明了学校方面的努力。

  对这些高级考试,目前还有许多争议。许多大学提醒人们慎重,甚至不容许学生拿着这样的考试成绩免修有关课程。不过,大体而言,有这种高级考试成绩的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业比较容易。

  在我看来,这种考试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给学生的求知欲封顶。美国的孩子所面对着的“高考”,如果包括这些高级考试在内,就有十几种之多。你可以根据特长选择,也不必像中国的考生一样,为了把一门课从80分提高到90分,长时间重复看同样的材料,做类似的练习。这样,高中生探求的知识领域海阔天空,并且能够因为自己的知识“冒险”而获得奖赏。考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孩子们死读书。这样的原则,大概也是最值得中国借鉴的。

  (作者系旅美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