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在分析商品时疏漏的几个关键问题
云谷川
摘要:本文认为,《资本论》在分析商品时疏漏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1、有用物(使用价值)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2、具有可交换性的物品也不可能都转化为商品。3、商品的来源除劳动产品以外还有自然物品和服务产品等。由于《资本论》在分析商品时疏漏了这几个问题,所以,马克思没有深入地研究商品的可交换性问题,从而也没有把交换性作为商品的本质属性。结果得出了错误的商品定义和错误的商品价值,最终使劳动价值论成为谬论。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疏漏。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有关劳动价值形成的论述都是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中完成的,因此,研究《资本论》就必须首先研究《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部分。如果劳动价值论正确的话,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有可能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结论,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不正确的理论,至少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从而与劳动价值论直接相关的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不正确的。所以,对《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
一、有用物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①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其中连半个交换的字眼都没有提到。尽管从需要能够联想到交换,但是,就连这一点希望也暂时被马克思否决了。
在这里马克思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有用物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从而也不可能都是商品。例如,阳光和空气都是有用物,以至于没有它们人类就不能生存。阳光给人们带来光明,给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送来能量,但是,阳光不是商品。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交换就能获得。不用交换就能获得的物品是没有交换性的物品;没有交换性的物品是不能交换的;不能交换的物品就不是商品。空气也是有用物,它给人们带来了氧气,供人们呼吸以维持生命,同时空气又靠大气层给人类以屏障,阻止宇宙射线对人类的伤害等等,但是,空气也不是商品。因为它同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交换就能获得的物品,它同样是没有交换性的物品,同样是不能交换的物品,从而它也同样不是商品。水在非常丰富的时候也这样,只要提一下就能获得。这就说明了有用物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从而也不可能都是商品。也就是说,有用性不是决定商品的关键因素。
既然有用物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从而也不可能都是商品。有用性不是决定商品的关键因素,那么,把有用性作为商品的首要条件是不合适的。
正是因为马克思忽略了商品可交换性的前提,所以,他才直接把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定为商品的属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②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商品是有用物,有用物具有使用价值。还是没有说明商品是交换物和交换属性问题。
二、具有可交换性的物品也不可能都转化为商品
众所周知,凡是在市场(商店)上通过交换(货币)而获得的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是商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商品不是自然自有物品,也不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更不是遗产和别人赠与物品,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是否通过市场交换就是区别商品与非商品的唯一标志。
交换环节或交换过程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商店)上共同决定的。首先由卖方(销售者)提供物品(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其次由买方(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购买力等实际情况,与卖方(销售者)进行协商或讨价还价,以便实现等价交换或对自己有利。在供不应求和卖方市场的时候往往是卖方具有定价权;在供大于求和买方市场的时候往往是买方具有定价权;在供求基本平衡的时候,买卖双方具有同等的定价权。当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确认等价成交时,卖方用产品去换买方的货币(价值)、买方用货币(价值)去换卖方的产品。成交之后,卖方原来的产品转换成了货币(价值),买方的货币(价值)转换成了商品。与此同时,卖方原来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就转换到买方一边,买方货币的所有权就转换到卖方一边。这才是一次完整的商品交换过程。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没有交换性的物品是不能交换的,不能交换的物品就不是商品。然而,即便是具有可交换的物品也不一定都需要交换。例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蔬菜、瓜果和乳品等等都是劳动产品,也都具有交换性。但是,它们都不是商品。因为它们都是不用通过交换就能获得的劳动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摸具、从来没有通过交换过程的遗产和赠予物品也都不是商品。因为它们虽然具有可交换性,但是,它们也都是不用通过交换就能获得的物品。
企业生产的劳动产品,因为具有有限性、分布不匀性、占有不均性、资源消耗性和要求补偿性,所以它们具有交换性。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还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物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劳动产品没有卖出去,有些最后返回了仓库积压起来。在没有卖出以前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因为这些产品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或使用者手里,还没有转变为社会的产品,从而也没有转变为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商品交换现象还没有出现,这时候的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因为它们都不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现象。但是,在刚开始出现商品交换的时候,商品交换还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原因同样是它们没有通过交换过程。即便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但是,毕竟还存在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和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
只有通过交换过程以后,卖方的物品(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才能转化为买方的商品;买方的货币才能转换为卖方的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个交换过程以后,凝聚在卖方劳动产品中的劳动才能转换为社会性质的劳动,卖方的劳动产品才能转换为社会的劳动产品。交换环节或交换过程改变了出卖物品(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所有权归属和社会性质。所以,交换环节或交换过程是形成商品的关键所在。
三、商品的来源除劳动产品以外还包括自然物品和服务产品
我们知道,商品是在市场(商店)上通过交换(货币)而获得的物品。其中有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尽管商品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劳动产品,但是,人们毕竟不能凭空而生产出劳动产品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劳动产品最终都是取之于自然物品。例如,人们吃的粮食是农民通过种田而获得的劳动产品,粮食是庄稼的种子,庄稼是农民把种子种在土地里而生长起来的植物,这里就需要土地、种子、阳光、空气、水和各种肥料等等。土地的前身荒地是自然资源,种子的前身是野生植物的种子,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天然的化学元素等都是自然资源。
例如,在北大荒等偏远地区,还有一些没有被开垦的荒地,如果有人用货币购买了这些荒地的使用权,准备把这些荒地开垦出来,种上庄家产出粮食。那么,这些荒地就成了商品。因为这些荒地是通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一般的等价物,所以,用货币交换的物品就成了商品。这块没有通过开垦的荒地就不是劳动产品,它是自然资源。同样道理,在一些城市的边缘地带也有一些没有被开垦的荒地。开发商用货币购买了一片从来没有被开垦的荒地做建设用地,这些荒地就成了商品。这个商品的前身就是自然资源而不是劳动产品。还有用货币通过交换而获得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也都是商品,但是,它们也都是自然资源而不是劳动产品。
钢铁是原材料,钢铁来自于铁矿石,铁矿石是自然资源。石油产品来自原油,原油是自然资源。煤炭来自于原煤,原煤是自然资源。通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这些资源都是商品,然而,铁矿石、原油、原煤等都是自然资源而不是劳动产品。
通过支付货币而获得的金融服务、娱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等都是商品。但是,这些商品也都不是生产劳动的劳动产品。所以,商品的来源除劳动产品以外还包括自然物品和服务产品。
四、否认商品交换性导致劳动价值论荒谬
综上所述,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没有充分说明有用物不一定都具有可交换性,具有可交换性的物品也不可能都转化为商品,商品的来源除劳动产品以外还有自然物品和服务产品等问题。所以,马克思没有深入地研究商品的可交换性问题,从而也没有把交换性作为商品的本质属性。结果,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③由此而认为两种不同使用价值无法比较,“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④
最后,马克思撇开了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从劳动产品中找出了抽象劳动,把抽象劳动(人类劳动的一般凝结)当作了商品的价值。“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⑤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的最后部分说:“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我插进了括号里的这段话,因为省去这段话常常会引起误解,好象不是由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马克思都认为是商品。——弗·恩·】}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⑥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在绕着交换这两个字走,就是不说出交换是形成商品的关键因素。实在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由恩格斯出面来做补充说明。
有用物品(有用性)或者劳动产品(劳动性)不是形成商品的决定因素,交换环节和交换过程才是形成商品的关键因素。劳动产品和商品不是同一个概念;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它产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商品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它产生在商品交换领域。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也不可能都转化为商品。商品的来源除劳动产品以外还包括自然物品和服务产品。劳动产品和商品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用劳动产品的属性(抽象劳动)去说明商品价值是不正确的,就好像把张三的帽子戴在李四头上一样----张冠李戴。
所以,《资本论》在分析商品时疏漏了几个关键问题,最终使劳动价值论成为谬论。
注释:
①、《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7-48
②、《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8
③、《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9
④、《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0
⑤、《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1
⑥、《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14:29: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