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先生是个很有才且有良心的中国学者的典范。这从他做过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他不会为了个人出名而写信给别人。哪怕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普通人,能把**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与国际接轨这一举措就足以使这个人样名立外了。何况这件事只是他低调的做过的很多实事中的一件。试问当今的学者有几个能够不孜孜为名利奔波,静下心来为祖国未来人才储备做一些贡献。玩“空手道”,高谈阔论,只会让知情的人们更加反感。对于此事,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邹是有才的。世界知识精英云集的world bank 能够用他,是对他个人能力和学识的极大肯定。我们知道,外国人是不会花大价钱和精力去养一个闲人的。他为我们国家争了光,是一个英雄。若有人反对,先去世界银行干几年再发言。
其次,中国学术界的某些鼠目之辈不重用他,反而抛弃他,是国耻,是对我们国家教育乃至未来发展极大的损失。试想,在一个良莠不分的时代,大多数人都玩虚的,怎能保证有真正的学术成就出现,如何保证培养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才。而我们的某些所谓的精英,否定他否定的很彻底,这是民族的耻辱。
第三,他给教育高官写信,合情合理,体现了他的勇毅和果敢。他不是找不到工作,所以并不是因为丢失了工作而乱来。作为千万优秀海归的代表,他大胆的站了出来,直陈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对我国教育的忧患。这一举动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使他在国内名誉扫地,但他站了出来,这是何等的雄壮和伟大呀!我们也曾读多有一些年逾古稀的老教授针对教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拿着纸牌子在街上游走,然后就是旁观者嗤笑,收效甚微。邹先生的义举为年轻人树立了典范。
第四,他所提及的教育高层的种种劣迹是现今教育界的一大通病和毒瘤。我读军校的时候问一个与我关系甚密的年轻教授:“你这么有才的为什么不到外面去做项目?”他的回答令我乍舌:“老弟,你不了解情况。在中国,军队和教育界的项目最好挣钱,十分的工作量,你尽多完成三四分就能拿到钱。社会上不同了, 尤其是商业界,那些人精明的很,你拿十分的工作量,有时可能得完成十分的任务。”我是不怎么了解内情的。但是单看那些当了官的老师们,牛气了很多,不仅有了房,还有了车,而且还经常换车。我就一直想不通,哪怕你们的工资翻倍,也不可能比以前搞教学的时候境况好到哪里去嘛,怎么会一挪职位就富的流油了呢?我的肤浅的认识是,计划体制**指导下的**领导负责制,事实上就是用垄断的方式为这些同样是教书匠的高官们设了“租”。为什么金融和个人财产收入实名制这么难呢?为什么他们不敢把自己的收入公布于众呢?原因很简单,他们用一双“看不见的手”,伸向了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口袋里面,并在里面进行了见不得人的交易。这是教育改革不能专款专用的一大原因,这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邹博士把这个话题提出来了。
第五,收信高官不做反应,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具体有没有私下里回信不得而知,但公开信不敢公开回却也是个问题)。有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了还不反应一下更是渎职的表现。这个表率作用起的可真不成功!!但这位高高在上者似乎忽略此信所产生的一系列外部性: +1,激发了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普遍的问题;-1,为所欲为者的行为得到了鼓励和声张,民众的义勇反复被忽视;-2,海归学成归国的热情受到极大抨击,有学识有能力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外流;-3,务虚成为学术界一种通病,不久的将来真正的学术在中国灰飞烟灭。
最后,虽说我在此事之前孤陋寡闻,听都没听说过邹先生,但作为一个擦亮了眼睛用头脑思考的中国人,我认为我也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真心话。倘若我的文章被定格为“有言论自由,但是剥夺出来说话的权利”,那我就只能改用英文写东西了。每个炎黄子孙都想做好一个中国人,具体怎么做?我建议向邹老师学习。若有人有幸能写一部关于邹老师的传记,那就更好了。最后再善意的劝告一些一意孤行,视民族大义于不顾的鼠目寸光之辈: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