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too
可惜,邹先生受西方经济学(不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高级数学方法”、西方哲学浸淫太深。
世界绝不可能有两个本体、绝不可能有两个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经济学必须解释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承认资本主义有根本问题;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有根本问题,并给出了一个解说,不过这个解说并没有导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由它产生的解决方案之后果甚至比“资本主义”更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化”又能怎么样??
建议不妨用用最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来发现问题。
建议不妨用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开谜团。
事情可能惊人地简单。最大的问题可能正在于最简单的常识。
可惜,邹先生受西方经济学(不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高级数学方法”、西方哲学浸淫太深。
世界绝不可能有两个本体、绝不可能有两个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经济学必须解释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承认资本主义有根本问题;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有根本问题,并给出了一个解说,不过这个解说并没有导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由它产生的解决方案之后果甚至比“资本主义”更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化”又能怎么样??
建议不妨用用最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来发现问题。
建议不妨用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开谜团。
事情可能惊人地简单。最大的问题可能正在于最简单的常识。
不论黑猫还是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9:26:20编辑过]
各位!看看在下的数理马克思经济学吧!
在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为:Q;时间为:T;参与这种商品劳动的人数为:n;的这个指定的社会时空参照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 个别劳动时间t=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t°;即同一时间,同时性。
公式:
1、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我设为:Q;Q= F×T
2、时间,与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Q对应即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设为:T; T = Q /F
3、社会必要生产率,我设为:F; F = Q/T
4、参与这种商品劳动的人数,我设为:n;
5、个别商品生产量,我设为:q;q=f×t
6、时间,与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q对应即就是个别劳动时间,我设为:t; t = q/ f
7、个别生产率,我设为:f; f =q /t
8、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q°=f°×t°
9、时间,与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q°对应即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我设为:t°;t°= q°/f°
10、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我设为:f°;f°= q°/t°;
当t°=T时, F/ n== (∑△f1+△f2+.。。+△fn)/n= Q/(t×n)= (∑△q1+△q2+。。。。。△qn)/(∑△t1+△t2+.。。。。。△tn)注:(△△t1=△t2=.。。。。。=△tn,即同时性)
那么,代表个人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代表社会的社会必要生产率的关系通过f°或者f°的倒数p°=1/f°(看做为1个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我称之为所有社会商品的平均必要交换价值单位即社会中心价格来解码、编码、译码个别生产率。
下面是它们的关系:
1、 个别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与社会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个别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折算为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f/ f°=个别劳动的社会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价格数量;对于主体来说这个量是越多越好,可见,f与f°之间成正比。存在三种情况:1、f/ f°>1时;2、f/ f°<1时;3、f/ f°=1时。“1”说明: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2” 说明: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在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3” 说明:在单位时间内的主体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
2、 个别时间生产率p与社会必要时间生产率p°:个别时间生产率p折算为社会平均必要时间生产率p°→p/p°=个别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生产率价格数量。对于主体来说这个量是越少越好,可见,p与p°之间反正比。存在三种情况:1、p/ p°>1时;2、p/ p°<1时;3、p/ p°=1时。“1”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2” 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3” 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
所以,科学点来说,所谓“按劳分配”应该就是“社会按个人的个别生产率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小进行个人的奖励和回馈原则来落实利益奖励和回馈和支配(劳动使用价值的价格)”。同时,这是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量折算为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的过程;
其实我就是从最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开谜团——来发现问题。马克思的价值就是“中道”!即在社会中不断取其平衡中心点所得出的那个值!
牛!!!
不知道国内还有谁懂数理马克思
我懂啊。可能比他还懂啊。
各位!看看在下的数理马克思经济学吧!
在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为:Q;时间为:T;参与这种商品劳动的人数为:n;的这个指定的社会时空参照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 个别劳动时间t=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t°;即同一时间,同时性。
公式:
1、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我设为:Q;Q= F×T
2、时间,与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Q对应即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设为:T;
T = Q /F
3、社会必要生产率,我设为:F;
F = Q/T
4、参与这种商品劳动的人数,我设为:n;
5、个别商品生产量,我设为:q;q=f×t
6、时间,与社会商品必要总产量q对应即就是个别劳动时间,我设为:t;
t = q/ f
7、个别生产率,我设为:f; f =q /t
8、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我设为:q°;q°=f°×t°
9、时间,与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使用价值量q°对应即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我设为:t°;t°= q°/f°
10、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我设为:f°;f°= q°/t°;
当t°=T时,
F/ n==
(∑△f1+△f2+.。。+△fn)/n= Q/(t×n)= (∑△q1+△q2+。。。。。△qn)/(∑△t1+△t2+.。。。。。△tn)注:(△△t1=△t2=.。。。。。=△tn,即同时性)
那么,代表个人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代表社会的社会必要生产率的关系通过f°或者f°的倒数p°=1/f°(看做为1个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我称之为所有社会商品的平均必要交换价值单位即社会中心价格来解码、编码、译码个别生产率。
下面是它们的关系:
1、
个别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与社会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个别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折算为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f°→f/ f°=个别劳动的社会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价格数量;对于主体来说这个量是越多越好,可见,f与f°之间成正比。存在三种情况:1、f/ f°>1时;2、f/ f°<1时;3、f/ f°=1时。“1”说明: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2”
说明: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在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3”
说明:在单位时间内的主体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率。
2、
个别时间生产率p与社会必要时间生产率p°:个别时间生产率p折算为社会平均必要时间生产率p°→p/p°=个别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生产率价格数量。对于主体来说这个量是越少越好,可见,p与p°之间反正比。存在三种情况:1、p/ p°>1时;2、p/ p°<1时;3、p/ p°=1时。“1”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2”
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3”
说明: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
所以,科学点来说,所谓“按劳分配”应该就是“社会按个人的个别生产率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小进行个人的奖励和回馈原则来落实利益奖励和回馈和支配(劳动使用价值的价格)”。同时,这是主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量折算为单位时间内的社会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主体在生产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在生产平均必要商品使用价值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的过程;
其实我就是从最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开谜团——来发现问题。马克思的价值就是“中道”!即在社会中不断取其平衡中心点所得出的那个值!
伙计,你知道数理马克思主义是干什么不?
不知道就别瞎说。
数理马克思主义:
第一个要证明的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分配的模式,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
第二个要证明的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包括货币运动在内的各种现象。
第三个要证明的是: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角色问题。
第四个要证明的是: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分配机制,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统一公平与效率。
第五个要研究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什么?
第六个问题是:商品价格与商品的效用,个人评价及商品的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是什么?
你的模型与上述的问题一个都不沾边,你让我怎么说你的模型是马克思的数理模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0:04:32编辑过]
伙计,我说的是数理马克思经济学!别嘴巴上总是三句话都不离“主义”两个字好不?
我最受不了你这不懂装懂的样子,像个跳梁小丑似的。
既然你说:“第一个要证明的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分配的模式,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
第二个要证明的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包括货币运动在内的各种现象。
第三个要证明的是: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角色问题。
第四个要证明的是: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分配机制,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统一公平与效率。
第五个要研究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什么?
第六个问题是:商品价格与商品的效用,个人评价及商品的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是什么?
你的模型与上述的问题一个都不沾边,你让我怎么说你的模型是马克思的数理模型? ”
那么,我出道最为简单的题目,你来证明一下你自己说要证明的七个问题如何?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屿上居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做张三一个叫做李四,现在我们假设张三是生产大米的,每天能够生产大米3公斤;李四是生产牛肉的,每天能够生产牛肉3公斤;
某一天张三对大米的必要消费量是2公斤量、对牛肉的必要消费量是1公斤量;李四对大米的必要消费量是1公斤量、对牛肉的必要消费量是2公斤量.。现在,请问:两人应该怎么样合作生产分配或者交换才能合理?(假设一切过程都是完全信息,0交易费用的)
这道题用效用理论任何解决,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任何解决?用你自己的价值论又任何解决?
提醒:必要就是必须需要的意思,超过部分是剩余。必要使用价值量就是必要消费量,在一定单位时间没有达到必要消费量就不是效用最大化,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必要使用价值量是必要劳动时间对应的必要生产量,超过部分是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量或者剩余劳动时间。
请不要说这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如果你连我列出这么多约束条件的假设都解决不了就更加不用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学现象了!希望不要为难你才好!因为,我还有不那么简单的题目希望有人跟我讨论!
第一个要证明的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分配的模式,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
我说伙计!按照资本主义分配的模式,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按照什么主义分配的模式,不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想清楚再说话会少出点丑。没有人敢说按照自己认为的分配模式,不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这种模型根本就不存在!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都是相对的!一个好的经济学数学模式的指导可以相对避免和减少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而已!社会系统本身也可以看做为应该价值控制主体系统,只要现实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就会存在,只是出现的程度和频率或多或少的问题!个人尚且在消费时存在消费品相对过剩和由于消费(理财)不合理引起个人的经济危机!何况是一个庞大的更加难以控制的社会系统!所以,不会造成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模式只有上帝才能设计得出!我上面的模型当然也不可能完美,这个破绽我自己心知肚明。但是这个破绽你也可能看不出来。你上面的结论就体现了你的这一点。
看看你的题目,就是一个外行出的题目。
真的,你看看马克思怎样评价你这样的经济模型好不?
你学过经济学不?我是说西方经济学?
要是没学过,自己学习一下儿去。行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23:38:49编辑过]
这个世界绝不可能有两个正确的经济学体系。。。为什么?
社会科学的高深不正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吗?所以说,不同的理论体系,探讨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得到不同的结论,不知道有什么“绝不可能”之有?
另外,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solution比problem更重要。把一切都毁灭,然后建立不起重生,这样的东西是我们欢迎的吗?
models are all wrong
but some of them are useful
请教那些模型是全部错误的,那些是有用的?
说你是数学家吧,你又不够格,数学家根本看不起你这点水平;说你是经济学家吧,当然公认的你已经是了,而且在国内大名鼎鼎,但是脱离现实的数学方程式被你这样用来讨论经济学里的常规问题,你无疑称得上经济学中的“败类”或“自娱自乐”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16:48:51编辑过]
我是相信楼主肯定清楚数学的作用的,所以希望楼主能够不要只是把邹先生的文章贴出来,也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内中的和马克思基本假设的关联。然而我也不知道那些总是指责别人不懂马克思思想的,或者直接指责马克思的是不是可以清晰的解释一下你对马克思的思想的认识呢?如果他是对的,为什么对,如果错了,哪儿错了?所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要讨论的问题是:
1.数理化马克思理论其中的关键假设是什么,是怎样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的。西方经济学对此的数学表述是什么?
2.马克思的这个关键假设合不合理?
正如凯恩斯所说,如果一个理论错了,它一般不会错在逻辑建立的上层建筑上,而是在基本的假设之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是个理论,但从他的批判来说也可以说是个基本假设,因为他对整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其实是根据一个信念--资本家最大限度的剥削无产阶级的自然推导。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基本假设或者说基石。邹恒普并没有用到新的假设,而是把它进行数学化了,这在哪里会体现出来呢?我们把他建模的数学表示出来就可以看到了
于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出,在这里我们假设工资是外生给定的是合理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说明“劳动力价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要地生活资料地价值决定的。这些生活资料在形式上虽然可能有变化,但是在一定社会的一定时代,它们的量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变量。”[1],“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
现在我们可以从资本家约束规划中和无产阶级的效用函数中看到了这一点吧。邹恒普先生把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数学上的说明,就是
资本家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剩余价值),而对于无产阶级,在效用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的消费资料(工资)外,只有自身的自由了(劳动时间)。这当然还是一种信仰问题了。如果你相信现实的普遍情况是资本家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剥削剩余价值使得工人阶级除了劳动力之外可以近似的理解到一无所有,那么邹恒普的分析就无可指责了,确实得出来了(由他后面的问题的解中)资本社会的问题了。然而对比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分析的呢,或者说信仰有是什么呢?我们其实可以在任何一篇西方经济学的涉及动态理论的论文中看出来,里面的形式与上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最优规划问题解,也即根本就不分资本家与无产阶级,并且认为典型的经济人(应该是劳动家庭)来做的最优决策。他们的假设是这样的:以家庭形式存在的劳动者拥有劳动与资本,企业家作为代理人来生产生活或者生产资料。
这就已经自明了,无论使用数学还是不用数学,其实争论的还是这个东西,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这个存不存在,其实现在我们应该问这个才更合适:那就是这个是不是广泛存在,以至于影响了社会发展了。对此我们不加讨论,不是缺少讨论,而恰恰是关于这个的讨论太多了。本文的目的就是不要偏颇的再现同时已经是评价了邹恒普先生的那篇文章的作用和价值,希望引起大家的理论的讨论,然而却是不要因为不懂数学就开始贬低形式化的价值,或者因为知道数学就开始认为它说明了一切的真理了。
对于文中的求解过程,对于喜欢数学的人来说,可能是和建造模型一样令人兴奋的,我也是很喜欢这些,但是再怎么解释也还是不过重复他的解法而已,不如尽自己的理解,来说明一下动态规划所用到的数学,希望能够讨论指正:我们都知道,关于静态约束最大化的问题可以用拉格朗日来描述(更广泛的是用库恩-塔克定理求解),都可以化为几个求方程组的问题。对于动态最优,表述仍然是这样,但是当然解法上有所创新,比如汉密尔顿因子。是变分法的演变,然而对于动态最优求解,化为的却是微分方程组问题。对于这就联系上了数学分析的核心内容---微分方程。其解法在教科书有所描述,然而经济学家更喜欢用到相图分析,因为经济学解出来的微分方程(组),一般来说都是自治的,也即不显含自变量t等等。然而对于微分方程在求解的时候最重要的分析之一就是关于稳定性的分析。我推荐一本俄罗斯教材《常微分方程》,里面你就会感觉恰恰好像是为了解我们的规划写的那样,几个部分都有所涉及。更进一步的教材是《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和混沌导论》,内容更广泛,尤其是涉及到非线性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