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严密思考,可以提高掌握知识的可靠性。经过严密思考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当然更可靠。严密思考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必备条件,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创新型人才都有一个严密思考的习惯。一个不会严密思考的人可以肯定是一个不喜欢思考的人。所以,不管学哪门科学,都应该养成严密思考的习惯。
我国政治经济学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学生在学这门课程时最喜欢死记硬背。现在,我们有必要提醒政治经济学教师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学生真正弄懂所学的内容,而且在于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为了引发学政治经济学的同学们的思考,我准备了八个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一、于光远、苏星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册)在论述价值的存在时说,不同种类的劳动,“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这种说法和恩格斯的一句话相抵触。恩格斯说:“中世纪的农民相当准确地知道,要制造他换来的物品,需要用多少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16页。)这种说法也不符合生活常识。生活常识告诉人们,任何东西,只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就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不同种类的劳动有统一的计量单位,那就是时间单位。问:这本教科书中的说法有没有问题?
二、这本书给使用价值所下的定义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里”。这两个定义和马克思关于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相抵触。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对立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71页。)。这本书志给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下的定义显然构不成对立面。问:教科书中的定义正确吗?
三、徐禾等同志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写道:“抽象劳动或者劳动的抽象,它和任何一个抽象概念的道理是一样的。打铁,缝衣,锄地,这些都是说的具体劳动;但如果不具体说干什么,而只一般的说‘劳动’或者‘干活’,这就说的是抽象劳动了……”这段话也和马克思关于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相抵触。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对立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73页。),而这段话却告诉人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种属关系。问:“抽象劳动”和“劳动”是一回事吗?
四、马克思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卫兴华、顾学荣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后者比前者多了“在商品中的”五个字。多出这五个字,不一定影响人们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可是却无意中扩大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的外延。马克思的定义告诉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之外没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存在,而卫兴华、顾学荣等同志的定义告诉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之外也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存在。问:教科书给价值所下的定义正确吗?
五、这本书在论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时,先说“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后又说“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一方寓于一方的关系是属种关系,而逻辑学告诉人们,构成属种关系的东西不可能还构成矛盾关系。问: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六、这本书写道:“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抽象劳动是发达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问: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的范畴,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
七、《辞海》(经济分册)在解释“劳动价值论”时写道:“论证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由英国配第和法国布阿吉尔贝尔创始,英国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科学地全面地予以完成。”这段话也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句话说明,配第、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观点上是一样的,他们的劳动价值论都属于论证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这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在创始时是一步到位的。可是,从后面一句话看,劳动价值论在创始时又不是一步到位的,它在创始之后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和一个完成的过程。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思想内容上有没有区别?
八、马克思用来表达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语词有“抽象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等等,就是不用“劳动”这个语词。可是我国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工具书非要坚持使用“劳动”这个语词不可。问:这是为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7 10:32:2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