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近三四十年来在国际上逐步发展起来。在西方,城市经济学已成为一间具有自身理论体系且较完整的应用经济学科。我国自1979年以来,对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落后状态,不仅落后于西方,也落后于我们自身的改革实践。城市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充分认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充分认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充分认识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对于建立、丰富、改进和发展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科学的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发展如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学一样,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城市经济学是其它任何一门经济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的产生、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基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正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和经验向理论工作者提出解释、解决和升华要求的结果。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迅猛发展起来。20世纪,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由20世纪初的14发展到1950年的30左右,1990年已接近50。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目前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城市的生产总值都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60%-80%,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加明显。
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充分重视,倒是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们先走了一步,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对城市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发展带来的住房困难、地价高涨、交通混乱、环境破坏、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现实问题,研究产生城市各种各样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965年,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第一部专著,美国W.R.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城市经济学产生之后,经济理论工作者开始较系统地研究城市经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城市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相比例关系,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经济是一种高度集聚的、综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经济关系,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角度考察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城市经济学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回答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揭示城市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制定城市经济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为管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城市经济,形成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在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建立以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向经济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涉及城市经济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经济学理论,用以指导改革与发展的实践。1979年以来,我国对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活跃,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2.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表现在学科建设上,其突出特点是学科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叫政治经济学,是综合性学科。新古典经济学出现后,学科日趋分化,去掉了"政治"两个字,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工业革命使企业管理科学迅速发展,经济学由理论走向实践,产生了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和单个市场运行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这种幻想破灭,导致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宏观经济理论。到60年代,由于经济学家们对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和深入研究,学术界逐步形成了“中观经济”的理论范畴。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遂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空间层次考察,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的中间环节,是企业与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经济的发展总具有网络特点和辐射特点。抓住网络、启动网络就要首先抓住网络的“纲",纲举而后目张;要发挥经济增长的辐射力作用,就必须抓住产生辐射的"源"。而各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恰恰是各相应地区经济网络的"纲"和经济辐射的"源",因此它必然是国家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和调控经济的重点和支撑点。国家的总体管理和行业部门的管理只有通过城市的综合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顺理成章。一方面,城市是区域的"发展极",是“龙头"和核心,城市经济对其腹地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扶持、引导、带动和推动作用。同时,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集合和纽结。这种集合和纽结在客观上形成了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焦点和制高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是企业的摇篮、依托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现代企业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生产要素的流通、运输、仓储和信息传递等等,如果没有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条件及其相应发展的配合是寸步难行的。城市经济管理的好坏与企业效益的优劣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就是由企业微观经济构成的,反过来它又成为微观经济的宏观条件。
总之,城市经济在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宏观经济的支点,又是微观经济的向导。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同属中观经济,它们之间能够"互补",存在"休戚相关"的连锁关系,而城市经济是主导方面。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来看,还是从经济系统的构成和联系来看,或是从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国家 (特别是大国)的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三个层次的经济系统,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的重要性具有等同性。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也是互相依存的,相对独立的,它们的重要性也具有等同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3.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已得到世界公认
城市经济学从形成至今不过短短30多年间,就得到了较快发展,英国、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相继产生了自己的《城市经济学》。到1968年,美国高等院校中已有53个系可以培养和授予城市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联合国以及许多国家,都把城市经济学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研究计划。目前,我国国内已翻译出版了美、英、日、苏、德等国的城市经济学专著,已有几所大学设置了城市经济专业,有些学校设有硕士点、博士点(或博士授予权)。我国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有几十本专著问世,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学会也已建立起来,并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更是一门很有前途的学科。由于它解决了传统上学科之间互相隔绝,忽视多学科协作才能探索的某些重要研究领域这种令人遗憾的倾向,因此它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学术理论界的公认。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城市经济学应有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也并不是所有学者和权威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看法,一种忽视甚至贬低城市经济学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正在流行,并开始起着阻碍这门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