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川
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而有关劳动价值形成的论述又都是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中完成的,因此,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就必须首先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部分。如果劳动价值论正确的话,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结论,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不正确的理论,只少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从而与劳动价值论直接相关的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不正确的。所以,对《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是怎样论证劳动价值论的:
马克思说:“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第49-51页)
事实告诉我们: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就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才能交换,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例如,“1夸特小麦=a吨铁”的关系式左边是小麦,右边是铁。小麦和铁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左边一方拥有小麦,但是,左边一方不需要小麦而需要铁。右边一方拥有铁,但是,右边一方不需要铁而需要小麦。在这种条件下买卖双方才能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从而建立起商品交换关系和等量关系----1夸特小麦=a吨铁。
如果是两种相同的使用价值就不能交换了。例如,1夸特小麦=1夸特小麦,a吨铁=a吨铁,它们作为数学等式和等量关系是成立的,但是,作为商品交换关系式和商品交换关系它们就不能成立了。谁会用同样的东西去交换同样的东西呢?我们知道,“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式子,在数学中它是纯等量关系,而在经济学中它不仅仅是等量的数学等式,同时它又是个商品交换关系式。在这两个关系式当中,商品交换关系式在先,数学等式在后。所以,研究商品交换关系式和研究数学等式是不一样的。研究商品必须首先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然后才能研究商品的等量关系,否则就会出错。
是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关系到商品是否能够交换的问题,也就是能否建立交换关系的问题。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在研究商品价值的时候是不能撇开商品使用价值的。如果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就等于撇开了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犯了这种错误。他认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结果马克思“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去研究劳动产品。最后得出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谬论。所以,《资本论》错在撇开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交换关系)去到劳动产品中寻找商品的“价值”,结果----张冠李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6:54:50编辑过]
谁也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谁的理论也不是绝对真理.是科学就要发展,发展就是超越.
经济理论研究:《资本论》否认了商品的交换本性
云谷川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88664&bid=3)
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部分是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依据就是商品的劳动属性。我认为:劳动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资本论》正是突出了商品的劳动属性而否认了商品的交换本性。从而使劳动价值论走向了荒谬。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资本论》网络版,第47-48页,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商品是一个有用物,其中连半个交换的字眼都没有提到。由人们的需要可以联想到交换,但是,就连这一点也被马克思否认了,“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一票”否决了商品的交换本性。
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即便是在商品社会里有用物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商品,只有通过交换过程而获得的有用物才是商品。例如,阳光和空气都是有用物,以至于没有它们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因为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交换就能获得。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蔬菜、瓜果和乳品等等劳动产品也都是有用物,但是,这些有用物也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企业生产还没有卖出的劳动产品等有用物都不是商品,因它们都不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
凡是在市场(商店)上通过交换(货币)而获得的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是商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商品不是自然自有物品,也不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更不是遗产和别人赠与物品,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所以,是否通过市场交换就是区别商品与非商品的唯一标志。
商品首先应该是交换物而不应该是有用物。所以,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忽略了商品的交换本性。
正是因为马克思否认了商品的交换本性,所以,才有“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同上,49页)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首先确定两种物品(使用价值)是否能交换,然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交换价值。例如,小麦和铁能够交换,从而才有1夸特小麦=a吨铁的交换关系式成立。这说明小麦和铁都具有可交换性。如果两种物品或使用价值不能交换,那么交换价值从何而来?例如,阳光和空气不能交换,小麦和空气也不能交换,所以,它们不能建立起交换关系式,从而也没有交换价值存在。原因是阳光和空气没有可交换性。所以,交换价值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能够相交换(交换属性),然后,在交换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这里马克思又忽略了商品的交换本性。
也正因为马克思否认了商品可交换性的前提,才在考察商品价值并寻找“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时找错了方向。马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同上 50页)结果马克思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找出了劳动产品,用劳动产品的劳动属性(抽象劳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没有考虑到可交换性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认为“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从而得出“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结果马克思就“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最终使劳动价值论走向了荒谬。
然而这一切都源于《资本论》否认了商品的交换本性。
从交换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学,就对了,但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交换的物物之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必需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就是说从长远来看,而不是从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来看。
从交换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学,就对了,但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交换的物物之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必需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就是说从长远来看,而不是从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来看。
不管是从哪方面看,研究商品价值不能撇开商品的使有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如果撇开了商品使用价值就等于撇开了商品交换关系。在没有商品交换关系的情况下到劳动产品中去找抽象劳动,然后再去决定商品的价值,那不是张冠李戴吗?
这位仁兄说的有意思,不知道你最终的意思是说资本论对的多些呢还是错的多些?说神仙也不知道如何下笔,好像是说难以找到他对的地方来似的
楼主错在以偏概全。
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商品交换的必须条件:即商品是有价值的。价值的基本含义就已经包含经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以及“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及使用价值这个基本要素。因此,在交换中,价值是商品存在的意义和进行交换时的衡量尺寸。这是抽象的整体的论述,对于整个宏观的经济体中的商品交换而言。而楼主仅仅以“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的交易着眼,当然A如果和B进行交易的话,“使用价值”当然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比如易趣等网上易货——其实这正是原始商品交换的演化。
因此,以具体的,单独的,孤立的事件来片面理解《资本论》,在下斗胆说一句:管中窥豹。
我们可以这样来说 1夸特小麦=a吨铁, 我们必然知道了1夸特小麦=a吨铁这小麦是可以用的,同样铁也是.我们赋予这等试成立的时候就已经肯定了这东西是用使用价值的,要不我们总不可能拿1夸特没用的小麦去等于a吨有价值的铁吧.当等式的那一边失去使用价值的时候等试就不成立了.谁也不是傻子!
楼主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我们就要好好想想了,一种商品用在不同的地方,那他的使用价值的量也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那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还要看一看买主的使用用途再来给商品定价乃?
马克思的1夸特小麦=a吨铁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而楼主只是片面的指出了一部分就大大其谈!勇气可佳!!
以偏概全。资本论是你这样水平人能批判的了吗?
不是以偏概全,而是釜底抽薪.只要证明劳动价值论是谬论就足够!
在我面前,不要拿资本论来蒙人,我的水平批判它就足够了。
这说明资本论漏洞百出!
我们可以这样来说 1夸特小麦=a吨铁, 我们必然知道了1夸特小麦=a吨铁这小麦是可以用的,同样铁也是.我们赋予这等试成立的时候就已经肯定了这东西是用使用价值的,要不我们总不可能拿1夸特没用的小麦去等于a吨有价值的铁吧.当等式的那一边失去使用价值的时候等试就不成立了.谁也不是傻子!
楼主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我们就要好好想想了,一种商品用在不同的地方,那他的使用价值的量也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那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还要看一看买主的使用用途再来给商品定价乃?
马克思的1夸特小麦=a吨铁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而楼主只是片面的指出了一部分就大大其谈!勇气可佳!!
不管怎样说,1夸特小麦=a吨铁在经济学中是两个关系式,第一是交换关系式,第二才是等量关系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的基础,交换关系是价值量的前提.所以,马克思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就等于撇开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关系,结果得出的肯定是谬论.
事实告诉我们: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就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才能交换,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例如,“1夸特小麦=a吨铁”的关系式左边是小麦,右边是铁。小麦和铁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左边一方拥有小麦,但是,左边一方不需要小麦而需要铁。右边一方拥有铁,但是,右边一方不需要铁而需要小麦。在这种条件下买卖双方才能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从而建立起商品交换关系和等量关系----1夸特小麦=a吨铁。
如果是两种相同的使用价值就不能交换了。例如,1夸特小麦=1夸特小麦,a吨铁=a吨铁,它们作为数学等式和等量关系是成立的,但是,作为商品交换关系式和商品交换关系它们就不能成立了。谁会用同样的东西去交换同样的东西呢?我们知道,“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式子,在数学中它是纯等量关系,而在经济学中它不仅仅是等量的数学等式,同时它又是个商品交换关系式。在这两个关系式当中,商品交换关系式在先,数学等式在后。所以,研究商品交换关系式和研究数学等式是不一样的。研究商品必须首先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然后才能研究商品的等量关系,否则就会出错。
是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关系到商品是否能够交换的问题,也就是能否建立交换关系的问题。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在研究商品价值的时候是不能撇开商品使用价值的。如果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就等于撇开了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犯了这种错误。他认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结果马克思“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去研究劳动产品。最后得出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谬论。所以,《资本论》错在撇开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交换关系)去到劳动产品中寻找商品的“价值”,结果----张冠李戴。
马克思是对是错我还没有评论的水平,便楼主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同种商品不能交换,不同商品才能交换的基础之上,但楼主似乎忘了一点就是即使是同种商品对不同的人所能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有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对于小麦来说,不同的人选择的小麦品种会不一样,这时仍有可能会发生交换.
任何著作,无论它怎么伟大,反映的都是某个时代的特点,资本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要拿现代的眼光轻易推翻过去时代的优秀作品,当然也不要迷信任何“伟大”的作品。任何作品都摆脱不了它固有的局限性。
当代社会与马克思时代相比,无论在科技水平、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复杂程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当然不能指望仍使用他的一套语言来解释现代社会,否则的话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就不需要发展了。所以,《资本论》需要放在历史中去读,先把历史弄清楚,再去体会马克思的原创性思维。
你可以在理论上证明“相对论”是错误的,而且国内确实有人做到了,但“相对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
没有与历史和实践相结合去学习资本论,反而凭半瓶醋的水平,以发现资本论的错误为乐。
楼主意淫的水平可真高!!!
马克思是对是错我还没有评论的水平,便楼主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同种商品不能交换,不同商品才能交换的基础之上,但楼主似乎忘了一点就是即使是同种商品对不同的人所能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有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对于小麦来说,不同的人选择的小麦品种会不一样,这时仍有可能会发生交换.
小麦品种不同,就是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不同当然可以交换了。我说的是两种使用价值相同不能交换。
马克思是对是错我还没有评论的水平,便楼主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同种商品不能交换,不同商品才能交换的基础之上,但楼主似乎忘了一点就是即使是同种商品对不同的人所能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有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对于小麦来说,不同的人选择的小麦品种会不一样,这时仍有可能会发生交换.
我愿意给这位网友提供一个例子:在农村,农民时常用自己收获的麦子或豆子换别人收获的麦子或豆子,他们将后者作为种子使用,交换比例通常大于或等于1。
有的人说,马克思的《资本论》过时了,西方现代经济学已经取代了它,没有必要再指出它的逻辑错误了;
还有的人说,正确的思想,不是靠自己正确去战胜错误而取得胜利的,而是信奉错误思想的人死亡了,信奉正确思想的人多起来了.
我对前者说:看过玩戏法(西方叫魔术)吗,人类有一个致命的习惯(性格),如果不知道戏法的谜底,看的人就会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迷其中并津津乐道,一旦有人揭开了玩戏法人的把戏,大家才会明白过来,然后一哄而散.
对后者,我要说,你们太天真,太乐观主义了.在此,我倒愿意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而马克思也告戒我们:清除谬误是必须的,在思想上,死人会抓住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