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其规律绝大部分现象都能分解,只要能找到无可再分然后再回来透过本质看现象就显得清晰很多,感觉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后应该跟一句话--透过现象中的本质看现象。认为社会现象很多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很多社会现象的本质可以说就是人的本质,然后现象的变化脱不出人在本质上变化。
   社会人与人关系由利益关系维系,认为亲情、友情、爱情等也可算作一种广义利益关系,所以亲情、友情、爱情与利益之间不易分清,既像不能用价值衡量,又像可以用价值衡量,认为是从人的本性对价值观的不同表现方式,因此认为是相对于可见利益的非可见广义利益。然后政治与经济间关系是在以社会为基础的人与利益关系,社会偏重于人与人关系用政治来解读,偏重利益关系用经济来解读……
   除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需求外,理性需求之外由于人是感性的所以消费者存在的感性需求,商家(不论有意无意)须要由消费者感性需求挖掘商品利润空间,所谓物美价廉、优质优价、独具特色等均是如此。人的感性需求无止境,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会随着商品附加价值提高而提高,商品性能之后包括商品形式、品质、包装及由此产生喜、乐、爱、好等,感性需求甚至可能脱离产品本身……。
   价值规律可以解释理性需求,增加对感性需求的解释后,商家需求引导与消费者对商家引导的认可所体现的价值规律似乎可以解释(本人所看到的)现状。供与需是双方的,消费者在感性或以为理性时,商家并不是坐等消费者去感性,商家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没有什么错,引导消费者感性需求认为也没有什么错,但是没错之中产生了问题。认为引导感性需求应以理性需求为基础,当感性走入非理性时,感性之后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开始产生;引导感性没有错但当引导感性的同时也在影响社会两大基础之一--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