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求职时,有些企业事业等单位要求支付一固定费用来购买职位。
为什么呢?
交付的费用应该是职位租金了。那么职位租金从哪来的呢?
一般哪些企业事业等单位要求支付这一职位租金呢?或者,哪些企业事业中的职位有租金呢?
职业租金的支付一般是隐性的。其实通过关系找工作也说明职业租金的存在。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问题正在于:“优势”与否也许不能“一般”而论。这涉及到资产专用性。
楼上两位的说法没错。我也是赞同的。
不过,本题不打算考虑经理-员工的资产专用性方面。假设他们之间没用专用性问题。
因为没用完整具体的案例,以下都是道听途说: 1)如果到国有企业成为正式职工,一般不是很容易,需要关系,交付职业租金;2)一些事业单位,录用职工时(事业编制),也要求交付一笔费用,而一些合同工一般不必交付费用;3)某学校,毕业学生准备留学校当老师,月薪不过1000多,但事先要交付5万元。4)考公务员,不仅要求笔试面试成绩,有些地方更重要的是关系,并且还要有钱。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职位租金应该是来源于有限职位,且该职位的净收益(考虑工资福利以及工作强度等)高于市场水平。从而有排队求职现象(考公务员),从而有职位租金。
进而可以部分解释失业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一是从契约的视角,这涉及到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最优风险分担问题,进一步地说,这与双方的风险态度有关,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爱好三种,并与委托人和代理人进行匹配。如果委托人是风险厌恶的,而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则契约安排是代理人承担一定成本。求职市场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由于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风险厌恶、代理人风险中性的假设是成立的,在具体案例中,应该是求职者支付一定的保证金。由于这是一种沉淀成本,可提高契约的执行力度,避免因代理人毁约给委托人带来的利益损失,因而,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可置信的承诺。
二是针对6楼提出的排队求职现象,这应该是寻租问题了。由于寻租与设租是相对应的,不妨这样理解:国企的正式员工、一些事业单位的编制员工,以及公务员等,这些岗位都是稀缺性的。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租金,为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租值耗散,资源的拥有者必然会设置一定的进入壁垒,使租金稳定在本部门,进而形成租金的供给,而寻租者通过关系等渠道获取这一稀缺资源。这一稀缺资源的价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从而为寻租者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激励。
的确,这可以解释部分失业问题,有人曾用“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进行分析。
其中提到的保证金,作为一种沉淀成本,如果说可以提高契约的执行力度,那么在不完全合约条件下是否可以认为 这种沉淀成本是权力 的一种来源,并且 沉淀成本的大小意味着权力的限度。
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寻租角度想到的。由于岗位的稀缺性,产生职位租金。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有限岗位和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
就问题的现实性而言,国企的正式员工、一些事业单位的编制员工,以及公务员等是否可以看作是某种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为了本集团成员的利益决定有限岗位(确定编制)和高工资。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仅仅是寻租问题了。而转到利益集团影响效率和失业等问题。
以上是本人最初的想法。
保证金是个常识性词语。有一个概念可以替代它,承诺行动的时期。在承诺行动的时期内,员工b违约或摆脱承诺行动的成本很大,以至于不值得这样做。那么在这个时期,经理a对员工有的支配能力部分就会来源这个摆脱承诺行动的成本,也即沉淀成本。
比如在一个承诺行动的时期,经理a命令员工b做一件合约中事先没有规定的任务。如果员工完成这个任务的成本小于摆脱承诺行动的成本,那么员工就会选择承担任务。从而经理对员工的命令有效,即有效权力。反之,就是无效权力。这样可以部分理解权力 的来源和限度。
寻租理论中的设租者往往是既得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决定有限岗位和高工资,这可以用微经中的垄断来说明了,我的上一帖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当然,就利益集团本身而言,这其中的分析恐怕就不这么简单了。
这个问题应结合具体案例而论。关于保证金或承诺行动的时期的问题,有几点看法:保证金的效力时限大概有多长?从员工与用人单位签约到员工正式报到(就毕业生而言),还是通常理解的试用期?不可否认,在试用期里,一些用人单位确实凭借员工投入的沉淀成本,获取支配员工的一些权力,如果完成任务的成本小于沉淀成本,员工会欣然应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沉淀成本看作权力的一种来源,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认为,这并不具有普适性,进一步地说,沉淀成本是什么呢?能否看成员工的一种资产?这是否可以理解成经理由于控制了员工的一种重要资产,进而获得了对员工支配的权力,如果是这样,则又回到了我上一帖中提到的“通道”理论。另外,就签约到员工正式报到这段时间而言,根据我身边的案例,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并没有因保证金而获取支配员工的一些权力,此时,保证金仅仅起着一种保险作用。
前面指出了本问题“不可一概而论”,这正如还有贴中强调“结合具体案例”讨论。
“资产专用性”即导致“(地位)不可一概而论”的一种可能情形。
雇方具有专用性的资产未必仅指人力资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