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920 3
2007-06-14
村上春树为什么喜欢菲茨杰拉德

作者: 无波古井

菲茨杰拉德这个名字我上学时倒是知道,因为学习美国文学史嘛,有其作品的节选。但当时的确没什么感觉,只不过为了完成功课而已。

最近,我终于又读了这本书,是因了村上春树。

菲茨杰拉德这个名字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屡次出现,尤其是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不仅高度评价菲茨杰拉德,并且把是否读过这本书当作是否可以成为朋友的标准,可见菲茨杰拉德在村上心目中的地位,村上尤其是喜欢的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村上小说中主人公看,村上本人也是“经常翻阅,因为故事早就熟悉,所以随便翻到那一页都可以看下去,从来没有失望过”。

那么让村上为什么如此喜爱这本书呢?村上的作品和他最喜欢的这本书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想首先是作品中所表现的幻灭感。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一战后所谓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梦的参与者和批判者,他笔下的盖茨比就是一个相信美国梦的青年,为了心中的爱情而努力奋斗, 他相信如果有了钱就会重新赢得爱人的芳心,但终于美梦破灭,假如他没被别人杀死,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目标了。村上是日本战败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也经历了日本战后的迅速繁荣,也体会到理想在这种畸形繁荣下的破灭,所以村上很容易从菲茨杰拉德那里得到共鸣。

第二是怀旧感。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书中的我怀念起远在中西部的家乡,“不是麦田,不是草原,也不是瑞典移民的荒凉村镇,而是我青年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还乡的火车,是严寒的黑夜了的街灯和雪橇的铃声。。。。。。我最终选择回到了家乡。在村上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中这样的怀旧感充斥了整部作品,我想最典型的是1973年的弹子球。还有寻羊冒险记,当我许多年后回乡目睹那片风景已被毁坏殆尽时,感到一股无尽的惆怅和哀伤,家乡那片海滩是那么让他念念不忘梦魂萦绕,那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

第三,作品的语言。

即时是翻译成汉语,我们也能感觉到原著中那种淡淡的忧伤的诗意风格。我最喜欢作品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盖茨比死后,我到处找他生前,那些曾在他的别墅通宵达旦的好友,结果没有人来,倒是他的父亲,他一直想摆脱的亲人在看到报上的新闻后马上赶来了,而他所深爱的黛比则早就逃走了,这真是最大的悲哀。村上是很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的,村上最大语言特点就是毕具匠心的比喻,这个,倒是两位作家的不同。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的倒退,进入过去”。书中的最后一句话道是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很好的注解。

“夜色这么温柔,但这里没有一丝光明。。。。。”是另一本书夜色温柔中的开场白,这又是一个幻灭的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14 09:43:00
也是,村上对菲茨杰拉德的评价的确蛮高的,否则也不会在《挪威的森林》里把读没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作渡边交朋友的证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5 16:48:00

我看过《挪威的森林》,

《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也看过。

感觉后者似乎并不如村上所说的那么好,我还是更喜欢《挪威的森林》.

真是一部好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23:01:33
个人觉得读他们两人的书都需要一种特别的心境.不过村上的书比菲茨杰拉德的容易入口,因为村上已经把他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种只有他们那代人才特别有感悟的心境,用比较直观而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了啊.所以我第一次看菲茨杰拉德的东西也觉得好想没村上的诗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