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补修国经,以弥补没上国经贸专业之缺憾。有一点心得就想把它贴出来,供大家评论。
 Rogoff在Dornbusch's overshooting model after twenty-five years一文中连用了几个elegant来表述他对多恩布什论文的评价,该文本论坛有下载和评论,我不必多言。但有关超调思想的两种解释同样"elegant"。请允许我介绍。
 第一种
 静态均衡:(省略g,p*是国外价格,被假定为1,log以后为0,m外生;第一个字母是系数,用下划线连同前面的字母一起表示均衡,这也是为了利用现有录入方式)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y_=by_-hi_+f(s_ -p_) (1)
 国内货币市场均衡:m-p_=ky_-hi_ (2)
 国际资产市场均衡:i_=i* (3)
 比较静态结果是dp_/dm=1;ds_/dm=1。 (4)
 再看转型动态:
 i=i*+s.e,其中,s.e=q(s_-s),则
 i=i*+q(s_-s) (5)
 把m看成是冲机的来源,求货币市场均衡(2)的微分,得到:
 di=(-1/h)dm<0 (6)
 求(5)式微分,得到
 di=q(ds_-ds) (7)
 利用(6)和(4)中ds_/dm=1,则得到:
 ds=[1+(1/hq)]dm>ds_
 这说明,货币供给冲击对s的影响大于对s_的影响,这不正是超调吗!
 第二种
 来源于Rogoff的上文,更直接。他假设长期内货币中性(这一假设把问题简化了很多,但对解释超调又不影响,这就是模型的妙用!---一点感想),于是,产品市场可以省略。货币冲击通过(2)发挥作用。因为国内价格黏性,则m增加导致i升;在国际资产市场上,i升只能导致对汇率均衡预期提高,导致本国货币贬值。长期中,价格调整,货币中性,当然汇率又回到了原有水平。超调就出现了。
 大家觉得以上两种方式如何呀?

传了一次,下划线怎么没有了,气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 20:50:43编辑过]