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什强的名著!<BR><BR>目录<BR>绪言 三<BR>趁早研究管理哲学以求安身立命 三<BR>中国式管理应有的特质 五<BR>对于建构中国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七<BR>管理大道 十<BR>中国管理哲学大要:大学之道的现代诠释 十一<BR>大学经文(1) 十一<BR>大学经文(2) 十四<BR>大学传文一:释明明德 十六<BR>大学传文二:释亲民 十七<BR>大学传文三:释止于至善 十九<BR>大学传文四:释本末 二十一<BR>大学传文五:释格物致知 二十二<BR>大学传文六:释诚意 二十四<BR>大学传文七:释正心修身 二十六<BR>大学传文八:释修身齐家 二十七<BR>大学传文九:释齐家治国 二十八<BR>大学传文十:释治国平天下 三十一<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1) 三十七<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2) 三十八<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3) 四十<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4) 四十二<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5) 四十三<BR>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6) 四十五<BR>中国管理哲学的包容性(1) 四十六<BR>中国管理哲学的包容性(2) 四十七<BR>中国管理哲学的包容性(3) 四十九<BR>中国管理哲学的包容性(4) 五十一<BR>立业在修齐治平中的地位 五十四<BR>中国式管理的目的在安人 五十七<BR>中国管理哲学的实际应用 六十<BR>管理的意义是修己安人 六十<BR>中国式管理的传统意义 六十一<BR>西方式管理意义对中国式管理的影响 六十三<BR>中国式管理的现代意义 六十四<BR>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 六十八<BR>“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 六十九<BR>安人的方法要随时空而改变 七十一<BR>中国式管理现代化的目的还是在安人 七十三<BR>第三章:管理的有效力量是感应 七十五<BR>孔子的感应说 七十六<BR>孟子的感应律 七十八<BR>朱子的感应心 八十<BR>第四章:管理的根本精神在中道 八十三<BR>中国管理就是中道管理 八十四<BR>中道管理符合人性的要求 八十六<BR>中国管理现代化仍然是中道管理 八十九<BR>第五章 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情、理、法 九十一<BR>情、理、法所重在理 九十一<BR>法是基础,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 九十二<BR>摄礼归义:合理必然合法 九十三<BR>纳礼于仁:凭良心就是合理 九十四<BR>情、理、法即是仁、义、礼的实践 九十六<BR>情、理、法在管理上的表现 九十七<BR>第六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经权法” 九十八<BR>(二)“经权法”源自易经 一百<BR>(四)“经权法”可以促进中国管理现代化 一百零一<BR>第七章 管理应该发挥象棋的十二特色 一百零三<BR>管理应发挥的十二特色(1) 一百零四<BR>管理应发挥的十二特色(2) 一百零七<BR>第八章: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一百一十一<BR>无为而治的传统意义及功能 一百一十三<BR>无为而治的现代化意义及功能 一百一十五<BR>关于中国现代管理哲学的结语 一百一十八<BR>第一章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看管理的最终目的 一百一十八<BR>第二章由“管人”而“理人”到“安人” 一百二十一<BR>第三章孟子的感应四律 一百二十五<BR>第四章守经达变才是管理的正道 一百二十七<BR>第五章管理是扩情的历程 一百三十<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