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五谈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在翻译上的重大分歧<o:p></o:p></P>
<P>李荣田<o:p></o:p></P>
<P>中文版的《资本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织就它织出价值而论,也和缝毫无差别”。(中文版《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5页。)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和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是:“that weaving also, in so far as it weaves value, has nothing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ailoring”(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莫斯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页。)这个英文句子译成中文是:“织就它织出价值而论,人们不注意它和缝的差别”。在这里,两种版本的《资本论》给形成价值的劳动下了在意思上完全不同的两个定义。中文版的《资本论》给形成价值的劳动所下的定义是“无差别的劳动”。英文版的《资本论》给形成价值的劳动所下的定义是“不被人们注意差别的劳动”。<o:p></o:p></P>
<P align=left>那末,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资本论》的译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笔者以为,英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是正确的。理由是:“无差别的劳动”这个定义很难理解,劳动作为客观实体永远是有差别的。<o:p></o:p></P>
<P>有的同志可能会问:如果承认英文版的《资本论》的译法是正确的,就等于自己也给形成价值的劳动下了“不被人们注意差别的劳动”这样一个定义,难道这个定义是可靠的吗?对此,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商品经济的生活实际中看到人们不注意劳动的差别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生产的产品是供本经济单位消费用的,因此,本经济单位的人在消费中需要什么就必须生产什么。这就决定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以不注意劳动的质的区别。可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交换的存在,生产者在消费中需要什么却可以不生产什么。这就决定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可以不注意劳动的质的区别。<o:p></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8 16:28: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